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1.1 本課題研究的相關概念

本課題研究的是物流產業FDI問題,主要涉及物流產業的概念和外商直接投資的概念。

1.物流概念

(1)物流概念的形成和發展。“物流”一詞最早出現于美國。1915年,美國市場營銷學者阿奇·蕭(Arch Shaw)在《市場流通中的若干問題》一書中就提到“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一詞,并指出“物流是與創造需求不同的一個問題”。因為在20世紀初,西方一些國家已出現生產大量過剩、需求嚴重不足的經濟危機,企業因此提出了銷售和物流的問題。此時的物流指的是銷售過程中的物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圍繞戰爭供應,美國軍隊建立了“后勤”(logistics)理論,并將其用于戰爭活動中。其所提出的“后勤”是指將戰時物資生產、采購、運輸、配給等活動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統一布置,以求戰略物資補給的費用更低、速度更快、服務更好。后來,“后勤”一詞在企業中被廣泛應用,又有“商業后勤”、“流通后勤”的提法,這時的“后勤”包含了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物流,因而是一個范圍更廣泛的物流概念。

物流概念從1915年提出開始,經過70多年的時間才有定論,現在歐美國家普遍把“物流”稱作“logistics”。“logistics”包含了生產領域的原材料采購、生產過程中的物料搬運與廠內物流和流通過程中的物流或銷售物流,可見其外延更為廣泛。

第一,美國的物流定義。1963年美國國家物流管理協會(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NCPDM)對物流管理(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的定義是:物流管理是為了計劃、執行和控制原材料、在制品庫存及制成品從起源地到消費地有效率的流動而進行的兩種或多種活動的集成。這些活動可能包括但不限于:顧客服務、需求預測、交通、庫存控制、物料搬運、訂貨處理、零件及服務支持、工廠及倉庫選址、采購、包裝、退貨處理、廢棄物回收、運輸、倉儲管理等。

1985年下半年,該協會組織進行調整,更名為The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CLM),用logistics代替了原來的physical distribution。它對“物流”的定義是:物流是對貨物、服務及相關信息從起源地到消費地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動和儲存進行計劃、執行和控制,以滿足顧客要求的過程。該過程包括:進向、去向、內部和外部的移動以及以環境保護為目的的物料回收。

2001年,美國物流管理協會對物流定義做了進一步修訂,修訂后的定義是:物流是供應鏈過程的一部分,它是對商品、服務及相關信息在起源地到消費地之間有效率和有效益的正向和反向移動與儲存進行的計劃、執行與控制,其目的是滿足客戶要求。

美國物流工程師學會(The Society of Logistics Engineers, SOLE)成立于1966年,1999年更名為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Logistics,該學會對物流的定義是:物流是與需求、設計、資源供給和維護有關,以支持目標、計劃及運作的科學、管理、工程及技術活動的藝術。

美國空軍1981年關于物流的定義是:物流是計劃、執行軍隊的調動與維護的科學。按照最全面的定義,物流與軍事活動的諸多方面有關:1)軍事物資的設計、開發、采購、儲存、運輸、分配、保養、疏散及廢棄處理;2)軍事人員的運輸、疏散和安置;3)軍事裝備的采購或建設、保養、運營及廢棄處理;4)軍事服務的采購或提供。

美國國防部1986年在《對系統和裝備的一體化物流支持服務的采購與管理》中更是針對軍事物流的特點加以了詳細說明,認為物流包括:保養計劃、人員;補給支持、設施及裝備;技術數據;培訓及培訓設備;計算機資源;包裝、搬運、儲存與運輸;可靠性與可維護性;等等。

韋伯斯特大詞典(Webster Dictionary)1963年的定義為:物流指軍事物資、裝備和人員的獲取、維護保養和運輸。

美國著名的物流公司Exel Logistics Co.1997年在《物流術語詞匯集》(Clossary of Logistics Terns)中給物流下了三種定義:1)物流是與計劃和執行供應鏈中商品及物料的搬運、儲存及運輸相關的所有活動,包括廢棄物品及舊品的回收復用;2)物流是圍繞物料管理和實物流通所發揮的功能;3)物流是對動態和靜態庫存的管理。

第二,歐洲物流協會的定義。歐洲物流協會(European Logistics Association)1994年發表的Terminology in Logistics中將物流定義為:物流是在一個系統內對人員及/或商品的運輸、安排及與此相關的支持活動的計劃、執行與控制,以達到特定的目的。

第三,日本的物流定義。日本的物流概念是1956年直接從英文的physical distribution翻譯而來的。1956年,日本派團考察美國的流通技術,引進了物流的概念。到了20世紀70年代,日本已成為世界上物流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日本日通綜合研究所1981年在《物流手冊》中對物流的定義是:物流是物質資料從供給者向需求者的物理性移動,是創造時間性、場所性價值的經濟活動。從物流的范疇來看,包括包裝、裝卸、保管、庫存管理、流通加工、運輸、配送等諸種活動。如果不經過這些過程,物就不能移動。

日本后勤系統協會(Japan Institute of Logistics Systems, JILS)專務理事稻束原樹1997年在《這就是“后勤”》一文中對“后勤”下了如下定義:后勤是一種對于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有效率流動進行規劃、實施和管理的思路,它同時協調供應、生產和銷售各部門的個別利益,最終達到滿足顧客的需求的目的。換言之,“后勤”意味著按要求的數量、以最低的成本送達到要求的地點,以滿足顧客的需要為基本目標。

(2)中國對物流的定義。中國在2001年由國家科委、技術監督局、物資流通協會等制定的《物流術語國家標準》中將物流定義為:物品從供應地向接收地的實體流動中,根據實際需要,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功能有機結合以實現用戶要求的過程。

物流在美國、歐洲和日本以及一些行業協會都有各自的定義。雖然不同時期和不同國家(地區),對物流概念的理解有所差異,但本質認識是一致的,主要是:

第一,物流概念的形成是與社會生產、市場營銷、企業管理的進步共同發展的。

第二,物流概念與物流實踐最早始于軍事后勤,而“物流”一詞覆蓋了商業領域和軍事領域,物流概念適用于機構和私人活動。

第三,無論是physical distribution還是logistics,其內涵都強調了“實物的流動”這一本質。

第四,物流的功能主要有運輸、儲存、裝卸、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以及信息處理等。

因為我們研究的是中國物流產業的FDI問題,因此以中國的物流定義作為研究基礎。

(3)物流企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物流術語》(GB/T 18354—2001)中對企業的定義是:企業是滿足社會需求、為社會提供生產或服務的經濟組織。要判斷企業的性質,只要看企業所提供的生產或服務的性質即可。因而,要界定物流企業,就要看它所從事的是否為物流活動。

物流活動,是物品從供應地向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根據實際需要,它是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實施有機結合的過程。

物流活動是物流諸功能的實施與管理過程。關于物流活動,中國的國家標準并沒有給出明確的定義,但根據物流的定義,物流活動包括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活動以及將它們根據實際需要進行有機結合的活動。其中,將基本活動根據實際需要進行有機結合的活動包括物流系統設計、物流管理以及更高形式的供應鏈管理等。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2005年頒布的《物流企業分類與評估指標》(GB/T 19680—2005)對物流企業做了如下定義:至少從事運輸(含運輸代理、貨物快遞)或倉儲一種經營業務,并能夠按照客戶物流需求對運輸、儲存、裝卸、包裝、流通加工、配送等基本功能進行組織和管理,具有與自身業務相適應的信息管理系統,實行獨立核算、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經濟組織,非法人物流經濟組織可比照適用。

《物流企業分類與評估指標》(GB/T 19680—2005)規定,今后中國的物流企業將分為三類五級,即運輸型、倉儲型和綜合服務型三類,每種類型中又分為五個不同的等級(從5A到1A依次降低)。最高的5A級的物流企業標準最為嚴格,如業務輻射面必須達到全球范圍,中高層管理人員80%以上必須有大專以上學歷或行業組織物流師認證資格,倉儲型物流企業5A標準的自有倉儲面積要求必須達到20萬平方米以上等。

中國的國家標準將物流企業劃分為運輸型、倉儲型、綜合服務型三種類型,并對每種類型的主要業務范圍及功能做了具體界定。

運輸型物流企業是以從事貨物運輸或代理運輸服務為主,包含其他物流服務的企業。也就是說,除了以傳統意義上的運輸、貨運代理業務為主業或基礎,還要進一步從客戶的需求出發,能夠為客戶提供門到門、門到站、多式聯運等現代運輸服務以及相應的信息服務,在上述四項基本的功能或業務中,以運輸為主,其他又缺一不可。此外,運輸型物流企業還可以進一步為生產企業、商貿企業提供要求更高的一體化綜合物流服務,但這一條不作為運輸型物流企業的必要條件。

倉儲型物流企業是主要從事區域性倉儲服務,同時也從事其他物流服務的企業。與傳統倉儲企業相區別的是,現代倉儲型物流企業在為客戶提供儲存、保管等倉儲服務的同時,還可以提供配送、信息等服務,有條件的還可以開展經銷、加工等增值服務。

綜合服務型物流企業是專門為企業客戶提供原材料、在產品、產成品一體化物流服務的企業。一體化物流服務也被稱為第三方物流服務,集中體現了現代物流的本質與發展水平,在中國還是處于發展中的新興運作模式,主要是為客戶制訂物流方案,以合同形式在一定時期內為客戶提供物流一體化(采購、運輸、倉儲、配送等)全程服務,并應用信息系統進行管理、控制。

國家標準將物流企業的資質分為1A到5A五個等級,并提出了不同類型、不同級別物流企業的評價指標。

在評價指標的總體設計上,三種類型的物流企業均從經營狀況、資產、設備設施、管理及服務、人員素質、信息化水平六個方面來評價。

在評價指標的具體項目中,不同類型的物流企業有所不同。如針對倉儲面積這一指標,運輸型企業沒有要求,倉儲型企業要求自己擁有,綜合服務型企業要求可控性;針對運輸車輛這一指標,運輸型企業要求自己擁有,其他企業只要求可控性;對倉儲型企業沒有運營網點的要求,而是要求有一定數量的配送供應點;對綜合服務型企業則特別提出了要能夠為客戶提供物流規劃、資源整合方案的咨詢服務等要求。

在評價指標的高低上,對綜合服務型企業考慮了軟資本方面的要求,即考慮了企業的經驗、規范的流程管理、治理制度、關系資源、企業的品牌、人力資源、價值觀。在知識經濟時代,一個企業的成功取決于公司運營軟資產的能力。同時,對綜合服務型企業還要求有較多的運營網點,對倉儲型企業的營業收入要求較低,對運輸型企業的車輛要求較高。

信息化是物流服務的重要內容。上述三種類型的物流企業都要求有相對完善的物流網絡信息系統作為網絡信息服務的支持,該信息系統須具備貨物實時監控、貨物信息查詢等信息處理功能。

(4)物流產業。

1)物流產業的定義。物流產業雖然已成為重要的產業之一,但國內外對物流產業的概念卻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一些學者和機構對物流產業的定義給出了各自的觀點。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常務副會長丁俊發對物流產業的定義是:物流產業是物流資源產業化而形成的一種復合型或聚合型產業。物流資源包括運輸、倉儲、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平臺等。物流產業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在生產與再生產過程中,除生產過程以外的其他過程都可以包含在物流過程中,物流產業包括運輸業、倉儲業、裝卸業、包裝業、加工配送業、物流信息業、郵政業等,是服務業中的一個新興產業。

李學工將物流產業定義為:物流產業是指專門從事將商品或服務由起始地到消費地發生空間位移,對其進行高效率與高效益流動及儲存為經營(活動)內容的營利性事業組織的集群……它包括交通運輸業、郵電通信業、國內貿易業、對外貿易業、飲食業、物資供銷業及倉儲業等。李學工:《論物流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載《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6)。

還有兩種觀點是:物流產業部門從事的是有關商品或服務的活動,其職能日趨社會化、市場化及組織化,因此愈來愈成為一個獨立的產業門類;物流業即后勤服務業,是從事生產和營銷服務保障的所有服務單位的總稱,是專門為市場提供物流管理服務的企業,這類企業的集成就是物流產業或物流行業。

本研究認為,從產業形成規律來看,專業化分工不斷深化的結果導致許多非核心業務從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分離出來,物流業是其中之一。生產企業為增強市場競爭力,將企業的資金、人力、物力投入到其核心業務上,尋求社會化分工協作帶來的效率最大化。如果將物流業務委托給第三方專業物流公司可以降低企業物流成本,物流產業獨立的可能性就產生了。因此,物流業作為一個產業而獨立發展起來是必然趨勢?!暗谌轿锪鳌逼髽I的集合才是真正意義的物流產業。

2)物流產業涉及的領域。國民經濟各個領域的物流經濟實體從橫向上看就構成了物流產業,物流產業是一個跨行業、跨部門的綜合產業,具有滲透性強的特點。根據物流產業功能的不同,可將其分為六大板塊:貨物運輸、倉儲、貨運代理、物流配送、物流包裝、物流管理。

物流產業是流通產業的子集。流通產業是指與商品流通和商業直接相關聯或為商品流通和商業提供必要條件的行業及各種投資領域的總稱。歸納起來說就是:一是商業,主要指批發和零售業;二是專門為商業服務的行業,包括流通加工業、流通配送業、流通信息業、流通倉儲運輸業、流通技術業;三是與商業關聯的資源、產品供應和終端消費的行為、企業、客戶。物流產業又是從流通產業中商品所有權的轉移和商品實體的移動這些傳統部門中分離出來形成的一個獨立的產業。按行業劃分,它包括交通運輸業、郵電通信業、國內貿易業、對外貿易業、飲食業、物資供銷業及倉儲業等。

物流產業是集交通運輸、通信、物資供應、倉儲保管等產業的部分職能于一身的新興產業部門,絕非各職能的簡單加總,而是將上述產業的社會職能依照社會分工日趨專業化的發展規律,并以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網絡信息技術的支撐為前提,濃縮形成的一個嶄新的致力于提高社會總體效率和效益的產業部門。

2.外商直接投資

(1)國際直接投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國際直接投資是指一國(或地區)的居民和實體(直接投資者或母公司)與在另一國的企業(國外直接投資企業、分支企業或國外分支機構)建立長期關系,具有長期利益,并對其進行控制的投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認為,國際直接投資有如下幾種具體方式:股權資本,即對外直接投資者在本國之外擁有的企業股權;利潤再投資,即對外直接投資者用于再投資的國外分支機構股份(直接參股比例)的未分配紅利或未匯回的收益;企業內貸款(或稱企業內債務),即對外直接投資者(即母公司)與其分支企業之間的短期或中長期貸款。

日本學者原正行(1992)認為,國際直接投資是“企業特殊的經營資源在企業內部的國際轉移”。日本學者小島清(K.Kojinla,1981)認為:“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所謂直接投資應該理解為向接受投資的國家傳播資本、經營能力、技術知識的經營資源綜合體。這里講的經營資源是指在經營企業中發揮各種能力的主體,從表面看是以經營者為核心的,更實質地講,是指經營管理上的知識和經驗,包括專利、技術秘密以及市場調研方法等廣泛的技術性的專門知識,銷售、采購原料、籌措資金等在市場上的地位,以及商標及信用、情報收集、研究與開發等的組織等。”

澳大利亞學者A.G.肯伍德和A.L.洛赫德(A.G.Kenwood and A. L.Lougheed,1992)認為,國際直接投資是指“一國的一家公司在另一國設立分支機構或獲得該國一家企業的控股權”。

本研究認為國際直接投資是指對外直接投資者因具有比較優勢而進行資本的國際轉移,由于獲得部分或全部外國企業的經營控制權,進而實現最終目標與直接目標高度統一的長期投資行為。國際直接投資其實質是國內直接投資的延伸、擴展和特殊表現形式。凡是進行對外自接投資的公司、政府、個人和機構都可以認為是對外直接投資者,但在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研究中,對外直接投資者主要特指大型跨國公司,因為其在國際直接投資領域占據著主導地位,對外直接投資行為具有典型意義。大型跨國公司擁有其他對外直接投資者無法比擬的壟斷優勢,如先進的技術和科學的管理經驗、雄厚的經濟實力、馳名的商標和卓著的商譽、巨大的對外直接投資額和對外貿易額、良好的籌資信譽、遍布世界各地的采購和銷售網絡等。國際直接投資的實踐表明,大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過程中向東道國所轉移的生產要素主要是上述壟斷優勢,貨幣資本的轉移量較少,一般約為其對外直接投資額的10%。大型跨國公司的個別投資項目甚至無任何貨幣資本的轉移,其所需的資金是在東道國、投資國和國際資本市場籌集的。獲得對被投資企業的經營控制權是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特征,也是對外直接投資者實現全球戰略目標的重要條件。對外直接投資的最終目標是唯一的,即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對外直接投資的直接目標則是多元的,如繞開貿易保護主義障礙,維持和拓展國際市場份額;維護與擴大壟斷優勢;獲得國外自然資源;利用東道國廉價的生產要素,降低生產成本;獲得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擴大利用外資規模;實現國內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分散風險;利用東道國和投資國的優惠政策;轉移污染;等等。

(2)國際間接投資。國際間接投資一直沒有統一界定標準,處理方法也不盡相同。國際機構、各國政府和國際投資理論界普遍認為,國際直接投資與國際間接投資的根本區別在于是否獲得被投資企業的有效控制權,但在具體確定數量標準時,又有較大的差異。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出版的《國際收支手冊》認為,在被投資的企業中擁有25%以上的股份,可以作為獲得有效控制權的合理標準,即一筆跨國性投資,不考慮其絕對額的水平,只要達到這一標準,則可視為國際直接投資,反之則為國際間接投資。

美國商務部規定,如某外國公司完全受美國公司控制,或50%以上的股份被一群相互沒有聯系的美國人所擁有,或20%以上的股份被一群有組織的美國人所擁有,或10%以上的股份被一個美國人(或法人)所擁有,則美國人對該公司的投資就屬于國際直接投資的范疇,反之則為國際間接投資。

日本政府規定,日本在國外企業中出資比例達到25%以上的投資或貸款,均屬于對外直接投資,如日本的出資比例雖然不至25%,但符合下列條件中某一項者,也屬于對外直接投資:派遣董事,提供制造技術,供給原材料,購買產品,援助資金,締結總代理合同,與被投資企業建立其他永久性經濟關系等。

美國學者P.H.林德特和C.P.金德爾伯格(P.H.Lindirt and C.P. Kindleberger,1982)認為,只要投資企業擁有接受投資的國外企業的10%以上的股份,則無論是新購入股份還是單純貸款,都屬于國際直接投資,反之則為國際間接投資。

日本經濟學家小島清(1981)認為,國際直接投資和國際間接投資之間的界限并不是很明確,在某種情況下,僅獲得10%的股份就能獲得有效控制權,而在另一種情況下,即使獲得49%的股份,也不能獲得有效控制權(因其余的51%的股份被另一投資者獨家擁有),因此要根據具體情況加以判斷。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則被視為對外直接投資:以參加經營管理為目的,取得外國現有企業的股份,或購并國外現有企業;在國外建立新的完全屬于自己的子公司,或建立合資企業,并持有其股份;伴隨有參加經營因素的長期貸款(如跨國公司總公司對其國外子公司的貸款)。

一般認為國際直接投資與國際間接投資的根本區別在于是否獲得所投資企業的有效控制權。二者之間的區別具體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投資的主要直接目標不同。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直接目標是獲得被投資企業的有效控制權;而國際間接投資的主要直接目標是獲得較高的股息收益和利息收益。

第二,對外投資者的權限不同。國際直接投資者親自到東道國新建或購并企業,參與被投資企業的經營管理,擁有被投資企業的有效控制權;國際間接投資者僅擁有被投資企業的小部分股份,并不參與被投資企業的經營管理,無有效的控制權。

第三,資本的構成不同。國際直接投資與國際間接投資是國際投資的兩種主要方式,都表現為資本在各國間的流動,但流動主體(即資本)的構成不同,前者表現為“一攬子”生產要素(如貨幣、原材料和零部件、設備、技術知識、管理能力和勞動力等)由投資國流向東道國,處于核心地位的是無形資產,貨幣資本的流動處于非常次要的地位;后者則表現為單一的貨幣資本由投資國流向東道國。

第四,對東道國宏觀經濟短期波動的敏感程度不同。國際直接投資對東道國宏觀經濟的短期波動反應遲鈍;國際間接投資對東道國宏觀經濟的短期波動反應十分敏感。

在國際投資實踐中,要對每一筆投資的性質進行準確鑒別,工作量巨大,缺乏可操作性。此外,一筆投資在實施之后,其屬性有可能發生變化。

(3)外商直接投資。國內學術界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譯成國際直接投資或者外商直接投資。其實,FDI既可指外向的外國直接投資(outward FDI),也可指內向的外國直接投資(inward FDI)。在本書的理論分析中,將FDI譯為外商直接投資,與內向的外國直接投資同義。

外商直接投資的一個基本性質是:FDI屬于以增值為目的的、具有有效控制權的國際資本流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其《對外收支手冊》中將FDI定義為“在投資人以外的國家(經濟)所經營的企業中擁有持續利益的一種投資,其目的在于對該企業的經營管理具有有效的發言權”。UNCTAD多年來發表的年度《世界投資報告》中,外商直接投資一直被定義為:一國(地區)的居民實體(對外直接投資者或公司)在其本國(地區)以外的另一國的企業(外國直接投資企業、分支機構或國外分支機構)中建立長期關系,享有持久利益,并對之進行控制的投資。參見UNCTAD:《2002年世界投資報告》,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FDI的這個一般定義基于OECD1996年出版的《外國直接投資定義的詳細標準》(第二版)和IMF1993年出版的《國際收支手冊》(第五版)。這一定義被各國廣泛地采用。本研究也采用這一定義。

理解FDI的定義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外商直接投資意味著投資者對其他國家的企業的管理可施加顯著影響或者進行有效控制。這種投資既涉及兩個實體之間最初的交易,也涉及二者之間以及其不論是聯合的還是非聯合的國外分支機構之間的所有后續交易。有效控制除了可由持股比例來體現外,還可由投資者對海外企業經營資源的直接支配程度或者營銷網絡、市場及技術標準等來體現。第二,進行FDI的可以是商業實體,也可以是個人和政府?,F實經濟中,FDI的主體主要是跨國公司。第三,直接投資的資本既可以來自資本輸出國,也可以從受資國當地籌措或在第三國/國際金融市場上融資。投入的生產要素既可以是貨幣形態的資本,也可以是無形的知識資產。第四,“有效控制權”與享有“持久利益”是密不可分的?!俺志美妗笔悄康?,而“有效控制”則是實現這一目的的手段。參見朱廷珺:《外國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本課題在分析中國FDI數據時采用國家統計局的定義。按照《中國統計年鑒2003》第685頁對“外商直接投資”統計口徑的解釋,外商直接投資包括外國企業和經濟組織或個人(包括華僑、港澳臺胞以及中國在境外注冊的企業)按中國有關政策、法規,用現匯、實物、技術等在中國境內開辦外商獨資企業、與中國境內的企業或經濟組織共同舉辦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作經營企業或合作開發資源的投資(包括外商投資收益的再投資),以及經政府有關部門批準的項目投資總額內企業從境外借入的資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友谊县| 台南县| 邵阳县| 竹北市| 通州区| 三门峡市| 肥城市| 故城县| 安丘市| 赤城县| 车险| 华容县| 玉屏| 泰来县| 二连浩特市| 揭西县| 溆浦县| 巴中市| 无棣县| 会理县| 社会| 灵台县| 双辽市| 东乌珠穆沁旗| 兴和县| 嘉义市| 巩留县| 安国市| 通州区| 达日县| 桃江县| 林口县| 开远市| 调兵山市| 饶河县| 新安县| 水富县| 蕲春县| 改则县| 泸州市| 黄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