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與江戶:17—18世紀的城市空間(清史研究叢書)
- 劉鳳云
- 607字
- 2019-10-25 18:33:51
第三章 都城的商業中心
人們對商業的認識是從自身的需求開始的,所謂“貿遷有無,各得其所”。而商業空間的概念是通過商業流通的場所“市”與“市廛”等表現出來的。商業作為一種經濟現象,在人類歷史的進程中起過重要的作用,“市所以通天下之貨也”。特別是當我們考察城市起源的時候,便會不難發現,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日本,在城與市或城與町的結合過程中,代表商業與商業區的市、街市,市廛或者說町,它在城市空間的位置,它對城市的作用程度,以及它與政治的關系等,都是最值得關注的問題。
在步入近代之前,中日兩國的都城依然因政治中心和政權所在地的地位而處于商業發展的領先位置,商業的發展與政治的關系極為密切,完全體現出消費性大都市的特點。但是,中日都城的商業發展道路及其商業運營特點卻有著很大的差別。那么這種差別在哪兒?形成這種差別的深層次原因又是什么?它對城市的發展將產生怎樣的影響?這些將是本章關注的重點。
需要說明的是,近年來,凡研究商業及市場者無不關注施堅雅模式,其理論與方法的應用在市鎮、城市以及區域經濟等領域里隨處可見。應該說施堅雅的“中心地理論”以及把不同的基層市場視為層級性的連續體等理論,的確在解決中國這樣一個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大國以及詮釋城鄉之間的商業網絡關系方面有著研究方法上的創新性,但是如果用它來套用大城市中的商業網絡或者市場的結構,就不那么說得通了。因此,這里仍然只從空間的角度,具體說是商業空間的角度來探討相關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