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庫利—米德獎”:終生成就獎

(一)簡介

美國社會學會及其下屬的各個分會每年都會以評獎的方式隆重表彰一批學術成就突出的學者。“庫利—米德獎”便是由社會心理學分會頒發的,美國社會心理學界尤其是社會學取向的社會心理學方面的至高榮譽之一。該獎項早在1960年代就已設立,目前可查知并有詳細記錄的資料始于1970年代后期。從1978年以來30余年間的歷屆獲獎人,大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著名社會心理學家(見表2—1)。

表2-1 30余年的“庫利-米德獎”獲獎人名單

“庫利—米德獎”為學術界普遍認可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其評選過程極其嚴肅認真。首先,評選人的確定非常謹慎。“庫利—米德獎”的評選由美國社會學會理事會任命專門的委員會負責。此評選委員會共包括五個成員,其中一人任主席。擔任主席的人必須是前一年“庫利—米德獎”委員會的成員,但又非當時的主席。其他成員則須是與前一年委員不同的新人,相鄰兩年的委員人選不能重合。主席的職責主要是組織協調各位委員做好評選工作。

其次,評選的程序非常嚴格。按照規定,在委員們正式評選之前,主席首先要完成一系列的前期準備工作。這包括:為其他委員提供以往獲獎人名單,以防重復提名;確定委員之間有效的溝通方式;與其他委員共同商定評選的一般標準;轉達上屆委員會移交的信息(比如在上屆評選中獲得提名、但最終并未獲獎的人選)等等。待候選人名單征集上來之后,主席才可以組織委員討論,并在12月之前最終確定獲獎人。評選結果需依次通知:委員會的各個成員、社會心理學分會主席、獲獎者本人、《社會心理學季刊》(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SPQ)的主編、社會心理學分會時事通訊的編輯。主席還有義務在社會學年會上介紹獲獎人(包括主要學術經歷、專業方面的貢獻等等)。但如果主席本人感覺自己對獲獎者的學術傳統不甚了解,也可以請其他的委員或者獲獎人推薦的其他人代為介紹。獲獎者則必須最遲在第二年2月底之前向主席提交自己在年會頒獎典禮上發言的題目。

美國社會學會設立“庫利—米德獎”的主要目的,是充分肯定研究者在社會心理學領域取得的終生成就,鼓勵更多有志于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學者,以此推動社會心理學、尤其是社會學取向的社會心理學的發展。因此研究者工作成績的學術價值肯定是其最核心的評選標準。但具體評選時的某些特殊偏好,如獲獎者的年齡應偏年輕、還是偏年長,是否必須是社會學家,是否需要平衡社會心理學三個面向(House,1977)的工作等等,則由當年的委員商定統一意見。

每屆“庫利—米德獎”的最終評選結果(獲獎通告)一般公布在當年社會心理學分會時事通訊的春季號上。頒獎典禮則在社會學年會期間舉行,屆時獲獎者還將受邀在大會上做40~45分鐘的主題發言。該主題發言以及介紹獲獎人的書面文本均于次年刊登在美國社會學會主辦的刊物《社會心理學季刊》上。

(二)近11年獲獎者的成就

獲獎者最主要的成就自然是其對社會心理學理論的發展與創新所做出的貢獻。從1998年到2008年11位獲獎者都曾在特定領域提出獨到的概念,或者創立系統化的理論觀點(見表2—2),且絕大多數觀點都經歷了系統的理論論證與實證檢驗。

表2-2 11位獲獎人基本信息

1998年“庫利—米德獎”得主戴維·海斯(David R.Heise)創立情感控制論。他的學生、2006年的獎項得主林恩·史密斯-洛文(Lynn Smith-Lovin)與其不懈努力,共同推進了情感控制論的發展。2003年獎項得主彼得·伯克(Peter J.Burke)提出認同控制論來解釋人在互動中的行為反應。期望狀態論是當代美國社會心理學中理論內容極其豐富、影響非常廣泛的一個研究主題。2000年獎項得主莫里斯·策爾迪奇(Morris Zelditch)、2002年獎項得主伯納德·科恩(Bernard P.Cohen)和2005年獎項得主塞西莉亞·里奇韋(Ce-cilia Ridgeway)都是這一流派的典型代表。而此理論的領軍人物約瑟夫·伯杰(Joseph Berger)則早在1991年就獲得了此獎項。策爾迪奇還提出自己的合法性理論,里奇韋也在期望狀態論的基礎上創立了地位建構論。2001年獎項得主愛德華·勞勒(Edward J.Lawler)的關系聚合論和情感社會交換論對從社會交換視角審視人際關系和人與社會關系頗有啟發意義。2004年獎項得主卡倫·庫克(Karen S.Cook)對正義、公平、權力等問題的探討更是有力地推進了社會交換尤其是權力依賴視角的發展。

著名實驗心理學家哈羅德·凱利(Harold H.Kelley)也獲得了1999年的“庫利—米德獎”,他在歸因、親密關系和交換與互依領域提出的一系列觀點是其主要貢獻。2007年獎項得主詹姆斯·豪斯(James S.House)對社會心理學三個面向的論述早已成為我們認識現代社會心理學的“常識”。2008年獎項得主簡·阿琳·佩里亞文(Jane Allyn Piliavin)關于親社會行為的論述,也是權威教科書中必定介紹的重要模型。

很多獲獎學者還擔任過重要的學術職務。比如莫里斯·策爾迪奇和史密斯-洛文曾是《美國社會學評論》(ASR)的主編;庫克、里奇韋和史密斯-洛文曾是《社會心理學季刊》(SPQ)的主編,庫克還擔任過《社會學年評》(ARS)的副主編(現為主編);里奇韋、豪斯、佩里亞文等人都曾出任所在學校社會學系主任;大多數學者還曾在重要學術團體(如美國社會學會或其中某一分會)任主席、理事等重要職務。上述職務也都是獲獎學者學術威望的體現,更是對其學術造詣的一種肯定。

(三)社會心理學理論的關系結構

綜觀這些獲獎社會心理學家的理論觀點,就會發現,以它們為代表的當代美國社會心理學理論雖呈現多元化的表象,但理論之間具有相當程度的一致性和關聯性,在淵源上可大致歸于符號互動論(Symbolicw Interactionism)和社會交換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兩個框架(見圖2—1)(Burke,2006),而尤以符號互動論框架的影響為深。例如,情感控制論(Affect Control Theory)和認同論(Identity Theory)都是受符號互動論關于自我與認同觀點的啟示才發展起來的。期望狀態論(Expectation State Theory)之所以詳細論證期望對人行為的影響作用,也是因為它已經承認人具有站在他人角度反思自我的能力。在社會交換論框架下發展成熟的理論則主要包括情感社會交換論(Affect Theory of Social Exchange)、權力依賴論(Power Dependence Theory)等。下文將按各理論所屬的總體框架,以各位獲獎者的主要論文與著作為依據,歸類討論。

圖2-1 主要由11位獲獎者創立和發展的社會心理學理論的關系結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桂林市| 德清县| 会理县| 青海省| 开鲁县| 和硕县| 商水县| 乐业县| 宜良县| 灵石县| 游戏| 淳化县| 阿坝县| 新巴尔虎左旗| 宁陕县| 泗水县| 宾川县| 阳春市| 平定县| 喜德县| 青海省| 芒康县| 济阳县| 高青县| 长岭县| 正阳县| 中宁县| 汉沽区| 许昌县| 永和县| 通榆县| 绥中县| 乐东| 清丰县| 襄垣县| 洛南县| 高邑县| 区。| 镇远县| 磐石市| 伊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