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視界觀:論道網絡新視聽
- 羅建輝主編
- 1845字
- 2019-09-29 13:09:50
以融合思維打造新型主流媒體

未來的新型主流媒體還有沒有廣播電視臺?傳統廣播電視臺如何成為未來的新型主流媒體?未來地方廣播電視臺如何生存與發展?這些都是時下業內和學界都共同思考的焦點話題。互聯網不斷發展,從固網到移動網到智能網,從PC到手機到無屏, “傳統媒體+互聯網” “互聯網+”等概念層出不窮。廣播電視臺能否在未來的新型主流媒體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否能掌握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話語權,這一切都要依靠廣電的轉型發展來實現。
省級廣播電視臺究竟該怎樣融合發展,體制內的廣播電視臺都很有壓力。相較于互聯網企業和媒體,廣播電視臺人才和資金匱乏,同時面臨著生存和未來發展的雙重壓力。面對新的發展態勢,我們必須重新審視地方電視臺轉型發展的優勢,從體制機制的深刻變革、構建地方電視臺傳播新生態的有效路徑等維度,尋找省級廣電媒體轉型與融合發展之道。
一、地方電視臺優勢:接“地”氣+接“政”氣+地域性資源
轉型發展中的地方電視臺其實是有優勢的:第一是接地氣。我們貼近群眾,就在老百姓中間。第二是接“政”氣。地方電視臺依托于當地黨委政府,是為當地政治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具有一定的公信力。第三是擁有廣電網絡到戶的巨大資源。第四是擁有地域性資源及區域、地緣優勢。地方電視臺的機會,就在于要發揮好這些優勢。
二、地方電視臺的出路:體制機制的全方位變革
我們認為,在厘清地方電視臺優勢的基礎上,在新的傳媒生態下,地方廣播電視臺的根本出路在于體制機制的全方位變革。一是要理順體制。以前臺企獨立并行,現在電視臺為集團出資人和廣電網絡實際控制人,實現臺屬、臺控、臺管,融合發展。二是要搞活機制,充分調動和發揮人的積極性。通過機制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目前,陜西省委為全省追趕超越創新發展出臺了鼓勵激勵、容錯糾錯、能上能下的“三項機制”,就是為了調動干部隊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陜西廣播電視臺將進行徹底的人事制度改革和整個組織架構、生態的改革,打破多年形成的體制內思維,構建新生態。
三、地方臺的改革路徑:重構新生態
廣播電視臺必須堅持作為黨和政府喉舌的事業本質,而廣播電視臺又具有很強的產業屬性,事業和產業如何協調發展是重構新生態時必須要重點考慮的問題。我們認為關鍵是要建好“兩個”陣地,做到“三個”敬畏。建設好新聞輿論宣傳和文化娛樂這兩個陣地既是責任也是使命,同時要融入現代服務業,從旁觀者成為參與者。要敬畏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把百姓認不認可作為主要標準;要敬畏技術、擁抱技術,新技術已經蓬勃發展了,不能死抱著無線輻射、有線覆蓋的傳統,要有技術敏感度,要考慮怎么做全媒體、全媒介、全終端、全屏及節目全生命周期的新技術應用。我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做廣告也是市場化的,因此廣播電視臺的產業必須尊重市場規則。
四、地方電視臺融合發展的關鍵:開放的市場思維和理念以及創新的互聯網思維和理念
新的發展態勢要求我們必須創新思維和理念,以五大融合構建傳媒新生態。一是融人才。通過人才引進引入新理念和新思維將團隊融入市場,這方面陜西電視臺已經做了嘗試而且收效非常好。二是融資源。要將內部資源和社會資源優勢互補并融為一體。三是融資本。要充分吸收和發揮資本在推動市場化進程中的巨大作用。四是融技術。節目(內容)的生命期需要技術的不斷跟進和創新。五是融客戶。我們與客戶是共生關系,必須在理念觀念上都有所轉變。目前陜西廣播電視臺正在打造一個臺網融合的智慧社區平臺,發揮接地氣的優勢,做社區文化服務中心和社區生活服務中心,把冰冷的圍墻區變成溫馨的和諧家園。
五、融合發展的路徑:建立絲路衛視聯盟,抱團突圍共同發展
二三線衛視如何實現突圍與發展是各方關注的難題。單打獨斗顯然不能適應目前的發展狀況,所以二三線衛視要充分發揮區域和地緣優勢,抱團發展,發掘更多的價值,謀求更大的發展。2016年5月20日,陜西、寧夏、青海、甘肅四省發起成立了絲路衛視聯盟,9月共同推出大型媒體活動“絲綢之路品牌萬里行”,40多個人從西安出發,沿古絲路一路行進抵達印度,沿途推進了一系列大規模活動,期間還有另外三家衛視和三個國家的廣播電視媒體加入聯盟。同時,由全國省級衛視組成的絲路衛視聯盟也在打造“2017絲路春晚”。絲路衛視聯盟不僅僅是幾家衛視的簡單相加,而是在共同尋求未來的發展和產業運作。
陜西衛視的口號是“中國融、融世界”。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調研時提出要有“文化自信”。我們要用中國的文化自信進行融合,契合“一帶一路”戰略,做“一帶一路”人心相通的橋梁,努力實現融通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