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研究設計

1.研究對象的界定

理解農民工這一概念必須訴諸特定的歷史語境和中國社會生活的經驗事實。“農民工”是中國特有的詞匯,國外有的叫“移民工”,還有的稱“勞工”(劉芳,2007:49~53)。中國與西方社會一樣,在一定歷史階段都出現了大量的農民勞動力,也就是我們稱呼的“農民工”大規模地離開自己的原居住地進入城市的現象。國外類似研究的對象主要集中于移民或遷徙人群,研究的范圍主要包括傳染性疾病的感染、壽命期望周期、新生嬰兒死亡率、精神性心理疾病的形成以及衛生服務、生存環境、醫療制度等方面,也包括關于移民的社會偏見和社會歧視、移民與勞動力市場、移民與社會隔離的研究。從世界各國的發展歷史來看,現代化進程也是城市化進程,這一進程伴隨著大量的人口轉移,大量農民流向城市。在美、英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農業勞動力轉移雖然各有特點,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即勞動力轉移速度與社會經濟發展速度是一致的。在發展中國家,農業勞動力轉移的方向一般都是直接轉向城市的工業和服務業。就大多數國家和地區而言,農村人口大規模涌向城市帶來了一些普遍性問題,比如身份認可、貧困、犯罪、非法用工等。對于這些問題,一些國家在建立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完善戶籍管理制度、推進農民兼業化經營等方面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農民工,從字義上解釋,就是具有農民身份的工人,這個群體是中國特有的城鄉二元戶籍制度的衍生物,也是中國社會轉型期最具中國特色的具有過渡性特征的一個社會群體。現代化過程最基本最主要的人口變動矢量就是農民進城變成工人,農民工則是這一變動的中間形態或過渡形態。他們進到城里從事非農的工作卻還未改變農民的身份,未被城市所認同接納。他們處在產業的邊緣、城鄉的邊緣、體制的邊緣,是矛盾的復合體,充滿希望也充滿挑戰。伴隨著中國社會結構分化及城市化進程,在城鄉之間游走的農民工隊伍日益龐大。據估計,我國每年大約有1.3億~1.6億農民工游走于城鄉之間,這個龐大群體早已成為學界、社會和政府關注的焦點問題。我國社會結構與國外社會結構相比有著獨特的地方,我國社會由城市社會和農村社會兩個獨立的社會系統組成,而農民工作為游離于城鄉的一個群體,正日益邊緣化。大量農民工長期不被城市吸納整合乃至受到歧視忽略,會積累很多的矛盾,處理不好可能造成重大不穩定因素。

事實上,近年來學者們對農民工概念、內涵的研究學說可以說是層出不窮,觀點不一。雖然全社會都熟悉農民工這一指稱,但是,人們對其所指還是沒有明確的、統一的界定。李培林對“流動民工”這個概念作了如下界定:一是在地域上從農村向城市、從欠發達地區向較發達地區的流動;二是在職業上從農業向工商服務等非農產業的流動;三是在階層上從低收入的農業勞動者階層向比其高的職業收入階層流動。王春光認為,應該從以下四個層面去認識和界定農民工:第一個層面是職業:農民工從事的是非農職業,或者以非農為主要職業,主要收入來自非農活動。第二個層面是制度身份:盡管他們是非農從業者,但是他們在戶籍上還是農業戶口,屬于農民身份,與非農戶者有著明顯的身份差別。第三個層面是勞動關系,農民工不是雇用者,而是被雇用者。第四個層面是地域,即他們來自農村,是農村人口。總之,農民工指被雇用去從事非農活動、屬于農業戶口的農村人口。國務院研究室課題組指出,“農民工”是我國經濟社會轉型時期的特殊概念,是指戶籍身份還是農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從事非農生產、以工資為主要收入來源的人員。狹義的農民工,一般指跨地區外出進城務工人員。廣義的農民工,既包括跨地區外出進城務工人員,也包括在本縣域內第二、三產業就業的農村勞動力。

從字面上來看,“農民工”可以被分解為兩個部分,一是農民,二是工人。農民意味著戶口在農村,原來是靠務農來維持生計的,土地是“命根子”(費孝通,1998:16),來到城市中的目的是為了務工掙錢,再回到鄉土社會中去。現在,“農民工”通常簡稱為“民工”,是一種比較客觀與中性的說法。在解放后一段時間內,“農民工”往往被稱為“盲目流動人口”,簡稱為“盲流”,后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劇,“盲流”才被正名為“農民工”。目前,關于農民工的定義還是沒能形成統一的意見,有的從農民工的城鄉空間的流動性來定義,認為他們就是離開農村,去城市中就業和生活,最后還是會回到農村,他們就業和生活處于不穩定或缺乏長期穩定預期的流動狀態,通常在城鎮或非農領域處于難以生活或失業狀態下(有時通過國家強制)又會流回農村或農業領域(何愛國,2009)。還有人從戶籍的角度來界定,認為“農民工”是具有農村戶籍、到城市務工的農民。《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認為,農民工是指戶籍仍在農村,主要從事非農產業,有的在農閑季節外出務工、亦工亦農,流動性強,有的長期在城市就業,已成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孫立平認為,“農民工”就是“農民”這種社會身份(戶口)與“工”這種職業(活動場所)的獨特結合。“農民工”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村人”,也不是純粹意義上的“城市人”。為城市與社區服務,但不被接納為市民,無法享受與市民同樣的權利,形成一個有“邊緣人”屬性的獨特的社會階層(孫立平,2004)。也有學者認為農民工伴隨現代化、城市化進程而不斷涌現,其產生是歷史的必然。他們是具有農村戶籍,從農村流入城市,從事非農工作,具有較強流動性的城市“新工人”學者李昌平提出“農民工”為“新工人”,是工人階級的主力軍。出席全國政協十屆五次會議的歐成中委員曾說,人們目前習慣把進城務工的農民稱為農民工,但這個稱謂在構建和諧社會的背景下,已不再合適,建議全社會放棄這一稱呼,改為“新工人”。也有學者認為,“農民工”是對一部分離開土地,從事非農工作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通稱。然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進程中,我們對于“農民工”的研究一直沒有脫離“農民工是農民”的窠臼,客觀上影響了社會現代化的進程。因此,應重新認識“農民工”的地位,把“農民工”視為我國新的產業工人,視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參考前文的定義,根據筆者自己的思索,本書將農民工定義為從農村流動到城市,從事非農職業,但戶籍還是農民戶口,以受雇和自雇為勞動形式的勞動者。

2.研究方法

本研究擬采取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從社會政策這一層面探究國家調整農民工社會政策對農民工在城市中的發展和主體性地位提升的社會影響,并在此基礎上探討如何構建有效的支持農民工作為弱勢群體共享社會發展成果、促進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社會政策體系。

(1)調查地點和樣本選取。

本研究已經開展了為期一年的前期研究,并發表了相關的學術論文。通過以問卷調查法為主,深入訪談法、觀察法、文獻法為輔的方式收集研究資料。本書所使用的數據來源于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調整農民工政策的社會影響評估研究”課題組組織的《國家調整農民工政策的社會影響情況調查》,以及中南大學社會學系組織的《農民工外出對農村社會影響情況調查》。城市的抽取考慮到兩種標準,一是空間上分為東部、中部、西部三類發達程度不同的地區;二是從城市性質和規模上分為直轄市、省會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本研究依據的實證資料來源于2008/2009年對廣東省廣州、東莞、中山3個地級市以及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芙蓉區、天心區、雨花區、岳麓區5個區的公民的調查資料。城市問卷調查共發出13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244份,有效回收率95.7%。在農村的調查樣本中,本研究依據的實證資料來源于2009/2010年對湖南省桂陽縣蓮塘片、太和片、和平片、飛仙片、縣城片居委和郊區的農民或縣城居民的調查資料。抽樣采取多階段隨機抽樣法,在桂陽縣隨機抽取5個片或者街道,每個片隨機抽取兩個居委會或村組,每個街道或村組隨機抽取100位農民工填寫調查問卷。本次共發放問卷1300份,有效回收1231份,有效回收率94.7%。就研究所選取的湖南地區來說,由于湖南地處華中,是南來北往、東去西來的交匯點,因此也是人口流動的重要省,長期以來,湖南都是農民工的重要輸出地,據估計,2007年全省農村外出務工人數達到1096萬參見《湖南農民工達1096萬 “春風行動”為農民工解難》,《長沙晚報》,2008年1月11日。,每6個湖南人就有一個農民工。近年來,隨著省內城市經濟的發展,很多農民選擇了就地打工,按照他們的話來說就是“哪里都一樣,給工錢就行”。特別是金融危機以來,各地外出農民工紛紛返鄉,出現了農民工“返鄉潮”參見《當前湖南農民工就業呈現“三多三少”特點》,見中國農業信息網,2009-05-27。。據統計,2009年,湖南省外出勞務者中,到外省的達766.45萬人,比上年減少9.15萬人,下降1.2%;在省內出縣、出鄉的人數為369.58萬人,比上年減少10.61萬人,下降2.8%;在本地勞務的人數為330.01萬人,比上年增加4.91萬人,增長1.5%。參見《2008年湖南農村勞務經濟基本保持平穩發展》(國家統計局調查研究報告第5期),2009 02-06。作為湖南省省會和全國特大型城市之一的長沙,無疑是外來人口流動的主要場所,是農民工的聚集地之一,據相關報道,長沙市2007年的農民工數量約有78萬人。參見《長沙市政協強力關注全市78萬農民工》,見長沙黨建網,2007年12月。

在當前國家調整農民工社會政策的大背景下,長沙市有關農民工的社會政策近幾年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暫住證的取消,到居住證的實施參見《長沙:將和暫住證說再見》,見新華網,2009-02-10。;從將農民工全部納入醫療保險,到適合農民工特點的養老保險辦法的探索和試行參見《長沙職工薪水今年將漲8% 農民工全部納入醫保》,見http://news.cs.soufun.com/2009-03-05/2432659.htm。等,一系列的政策變化體現了長沙市為逐步改善農民工生存環境所做的嘗試和努力。由于農民工群體分布的特殊性、分散性,以及調查人力、物力、財力有限,在城市樣本的選取中,沒有采取成本高、費時久的隨機抽樣調查,而是選擇配額抽樣、判斷抽樣、偶遇抽樣及滾雪球抽樣的調查方式。其中配額抽樣,又稱定額抽樣,是根據那些有可能影響研究變量的各種因素來對總體分層,并找出具有各種不同特征的元素在總體中所占的比例,然后根據這種劃分以及各類成員的比例去選擇調查對象的方法。在調查對象的選取上,綜合考慮了性別、年齡、職業等因素,選擇不同層次的進城務工人員進行調查,充分考慮了調查對象的異質性。此次調查過程中,對街邊小餐館的消費者、拾荒者等流動性大的群體采取判斷抽樣方式。在問卷調查的同時穿插了非結構式訪談,以期最大限度地對農民工的社會心理進行把握。在正式調查之前,我們選擇了20名農民工和農民進行試調查,并對其中的5人進行深入訪談,力圖發現調查問卷初稿、訪談提綱及訪問技術方面的問題,進一步修改問卷和訪談提綱。

(2)資料收集方法。

a.文獻法。

文獻法,即文獻回顧,也稱為文獻考察或文獻評論,指的是對到目前為止的、與某一研究問題相關的各種文獻進行系統查閱和分析,以了解該領域研究狀況的過程。或者說,就是一個系統地識別、尋找、考察和總結那些與我們的研究有關的文獻的過程。在研究過程中,本研究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以了解國外移民社會政策和國內農民工社會政策的相關研究狀況,為研究設計和分析論述提供有力的理論和經驗依據。

b.問卷法。

本研究以自填式問卷法為主,對能充分理解問卷意圖的農民工實行直接發放、直接填答、直接回收的方式;對那些不能完全讀懂問卷意思(文化水平低或是眼睛模糊),甚至看不懂字(文盲)的農民工,則采用一對一的問題解釋方式,每一道題都讀一遍,再聽不懂的則換一種形象的方式來解釋給他們聽,直到他們領會真正意圖為止,以達到合格完成問卷的目的。

c.訪談法。

通過結構式訪談深入了解調查對象對不同類型的社會政策的認知看法及其應對的行為方式,進而分析其在社會政策背景下所采取的即時行為邏輯和長期生存策略。結構式訪談“要求在訪談過程、訪談內容、訪談方式等方面都盡可能統一,做到標準化。這樣是為了避免訪談中各種個人因素,特別是個人主觀因素影響訪談過程,從而增加訪談過程的客觀性和資料的可信度”,“但結構式訪談因為缺乏彈性,缺乏靈活性,無法了解更加具體、更加詳細的資料,也無法對所訪談的問題進行更為深入的討論”(風笑天,2005:263)。對于那些涉及本研究目的的重要談話內容,調查人會向被調查人作出一定的訪談引導,即引導其就該問題繼續全面、詳細地講下去,這里也運用了深度訪談的相關方法。“并不依據事先設計好的問卷和固定的程序,而是只有一個訪談的主題或范圍,由訪談員與被訪者圍繞這個主題或范圍進行比較自由的交談”,“它的主要作用在于通過深入細致的訪談,獲得豐富生動的定性資料,并通過研究者主觀的、洞察性的分析,從中歸納和概括出某種結論”。實地調查過程中,對每一個行業、每一個單位的農民工都選擇個案進行深度訪談,了解他們的健康狀況、疾病原因、病后情況、醫保情況、醫療期望以及他們對健康衛生、醫療救助、醫療保障、疾病、居住環境滿意度、工作條件滿意度、職業病、工傷的認識度等知識的認識和了解程度。

本研究采用了個案訪談的定性研究方法。個案訪談的定性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個案研究的基礎之上的。個案研究是以一個個體或一個組織如家庭、社區、學校或部落等為對象,對某項特定行為或問題進行研究的一種方法。個案研究偏重于探討當前的事件或問題,尤其強調對于事件的真相、問題形成的原因等方面作深刻而且周詳的探討。按照羅伯特 ·E· 斯特克(R.E.Stake)的區分,個案研究可以分為三個類別:一是內在個案研究,即研究者希望更加了解個案本身的研究;二是工具性的個案研究,獨特個案的研究結果可以提供給研究者供其了解特定議題或使理論更精煉;三是集體的個案研究,較不關心特定個案,研究者可能同時研究許多個案,以探討現象或一般情形,這并不是研究整體,而是將工具性的個案研究擴展到許多個案上。但是,許多研究在類別上都是混合的。個案研究可以幫助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對象內部去體察活的歷史、活的生活和活的事件,并通過這些歷史、生活和事件去考察街區人民的日常生活世界是如何與宏觀的社會歷史變遷融會貫通的。本書中,筆者運用的個案著重關注的是在社會政策調整過程中,不同的參與者為了實現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各種策略性的行為,也正是在這些行為之中,蘊涵著他們各自的行動邏輯。

d.話語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由愛德華茲(Edwards)、喬納森·波特(Jonathan Potter)、哈勒(Harre)、瑪格麗特·韋斯雷爾(Margaret Wetherell)所發展的話語心理學力圖揭示,在談話中,參與者關于事件(記憶、描述、表達)的談話版本是如何被建構出來,以發揮交流互動的作用的。雖然其出發點也是會話分析,但分析重點是談話的內容、談話主題及其社會組織,而不是談話的語言學組織。該方法把心理現象(如記憶、認知)當作社會和話語現象來分析。其分析的重點是在報告、媒體和話語體系中各種版本的事件的建構過程。特別是要分析人們如何利用“解釋庫”來進行這種建構。話語分析不僅被用來對日常會話進行分析,而且也用來分析其他類型的材料,如訪談、媒體報告。

(3)資料處理技術。

經過對問卷的審核與編碼之后,問卷信息被輸入模板,利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在頻數(率)分析的基礎上,利用相關分析以進一步了解不同類型農民工社會政策與基本變量的相關性,并尋求影響農民工在不同類型社會政策背景下行為方式的影響因素及互動因素。在定量分析的基礎上,運用“內容分析技術”簡化深入訪談獲得的定性資料。

3.樣本描述

本次問卷調查共分兩次發放問卷,即城市社會調查和農村社會調查。

城市問卷調查共發出13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244份,有效回收率95.7%(見表1—1)。在調查過程中,由于被調查者的戒備心理、文化程度、理解能力等原因,問卷中可能會存在一定的誤差,但這種誤差在實際統計中可以被忽略,所以數據具有相當強的代表性和可信度。

表1—1 城市樣本基本情況描述

(1)性別。

本次所調查的農民工中,男性有748名,占總人數的60.1%;女性有496名,占總人數的39.9%。

(2)年齡。

在本次調查的農民工中,樣本的平均年齡是30.39歲,年齡結構以18~27歲居多,人數為640名,占總人數的51.5%;其次是28~37歲,人數為380人,占總人數的30.5%;再次為38~47歲,人數為176人,占總人數的14.1%;最后為48歲以上,人數為40名,占總人數的3.2%。

(3)婚姻狀況。

在本次調查的農民工中,已婚的農民工有632人,占總人數的50.8%;未婚農民工有588人,占總人數的47.3%;離異或喪偶的有24人,占總人數的1.9%。

(4)受教育程度。

在本次調查的農民工中,其受教育程度以初中居多,有408人,占總人數的32.8%;其次為高中,人數為272人,占總人數的21.9%;再次為大專及以上,人數為260人,占總人數的20.9%;最后為中專、小學及以下,人數分別為184人、120人,占總人數的14.8%和9.6%。而需要說明的是,此次的被調查對象中,有一些專業技術人員和辦公/管理人員,他們的受教育程度比較高,均在大專及以上,由于他們來自農村,且目前戶口仍在農村,他們認為自己在某種意義上也屬于農民工。

(5)職業。

在此次所調查的農民工中,普通工人有696名,占總人數的55.9%,他們主要包括無編制臨時工、普通工廠工人、商業和服務業勞動者等;其次為專業技術人員,總人數為244名,占總人數的19.6%;再次為辦公與管理人員,人數為124名,占總人數的10%。另外,我們對個體戶和私企老板也進行了調查,人數為84名,占總人數的6.8%;待業人員32名,占總人數的2.6%;其他未詳細職業歸類的有64名,占總人數的5.1%。

(6)外出務工時間。

在本次所調查的農民工中,外出務工時間最長的為32年,最短的為半年。外出務工時間在10年及以上的人數為396人,占總人數的31.8%;外出務工時間在7~9年的人數為172人,占總人數的13.8%;外出務工時間在4~6年的人數為236人,占總人數的19.0%;外出務工時間在1~3年的人數為404人,占總人數的32.5%;外出務工時間在1年及以下的人數為36人,占總人數的2.9%。

農村問卷調查共發出13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231份,有效回收率94.7%(見表1—2)。

表1—2 農村樣本基本情況描述

(1)性別。

本次所調查的農民中,男性占總人數的61.2%,女性占總人數的38.8%。

(2)年齡。

在本次調查的農民中,年齡結構以31~50歲居多,占總人數的54.3%;其次是51~70歲,占總人數的23.2%;再次為18~30歲,占總人數的17.5%;最后為71歲以上,人數為占總人數的4.3%,18歲以下的只占0.7%。

(3)婚姻狀況。

在本次調查的農民工中,已婚和再婚農民工占總人數的88.3%;未婚農民占總人數的8.3%;離異或喪偶的占總數的3.4%。

(4)受教育程度。

在本次調查的農民中,受教育程度以初中居多,占總人數的37.4%;中專或高中占總人數的28.2%;初小及以下占總人數的19.8%;高小占總人數的10.2%;大專及以上占總人數的4.4%。

(5)經濟水平。

在此次調查的農民中,經濟水平中等的占總人數的59.5%;其次為中下水平,占總人數的18.1%;再次是下等,占總人數的10.7%;而屬于上等的只占總人數的1.1%。

(6)年純收入。

在本次調查的農民年純收入中,10000元以下的占總人數的43.3%;10001~30000元的占總人數的36.4%;30001~60000元的占總人數的9.7%;60001~90000元及以上的占總人數的2.6%。

從農村的調查樣本可以看出:1231位被訪者主要為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中青年男性,男性占到了2/3,年齡主要集中在31~50歲(54.3%),88.3%的人已婚或再婚,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占到總人數的67.4%,他們的年純收入大多處于30000元及以下(79.7%),大多數人認為他們的經濟水平與同村人相比處于中等或中下水平。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镶白旗| 盐亭县| 观塘区| 定边县| 金溪县| 子长县| 东台市| 郑州市| 巴中市| 玉门市| 沙河市| 盐山县| 正镶白旗| 邓州市| 大关县| 广南县| 阜康市| 黎城县| 黑山县| 繁昌县| 仙游县| 漳平市| 明溪县| 长海县| 双柏县| 湘潭县| 肃宁县| 乌苏市| 彭山县| 东兰县| 呼图壁县| 阳山县| 芜湖市| 贡山| 大英县| 苏尼特左旗| 襄城县| 达日县| 察隅县| 卢氏县| 定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