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報告2012:從不平衡到相對均衡的中國區域經濟
- 孫久文
- 882字
- 2019-10-25 18:48:03
第四節 結論與展望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對2012年的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一)區域總體發展戰略以及新規劃的實施,使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區域經濟增長不平衡的空間格局被打破,“十一五”末期,東部地區GDP增長速度首次低于其他地區,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作用開始顯現。同時,區域之間的發展差距呈現出縮小的態勢,中國的區域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相對均衡發展的時期。
(二)整體經濟活動不斷向東部沿海地區集聚的區域經濟空間結構,隨著工業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轉移而被打破。但是由于自1979年以來,服務業不斷向東部地區集聚的趨勢并未改變,這為東部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提供了主要原動力,同時,消費需求也不斷向東部集聚,使得東部沿海地區依然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心”。
(三)隨著新規劃對東部沿海地區的指導作用開始逐步顯現,東部地區經濟增長方式將由過去過多依賴外部環境的支撐,向內生性、集約型的增長方式轉變。雖然近幾年東部地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低于其他地區,而且其投資占全國比重也呈現出下降的趨勢,但是其依然獲得了大量的政策資源、勞動力資源和強勁的消費支撐。
幾點展望:
(一)2013年,隨著區域總體發展戰略和一系列國家級規劃的深入實施,在投資驅動下,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將會獲得極大的增長動力;東部沿海地區也會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下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居民消費和服務業是其新的經濟增長動力。中國區域經濟的整體分散、區域集中的區域空間結構會進一步得到加強。
(二)2013年,外貿形勢會有所緩和,美國經濟逐步復蘇,歐盟開始走出危機的陰影,這對東部地區是利好。在訂單增加、企業走出困境之時,也就是東部地區經濟恢復增長之時。如果2013年城市化帶動的國家發展戰略正式啟動,東部地區將會獲得較多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和進城農民轉化為市民的資金,因此2013年的區域發展,不排除掉頭向東,形成新的沿海帶動的發展格局。
(三)2013年,工業區域之間的轉移將進一步加快,同時加快其郊區化和小城鎮化的進程,第三產業和一部分高新技術產業向東部沿海中心城市的聚集也會進一步加快。兩種產業移動的趨勢對中國區域空間格局的影響,需要用新的方法去重新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