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新趨勢

一、從集聚到擴散:區域經濟及工業空間分布出現的新變化

“十一五”期間(2006—2010年),中國工業的空間分布呈現出擴散的趨勢,地理集中度也由2006年的0.476下降到2010年的0.442,降幅達7.2%。在工業活動擴散化趨勢的影響下,中國整體經濟活動也從2006年開始打破以往經濟活動不斷集聚的趨勢,開始呈現出空間擴散的特征(見圖1—30)。

圖1—30 1979—2010年中國整體經濟活動及其產業地理集中本文用克魯格曼空間基尼系數來衡量我國整體經濟活動及其產業地理集中的演化趨勢。演化趨勢

資料來源:通過中經網、國研網數據庫和新中國五十年統計資料匯編。

我們不難發現,中國工業發展的空間格局呈現出明顯的“北上西進”的新趨勢,即工業開始由東部地區向東北和中西部轉移。由于工業化進程還遠未結束,中國整體經濟活動也“跟隨著”工業的分布呈現出由東部地區向北部環渤海區域和東北地區以及中西部地區轉移擴散的新趨勢。中國的整體經濟布局正在由過去各種經濟要素和工業活動高度向東部地區集聚的趨勢,逐步轉變由東部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轉移擴散的趨勢,表明中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實施效果開始逐步顯現,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一個重要“轉折”期。

與“十五”期末相比,截至“十一五”結束,東部地區工業增加值所占全國比重由59.7%下降到52.9%,降幅達到6.8個百分點;東北地區只上升了0.2個百分點;中西部地區分別提升了2.9個百分點和3.7個百分點(見圖1—31)。

圖1—31 中國四大區域工業增加值占全國比重的變化

對于這種產業轉移,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進行考察。

一方面,隨著中國區域總體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在國家一系列優惠政策的扶持下,東北和中西部地區的投資增長明顯加快;另一方面,近年來,隨著產業向東部沿海地區尤其是向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不斷聚集,各種生產要素成本大幅度提升,土地、能源等供應趨于緊張,資源和環境承載力不斷下降。在外部需求萎縮、內部要素成本上升,一些東部沿海省份為了加大產業升級和環境保護力度,紛紛提高市場準入門檻的形勢下,一部分勞動和資源密集型企業開始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再加上中國政府對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在政策和資金上的全方位支持,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投資環境得到了較大的改善,也吸引了東部地區一些企業向該地區轉移。

二、服務業的集中:區域經濟轉型發展帶來的新趨勢

“十一五”期間,隨著工業由東部向其他區域擴散轉移,東部地區GDP占全國的比重由2005年的55.5%下降到2010年的53%,降幅僅為2.5個百分點,而同期東部地區工業增加值所占比重降幅為6.8個百分點。可見,工業尤其是制造業的轉移并未改變東部地區依然是中國經濟活動中心的地位,這主要得益于服務業不斷向東部地區集聚。

從1992年開始,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服務業開始加速向東部沿海地區集聚,雖然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對東部地區的現代服務業產生一定的沖擊,但也沒有改變中國服務業活動整體向東部地區集聚的趨勢。從圖1—32看出,2010年,東部地區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國的比重為58.3%,較1992年增長10.2個百分點;中部和西部地區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國比重分別為16.9%和17%,較1992年分別下降了1.9個百分點和4.6個百分點;東北地區則下降了3.7個百分點,達到7.8%。

圖1—32 中國四大區域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國比重的變化

可見,服務業已經取代工業成為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這也是東部地區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的必然進程。由于東部地區已經進入了工業化后期,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是東部地區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的重要內容,也是東部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的增長點,而中國整體服務業向東部地區集聚的趨勢,為“東部率先發展”的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順利實施提供了現實基礎。

三、政策資源配置:國家層面各類經濟區的設立與分布變化

2005年以來,特別是從“十一五”末期開始,中央政府批準或批復了較多的區域規劃,其中出臺的國家層面的區域規劃,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規劃,一類是國家戰略層面區域規劃,見表1—3。

表1—3 2005—2011年中央政府批準或批復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和區域規劃

資料來源:根據相關文件整理。

由上表1—3可以看出,近期批準或批復的區域規劃主要集中于東部沿海地區,可見東部沿海地區依然是目前中央政府通過區域規劃或區域政策調控的主要區域。這主要是因為:一方面,中國的改革開放始于東部地區,經過30多年快速發展,東部絕大部分地區已經或即將進入產業結構與產業布局調整期,由區域經濟發展周期規律可知,東部沿海地區若不明確合理發展方向和適時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就有可能由發達區域過度膨脹而淪為蕭條區域;另一方面,由于東部沿海地區其經濟總量依然占據了全國的“半壁江山”,東部沿海地區無論是蕭條還是衰退對整個中國的發展都會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因此,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避免經濟發展陷入困境,依據中國整體發展的要求,批準并實施東部沿海地區部分區域規劃,有利于這些區域順利實現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從而繼續帶動中國整體經濟的進一步增長。

四、勞動力就業:空間配置出現與經濟增長相反的變化

雖然東部地區近幾年面臨著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增長放緩以及工業化進程帶來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等一系列問題,但是相比較其他三大區域,其仍然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社會發展程度最高的地區。因此,盡管從1999年開始中國政府陸續推出了西部大開發等區域發展戰略,東部沿海地區依然是勞動力流入的主要區域。

從圖1—33看出,與1999年相比,2010年東部地區勞動力總就業占全國比重增加3.3個百分點,達到38.2%;中、西部地區則分別下降1.5個百分點和1.3個百分點,達到27.3%和27.7%;東北地區則下降了0.5個百分點,勞動力占全國比重為6.8%。

圖1—33 1999—2010年中國四大區域勞動力總就業占全國比重變化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中經網統計數據庫計算。

從工業勞動力就業的區域空間分布來看(見圖1—34),東部地區工業勞動力就業占全國比重從2006年開始呈現下降趨勢,中西部地區工業勞動力占全國比重則從2006年開始逐年增加,而東北地區則一直呈現下降的態勢。東部地區工業勞動力就業呈先下降的趨勢,一方面是因為其部分工業尤其是制造業向中西部進行轉移的同時,也轉移了部分的工業勞動力,這也是中西部地區工業勞動力從2006年開始逐年增長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是因為東部沿海地區在外部需求環境不斷惡化的背景下,其部分外銷型制造業企業逐漸轉型為內銷型企業,這樣的轉型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就業規模的減小。而東北地區工業勞動力就業逐年下降的趨勢說明東北地區老工業的振興還面臨著很大的困難。

圖1—34 1999—2010年中國四大區域工業勞動力就業占全國比重變化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中經網統計數據庫計算。

由圖1—35我們可以發現,東部地區服務業勞動力就業占全國的比重呈現上升的趨勢,而其他三大區域的服務業勞動力比重則逐年下降。這與服務業增加值的空間分布高度吻合,服務業活動不斷向東部地區集聚的同時也促使東部地區勞動力市場規模的擴大,從而彌補了東部地區由于工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而對勞動力市場規模的減少效應。2010年東部地區服務業勞動力就業占全國比重為41.2%,比1999年增加2.9個百分點,而同期的中部和西部地區服務業勞動力就業占全國比重分別下降了2個和0.2個百分點,東北地區則下降了0.7個百分點。

圖1—35 1999—2010年中國四大區域服務業勞動力就業占全國比重變化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中經網統計數據庫計算。

五、區域需求結構:消費轉移緩慢投資變化加快

從1979—2006年中國消費需求在空間上呈現出不斷集中的趨勢,2006年地理集中度為0.409,達到了歷史最高點,在“十一五”后四年,消費需求呈現出空間擴散的趨勢,地理集中度也下降至2010年的0.397,與2006年的最高點相比,降幅僅為3.1%。

從圖1—36我們發現,“十一五”期間中國消費需求在空間上呈現從東部小幅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趨勢。從2006年開始,東部地區最終需求占全國比重從52.35%下降到2010年的51.42%,其他區域則呈小幅上升的態勢,其中西部和東部地區增幅較大。對于這種消費需求在空間上的差異和變動趨勢主要是基于以下兩方面的原因。

圖1—36 1979—2010年中國四大區域最終消費占全國比重變化

一方面是因為經濟發展水平的區域性差異和居民收入的不均等。雖然在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新規劃的實施下,東北、中部和西部獲得極大的發展,但是東部地區GDP占全國的比重依然保持在50%以上,占據了“半壁江山”,這種發展水平的差距直接導致了區域之間居民收入的不均等(見表1—4),形成了“東強西弱”的消費空間格局。

表1—4 1999—2010年中國四大區域居民人均收入與全國居民人均收入比

資料來源:中經網統計數據庫。

另一方面是因為隨著工業和投資向中西部地區進行轉移(見圖1—37),引致了中西部地區的潛在消費需求的增加,但消費需求增幅較小,造成中國整體消費需求空間轉移緩慢。

圖1—37 1979—2010年中國四大區域資本形成總額占全國比重變化

資料來源:中經網統計數據庫。

與消費變化不同的是,投資需求呈現由集聚到擴散的趨勢。這主要是因為,改革開放初期,東部地區依靠其區位優勢和中央政府沿海地區優先發展戰略的支持,投資不斷向東部地區集中。在投資不斷向沿海地區的集中的過程中,中國區域之間發展差距,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差距越來越大,為協調區域發展、縮小區域差距,中央政府從1999年開始加大對內地尤其是西部的投資力度,造成我國的投資需求在空間上開始呈現出向內地擴散的趨勢。

西部大開發以來,東部地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占全國比重不斷下降,其他三大地區投資比重則基本呈上升趨勢,見表1—5。“十一五”期間,東北、中部和西部地區的投資增速也明顯高于東部地區。其中,中部地區年均增長31.6%,比同期全國投資增速高6.1個百分點;西部為28.2%,比同期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高2.7個百分點;東北地區最高,達到32.9%,比同期全國投資增速高7.4個百分點;東部地區年均增長20.1%比同期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低5.4個百分點。

表1—5 1999—2010年中國四大區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占全國比重變化(%)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中經網統計數據庫計算。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营口市| 旬邑县| 抚宁县| 齐齐哈尔市| 彭阳县| 都昌县| 吉安市| 云霄县| 胶州市| 伊春市| 鄂伦春自治旗| 长垣县| 固阳县| 额敏县| 苗栗市| 攀枝花市| 宜丰县| 涞源县| 炉霍县| 大丰市| 尼玛县| 阿拉善左旗| 仲巴县| 浦江县| 读书| 钟祥市| 读书| 崇礼县| 忻城县| 盐源县| 龙陵县| 灌云县| 石台县| 什邡市| 汾西县| 绵竹市| 登封市| 鹤庆县| 彭水| 北辰区| 简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