- 法學野渡:寫給法學院新生(第二版)
- 鄭永流
- 1893字
- 2019-10-25 18:48:37
2 法律的神與形
有什么樣的法律便大體有什么樣的司法,從上述故事中明白可見法律的身影。當然,司法不等于法律,有時法律高高舉起板子,司法卻輕輕地放下,如日本、美國許多州的刑法有死刑條款,但法院從未或很少判處罪犯死刑;有時法律是非分明,法官卻草菅人命,枉法裁判,如佘祥林被冤案。讓我們來看看法律的神形真面目。

古體“法”字
作者2010年6月11日攝于臺灣“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
在神上,中國的“法”字最可傳達法律的精義。據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字書許慎的《說文解字》,“法”的古體是“灋”,它由氵、廌和去三部分構成。“灋,刑也,平之如水,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边@一解釋,一則指明法的價值取向,“平之如水”象征“公平”;二則有“裁判的”功能性含義,據傳說,“廌”是一種獨角神獸,性情中正,明辨是非,在發生糾紛和違法行為時,由廌來裁判,被廌觸者,即被認為敗訴或有罪,所以“從去”。
中國《憲法》第5條第4、5款 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中國《民事訴訟法》第3條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民事訴訟,適用本法的規定。
其他語言的“法”字雖無漢語“音、形、意”三結合之長,不能直觀“法”之堂奧,但都含有公平之義,唯有公平才成其為法,惡法非法。如在歐陸,表示這一意義上的“法”源于拉丁文jus,其語義不僅指“法”,也指“權利”、“正義”、“公平”等,德語Recht,法語droit,俄語npaвo與jus具有相同的功用。
法國《憲法》第2條 法蘭西為不可分割、非宗教的、民主的并為社會服務的共和國。全體公民,不論血統、種族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法蘭西共和國尊重一切信仰。
在形上,法由語言載負。法有它自己的語言,或為詩的樣子,或為數學式的,一般認為,詩訴諸人的情感,數學訴諸人的理性。“倉頡造字”之前,中國的法律“無字無形”,行為規則往往是“用聲律成句,以便口傳記誦”。在西方,據伯爾曼,最早的愛爾蘭法是用詩歌表示的。在古希臘、古羅馬,雄辯術盛行,法庭上的辯論,幾乎都是運用詩的語言。德國著名童話作家、法學家雅可布·格林說過:法與詩誕生在同一張溫床上。因此,文學愛好給我激情,給我靈感,法律職業給我冷靜,給我思考,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但“很多詩人是從法學院逃逸出來的學生”(德國法學家拉德布魯赫語)。這些逃離法學院的文豪,遠有歌德、托爾斯泰、巴爾扎克、泰戈爾,近有詩人海子,他在北大學習法律,畢業后到中國政法大學教哲學寫詩。
在人類歷史上,數學的興起與史詩的衰落大致是相伴隨的。而雄辯術的衰落,法律的去詩歌化,是由法律形式理性造成的,法律形式理性的表現之一是語言的數學化:思維抽象,講求邏輯;用語準確,嚴謹明晰,簡約確定,結構穩定。法律語言也由詩走向數學。
對比法律的詩性語言與數學語言,一飄逸靈動,充滿感性,一如繞口令,難死眾人。
· 漢劉邦約法三章:殺人抵命,傷及盜者刑。
· 蘇軾在杭州做官時,曾遇這么一樁案子:杭州靈隱寺有個和尚叫了然,打死相好娼妓李秀奴。蘇軾審理這一命案時,見了然臂上有手刺兩句詩:“但愿同生極樂國,免教今世苦相思。”蘇軾見狀,觸動詩興,就著這兩句詩,寫了一首《踏莎行》的詞作為判決書,詞道:這個禿奴,修行忒煞。云山頂上持齋戒。一從迷戀玉樓人,鶉衣百結渾無奈。毒手傷人,花容粉碎??湛丈窈卧??臂間刺道苦相思,這次還了相思債。
· 中國《合同法》第403條第1款 受托人以自己的名義與第三人訂立合同時,第三人不知道受托人與委托人之間的代理關系的,受托人因第三人的原因對委托人不履行義務,受托人應當向委托人披露第三人,委托人因此可以行使受托人對第三人的權利,但第三人與受托人訂立合同時如果知道該委托人就不會訂立合同的除外。
· 某地法院審理一民事案,法官在宣判時例行公事地說,不服本判決可上訴。原告為一農村老太太,其訴求未被全部接受,本來有氣,更兼她把“上訴”聽成了“上樹”,遂指著法官大聲呵斥:你安的什么心,我一大把年紀了,還讓我“上樹”。
·中國政法大學江平教授曾說他20世紀80年代最早開設羅馬法,當時就有人問,你們怎么養騾子養馬還有法律呢,人家把“羅馬法”聽成了“騾馬法”。已故中國人民大學佟柔教授也講過一個笑話,1986年《民法通則》通過后,他到各地去講學,人家也問他,為什么民法上有法國人?原來《民法通則》中有“法人”規定!
例子總愛表現極端,不可盡信,但越來越理性化的法律總體上給人的印象屬莊重、嚴肅、沉悶,卻大抵無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