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管理的哲學省察

從哲學的角度來考察,管理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具有一定的發展階段,分為不同的層次,并形成一個整體的系統,以達到一個綜合的管理目標,而預測與決策則是整個管理活動的靈魂。

一、管理過程論

管理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發展過程,它具有以下五個特點:目標性、方法性、投入性、時空性和發展性。

首先,管理具有目標性,它體現著管理的方向和價值。

其次,為了目標的實現,就必須有計劃和方法。

再次,管理是一種意志的投入,也就是說,管理是一種人的意志的行為,這種行為是在知識和智慧基礎上進行的。因為管理之達到目標,乃是有組織、有系統、有計劃的行動,同時也是一種理性的選擇,一種理性和意志相結合的行為。

又次,管理需要在時間和空間中去實現自己的目標。管理當然需要一定的空間,但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時間比空間更重要,因為時間可以展開空間,如何掌握時間、掌握未來,這才是關鍵。例如,所謂市場的占有率,同時包含著時空性,是一種用時間開拓空間的行為。

最后,管理是一種不斷改善、不斷完美的過程,是一個“凈化”的過程,即在管理經驗的學習當中,自覺地去作一種改良和改善,因而使管理達到比較完善的目標。

總而言之,管理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的過程,它是人類改變生活環境、提升生活品質、開拓生活空間、創造生活價值的行為過程。如果用在個人身上,則是一個改善自我、創造自我、提升自我的行為過程。

這里,我們特別要強調管理的創造性,因為管理是人的意志和智慧的投入。通過管理,人們去改變環境,改造世界,創造新的生活,也創造了新的自我。

同時,還要強調管理的整體性,因為管理是各種要素的綜合。以上說的五個特點,以往的管理學說都只是分別涉及,在C理論里則把它們綜合起來說,從管理的目標出發,進而講到計劃和方法,講到意志的投入,講到時間和空間,最后講到完善和發展。這就在總體上把管理當做一個復雜的、動態的、不斷創造與不斷發展的過程。

二、管理階段論

從歷史上看,有目標、有組織的行為即為管理,但是要達到高度自覺的管理則要有一個發展的過程。這一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文化管理階段、科學管理階段和哲學管理階段。

第一階段為管理的文化時代,也可以稱為人文管理時代。這一階段管理的主要內容是個人管理與國家管理。其特點一是倫理性,講個人的修身養性;二是整體性,從個人講到國家與社會的管理。這一階段的管理以中國古代諸子百家的“治國治人之道”為代表。

第二階段為管理的科學時代,也可以稱為科學管理時代。這一階段的管理內容主要是經濟管理。其特點一是理性,二是分析性。這一階段的管理即以20世紀以來的現代西方科學管理模式為代表。

第三階段為管理的哲學時代,也可以稱為后現代管理、超時代管理、管理的后科學時代,即哲學管理時代。這一階段的管理,是要綜合文化管理與科學管理的長處,把倫理與管理、文化與科學、感性與理性、整體與分析通通結合起來。這就是本書所闡述的“C理論”的管理模式。古代的管理是在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到了現代,由于工業革命,目標性的突出,對效果的追求,管理在經濟發展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古代的文化管理在政治等領域發揮了很大作用,而現代管理顯然是以經濟發展目標為重點。科學管理一開始就是經濟發展的結果,是把科學的因素應用到經濟事業中去。這就是所謂現代的管理。在這種現代管理的理念之下,工業化、市場的相對自由化,具體性的知識得到加強和發展。在這些條件之下,管理出現了專業化的趨勢。與此同時,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使生產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產品的質和量都有很大的提高,形成了管理的現代化。所謂管理的現代化就是科學管理,從文化的基礎走向科學的基礎。

科學管理的局限性在哪里呢?首先,它的目標太單純,就是為了經濟發展、追求利潤,是一種功利主義的目標,經濟上的功利主義,對于社會、文化上的發展不是很講求。第二,從方法上看,它只利用到科學的方法,就是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術來建立管理模型,甚至把人、財、物、事都納入到管理模型中去,來達到一定的目標。當然它講究效率,但它的短處就在于不能在方法上運用和發揮各種管理資源,不能兼顧各種管理對象的特性,尤其是人的特性。第三,在投入方面,它基本上是以科學作為基礎,所以完全是理性的,對于人的精神作用不夠重視,所以在主動性、推動性、自我的啟發性方面有很大的限制。最后,在自我完善方面,它受技術面的影響,盡管有組織的系統工程,但它對人的多方面的潛能的開發,還是欠缺的。所以這種科學管理是現代化的成果,同時也就帶上了現代化的缺點。

現在我們進入第三個階段,管理應該同時結合文化與科學,對文化有新的自覺,對科學也有新的自覺。如何掌握文化資源和科學資源,來達到管理的目標,使管理本身成為一種生活的學問,文化生命高度創造開發的一種學問,同時也是科學技術高度利用開發的一種學問。一方面可以說是后現代的,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是超現代的,是結合傳統與現代、文化與科學的管理,我稱之為哲學的管理或后科學的管理。

哲學管理是在后科學管理階段來重新吸收古代文化管理的精華。在傳統文化中,存在著許多管理的智見和義理資源,例如中國古代的治國之道、治民之道,在18世紀和19世紀以前就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只是后來被科學管理所掩蓋了。我們對歷史文化中的管理資源要作新的認識、新的覺醒,對其中所包含的積極因素,例如人的因素、整體的因素,要有一個新的認識。科學管理的最大問題在于沒有關于“整體的人”的理念,因此往往帶來對環境生態的破壞,對人的自然本性的扭曲和壓抑。就是說,既破壞了人的外在環境,又破壞了人的內在心靈——一些人只向錢看,只是為了錢的單一的目標,造成一個商業化的、消費型的以及權益獨占和金錢主宰一切的社會,這是科學管理所帶來的必然后果,也是它的局限性。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有一個新的自覺,回過頭來看看文化管理過程中的人的因素,對人的重視,對環境的重視,我們要用這種文化的覺醒和新體驗,來補救科學管理所帶來的外在的和內在的生態危機。

如果完全講科學管理的話,就沒必要考慮到環境的因素,就會造成生態的不平衡,破壞了海洋,破壞了空氣,破壞了河流、水資源,破壞了人的很多美感因素,而不自知且不自覺。但人類需要生活在一個美好的整體環境之中,需要整體感,需要內在的主體感;而在科學的管理當中,只有客體感,只有部分感,只有一個單一的目標,這是它的缺點,現在我們應該加以克服。

人文管理的特點在于它沒有經過一個工業革命,不能夠運用嚴密的科學技術和嚴格的科學方法來達到目標。在我們今天看來,科學技術還是需要的,但應該把它結合在文化的目標里面。這就是我所說的后現代或者超現代的管理。

哲學管理是人文管理與科學管理的綜合。從管理系統來看,它是結合科學與文化,結合獨特性與一般性,結合理性與歷史經驗。從發展來看,它是鑒于科學管理所帶來的兩種危機——人文危機與生態危機——而作的一種反省。

我們知道,管理所包含的東西是十分復雜的,它是人改變自然、改變社會、改變生活、提升自我的一個復雜的過程。在這樣一個前提之下,管理不能只有一個單一的經濟目標。在第一階段的文化管理當中,既涉及自我修養的問題,也有國家管理,所謂“治國平天下”,涉及社會責任意識問題,但就是缺少一個突出的、專業化的經濟管理。與之相對,科學管理突出了經濟管理這一層次,但它缺少了個人修養和社會責任的管理。文化管理也可以說是一種倫理型的管理,而科學管理卻是一種非倫理型的管理,把倫理因素通通消解掉了。

今天我們所說的哲學管理,是結合文化管理與科學管理的超現代管理,結合倫理管理與經濟管理的綜合型管理,再加上對整個社會與國家的目標作長遠考慮的這樣一種管理。其中包含著大系統、中系統和小系統的聯系。這樣的管理結合文化與科學、倫理與知識、個人與社會,同時達到個人目標與群體目標,乃至更大的社會文化目標。

換言之,我們必須了解,經濟管理也好,企業管理也好,都必須要有文化的基礎。因為任何管理的目標、企業的目標,最后都應該是為了推動社會的進步,改善人類的生活環境。從現實來看,有些企業顯然需要淘汰,但由于我們正在發展中,故我們不知道那些企業該如何控制。譬如核子發電,即使排除它用于戰爭的可能性,也要考慮它對環境所帶來的威脅,我們要考慮整個生態的平衡問題。有些企業雖然很賺錢,能夠推動短暫的經濟發展,但它對我們長遠的社會發展、文化發展是否有利,這是我們需要考慮的。我們要發展出那些不破壞生態環境的企業、保護生態環境的企業、節省能源的企業、推進生活發展的企業,既能維護生態平衡,又能促進人類生活的逐步改善。維護生態平衡方面,企業要考慮資源的再生和利用,它所排出的廢料、廢氣、廢水,不至于把我們生活的環境變成一個“垃圾場”。企業在促進生活的改善方面,其正面的作用要大于負面的作用。

對上述問題的思考,標志著管理走向了哲學的時代,或曰哲學的管理時代,超過了科學管理,并不是要放棄科學管理,而是把科學管理與文化管理結合在一起,從而使每個民族能夠利用它自己的文化歷史經驗,產生一種管理特色。這種特色管理至少對它自己有用,而且包含著一定的普遍性,也可以逐漸世界化,成為一般的管理經驗和管理理論。科學管理只是一般性的管理,它不考慮文化因素,只是純粹理性的考慮。但如果我們把二者結合起來的話,一方面使管理變得更加有效,而且考慮到長遠的利益,維護到生態平衡,能夠促進社會更好的發展;另一方面管理本身是多元的,不同文化可能會有不同的管理特色。就中國而言,中國文化一定有中國的管理特色。我們千萬不能沿襲成見,以為管理就是科學的管理。其實管理是人的高度發展的一種自覺的行為,我們應該把科學管理和中國文化的經驗相結合,展現出中國的一種管理特色、管理精神。這種中國特色的管理精神,就是本書所要討論的“C理論”。

當然,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都能夠發展出自己的管理精神,但這種精神能否對世界管理有所貢獻,就要看它是否具有某種普遍的人性基礎,是否更適合人類發展的需要。我們中國的管理精神——C理論,就具有這樣的品質,因此它的適用性很強,既具有中國的特色,又具有人類的普遍性;既具有文化因素,又包含了科學精神,同時具有一種對世界的吸引力和世界化的潛力。美國管理代表了科學管理,日本管理比美國管理更進一步,結合了一些中國文化的因素,也展現了日本民族的文化精神,但它所能夠挖掘和展現的文化資源還不夠深,也不夠廣。基于中國文化和中國哲學的中國管理體系應該具有更多的活力,因為它可以參考美國管理和日本管理而建立起來。就此而言,一個理想的中國管理,應該是管理哲學時代的理想典型。

三、管理層次論

從縱向看,管理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而從橫向看,管理則是一個復雜的結構。這一結構由手、腦、心、道四個層次組成,涉及管理的運作與組織等各個方面。

第一個層次是手的層次,這是管理的最基本層次。實際上,西方語言中的“管理”一詞,即Manage,本身就是來源于手(Manus)的動作,指手的運用、操縱、控制、駕馭等,后來才演化成管理、處理、經營、安排等含義。以此為詞根的詞還有:Manipulation(操作、操縱、控制)、Manoeuvre(運用、運作)等。這些,都與手有關。管理就是一種布局的能力、操作的能力、控制的能力、指揮的能力、推動的能力,簡言之,是手的運作能力。

工具則是手的延長,人用手來制造工具、使用工具、操縱工具。管理就是運用工具來發揮效益,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是管理的硬件設施。人類的發明,從簡單的工具到復雜的機器,直到今天進入電子時代、信息技術、辦公室自動化、多媒體傳播,等等。

但是,工具和機器都是由人來操作的,人通過手來操作機器,具有操作的技術、技巧、技能。因此,手(包括手的延伸——工具與機器)可以看做管理的第一個層次。

管理的第二個層次是腦的層次。手的操作是由腦來控制的,需要腦來作出決定,進行指揮。腦這個層次的管理是更廣泛的管理,它的發展性更高,靈活性更強。腦所具有的能力是一種知識的能力,它能夠進行研究和探討,開發知識,發展知識。腦可以自覺地掌握現實,計劃未來。

西方的管理哲學其重點放在腦和手上,從19世紀末到現在,可以說都是腦和手的高度發展,科學技術的發展就是腦的發展,所以也可以說西方的管理是一種腦的管理,用腦來操縱手,用手來操縱機器。正因為有腦,才有手的提升以及工具和機器的現代化。腦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腦之上還有一個層次,就是心的層次。所謂心的層次,就是要掌握人的主體性和主體之間的互動性。人不僅具有腦的理性活動,而且具有心的情性活動。這種情性活動,透過心靈的感受和經驗,能夠產生管理的能力,在行為上能夠發生作用。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不僅限于腦的溝通、手的協作,而且是心靈的感應、情意的互動、相互的協調。心是一種歷史經驗和價值理念的運用,從這個意義上說,心的管理更廣泛、更具有整體性,很難脫離歷史的經驗和傳統以及群體的文化精神。

心的管理與腦的管理的關系,大致相當于哲學管理與科學管理的關系。哲學不僅可以包含物質,包含科學,而且可以包含精神,包含藝術,包含宗教,是具有整體性的人生觀和宇宙觀。因此,心的管理是一個更大、更完整的層次。

在心之上則是道的層次。道是一種本體的存在,它是自我圓滿、自我創造的。心可以把道作為模范,來發展管理;可以通過吸收道的精神,來充實心,并用之于管理。從宇宙發生論來講,心的原始根源就是道。中國的哲學,特別是《易經》哲學、道家哲學,就是從這個角度來看的。道對于心來講,既是一個源泉,又是一種模范、一個理想,同時也是一個可以學習、吸收和借鑒的對象。

道是管理的內在基礎。在實際的管理操作中,雖然道不是管理的具體層次,但是它是管理的一個理想境界。就此而言,道是管理的最高層次。達到了這樣一個層次,這樣一種境界,管理就變成一種不需要管理的管理了,“無為而無不為”,自然就做得最好了。

對此,我們在法家與道家的比較中可以看得更清楚。在韓非子的法家哲學中,為君者即主政者自覺地建立法律,推行法治,就可以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理想管理境界。但是,法家與道家有所不同。法家是以“法”作為管理的理想境界,強調法治的基礎;而不能像道家那樣完全放棄法,聽任道本身自我的發展。如果真正達到了道的境界,人的因素應該減少,甚至完全放棄,無私無欲,道法自然,這就是管理的理想境界。

上述手、腦、心、道四個層次可以分別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加以討論與了解。

從主觀方面看,第一個層次的管理可以說是信息管理,主要是運用信息、運用工具、運用機器。信息管理可以自動化,不牽涉思想的作用,完全是一種行為的安排。第二層次我們稱之為技術管理,它主要是了解信息、組合信息、優化信息、發展信息。如果說信息管理好像是設計好的程序,技術管理則是創造新的程序。就像使用電腦,一般人只是使用設計好的程序;如果沒有技術,已有的程序一改變或者情況發生了變化,電腦就無法使用。而電腦工程師則可以創造新的程序,所以技術還是很重要的。第三個層次是知識管理,就是掌握知識的理論來改進技術、發展技術。就像電腦運用,可以建立基本語言并發展新的語言程序來改變技術,這就是知識的運用。它可以掌握更多的概念來達到技術的改進。第四個層次則是智慧管理,就是運用智慧來發展、發揮、運用知識。智慧管理是整體的,它能夠統合不同的經驗和知識來逐漸發展一個活動性的、開放性的、有效性的知識系統。它使知識能夠合用,能夠舉一反三,具有推展性。

主觀的信息、技術、知識、智慧都是管理人的一種心智狀態,是一種管理的主體結構。但它必須成為一套能夠學習、運作的東西,別人能夠遵循的東西,這就是管理的客體化。從這個方面看,第一個層次是程序,即可以把處理信息的方法變成程序。第二個層次是規律,即能夠把技術變成規律(規則),規律可以掌握程序,就像技術可以掌握信息一樣。第三個層次是原理,即把知識變成原理,原理可以掌握規則,就像知識可以掌握技術一樣。第四個層次是體系,這是智慧的運用,是客體化的可以遵循的根本性的、持久性的法則,不但可以維護原有的法則,而且可以產生新的法則。

從主客觀的結合來說,體系和智慧是相配合的,原理和知識是相配合的,規律和技術是相配合的,程序和信息是相配合的,它們相互結合的基礎是作為本體的道。道是宇宙人生最根本的真實,最后的根據,它來自于客觀的宇宙和人的本性。從中國哲學來看,道的本體同時表現在宇宙、生命和人性上,這正是道之所以為道的特點。

四、管理系統論

管理是一個系統,管理系統由以上四個層次所構成,圖示如下:

如圖所示,這是一個上下互通、左右互動的系統。所謂上下互通,從上到下看,是道控制心,心控制腦,腦控制手;智慧影響到知識,知識影響到技術,技術影響到信息;體系能夠帶動原理,原理能夠帶動規則,規則能夠帶動程序。從下到上看,信息的吸收能幫助我們改進技術,技術的實踐能夠幫助我們帶來新的知識,知識的發展則代表著智慧的增長;程序的需要能夠幫助我們改進規則,規則能夠幫助我們發展新的原理,原理能夠幫助我們重新規劃體系;手能促進腦的發展,腦能促進心的發展,心能促進道的發展。

從左右互動看,信息和程序能夠互動,技術和規則能夠互動,知識和原理能夠互動,智慧和體系能夠互動。作為主體的管理人和作為客體的管理實踐也是互動的,管理人能夠制定管理的各種規章制度、程序規則,而規章制度、程序規則也能夠規范教育管理人。就此而言,左右互動也是內外互動,主客體互動。

在上述互通和互動過程當中,管理的結構和過程獲得了一種創新發展的活力。因為這種互動,不論是從上而下,從左而右,從內而外,還是從下而上,從右而左,從外而內,其信息的來源都是一個客觀的外在的世界,在主觀上表現為新的信息、新的技術、新的知識、新的智慧。外在的世界之所以能夠不斷被表現,是因為它本身是一個變動不居的世界,其變化的因素在人的主觀層面就表現為信息的變化、技術的變化、知識的變化、智慧的變化;與此同時,也就產生新的程序的需要、新的規則的需要、新的原理的需要、新的體系的重新組成的需要。換言之,管理系統正是應外在世界變化和需求的結果。如圖所示:

此外,在上述系統中,不僅存在著上下互通、左右互動,而且還存在著多層面的互通與互動。例如,體系不僅可以影響到原理(上下互通)和智慧(左右互動),而且可以影響到知識、技術與信息;智慧不僅可以影響到知識(上下互通)和體系(左右互動),而且可以影響到原理、規則與程序。其余類推,就是說各個層次之間都可以多向地溝通與介入。

由此我們看到,管理所涉及的面是相當廣泛的,不僅是同一個層面的互通與互動,就是不同層面的互通與互動也是可能的。換句話說,這里面涉及管理不同層面的切入與超越的問題。管理的問題不能只在一個層面上解決,例如,解決技術的問題就不能只停留在技術的層面,也可以從其他層面來解決。我們要提倡從多層次上去考慮解決不同層次的問題。因為管理是一個過程,其中一定會產生大小不同的沖突與矛盾。這些問題不管是市場方面的、生產方面的,還是人事方面的,都可以通過上述不同層次與面向的互通,來取得更好的解決。具體來說,對于管理上的問題,我們首先要看這些問題發生在哪一個層次、哪一個方面,或者哪幾個層次、哪幾個方面,從而作出正確的“診斷”,找出問題的所在,提出解決的方案。

概而言之,我們要建立管理的動態系統觀,來幫助我們解決管理的各種問題,使管理本身得到完善和發展。這樣,管理也就獲得了本體論的意義,從而發展出一個既平衡又具有動態性的管理體系。這一體系能夠形成管理系統內在的和諧,從而發揮整體性的、持久的功效。對于管理系統的觀察,還有一點重要的補充,那就是在這一個系統之內,越低的層次越能自動化,越高的層次也就越能自覺化。低的層次,像信息——程序層次,很容易自動化,輸入電腦,自動操作。所以,管理應該形成這樣的原則,那就是低層次的管理應該盡可能自動化,高層次的管理則盡量自覺化。必須指出,目前在關于管理問題的討論中,這兩者往往不分開,例如,許多學者主張“自動化管理”,這個見解當然是很好的,但所謂“自動化”只是相對機械、工具、信息而言,而相對于人的心智、智慧、知識,那就很難談什么“自動化”,因為它一定涉及選擇意志和意識修養的問題。所以高層次的管理我們必須講“自覺化”,它是一種經過自我內涵的修養所進行的隨機而又具有自律性的管理行為和管理活動。這種最高的境界用孔子的話來說,就是“隨心所欲不逾矩”。我們在要求管理者做到自覺地自我管理的同時,對被管理者也施以適當的教育,鼓勵他們自覺地解決自身的問題,也許這就是一種自覺化的“自動化管理”吧。

五、管理目標論

科學管理只講單一的目標,而哲學管理卻強調目標的多元性,但多目標并不是一種散漫的目標的排列,而是一種有機性的目標的結構。在管理當中我們一定要掌握一種目標結構,形成一個內涵豐富的目標結構模型。這一目標結構至少包括三個層次。

首先,在管理目標中最重要的層次是終極目標,即管理的宗旨,也就是管理的精神方向。日本管理雖然很強調精神目標、最高指導原則,但往往表現為口號,作為方法的運用。例如澀澤榮一的“《論語》與算盤”,這當然是一種發現,以《論語》作為民間倫理的界定,能夠幫助我們達到一種具體的成功獲利的目標;但它突出的還是算盤的作用,把《論語》也當做算盤,把文化當做工具,并沒有真正掌握文化的精髓。日式管理和美式管理不一樣,就在于它把文化問題提出來了,但它把文化看成是工具,把倫理也看成是工具,把哲學也看成是工具,并沒有看到倫理、哲學、文化本身所包含的更深刻的價值——人的價值。正因為如此,日本管理雖然也講文化,所謂“企業文化”,但不能有效地促進日本社會創造性的發展,也不能對人類社會作出提升性的貢獻。所以,日本可以成為一個經濟強國,但不能成為一個文化強國。它的經濟管理雖然很強,但政治管理還是問題多多,從自民黨內部的腐敗,到新黨的搖擺懦弱,它找不到自己的文化目標和文化理想。

美國管理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則是以經濟來掌握權力,具有很強的權力欲,一方面是掌握經濟實力,發展科學技術,另一方面從經濟權力轉向政治權力的擴大,經濟意志變成政治意志、權力意志,這正是西方文化發展的潛在的欲望。由于沒有深厚的人文文化與道德哲學,必然會帶來自我發展和擴張的限制,因為世界不可能永遠屈服在權力意志之下,也不可能永遠在爭權奪利中求取生存。

中國管理即我所說的“C理論”,在結構上更深刻地考慮到管理的終極目標,因為它能夠深刻地了解文化管理和科學管理的長處及其所帶來的問題,更能夠完整地涵蓋科學管理和文化管理,因而更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我們所強調的管理的終極目標,就是要為提升人類生活品質,促進人類社會共同的進步服務。任何管理組織、管理行為,都應該考慮這一終極目標;任何管理方法、管理方式,都不應該離開這一終極目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中庸》)

管理目標的第二個層次,就是專業的工作目標,這是基于知識、基于現實所發展起來的目標,是一種實踐的目標。任何一個企業或事業的目標,除了一般的文化性和終極價值性之外,都有自己的專業性,這一專業目標是企業或事業的規劃、分類的基礎,就是你選擇做什么行業。現在人類從生產事業慢慢發展到服務事業,生產事業有很多分類,服務事業也有很多分類。這種目標是基于人對生活的追求,專業化的追求,基于人的知識和需要,成為一種工作的目標。這種工作目標有兩個作用:一是能夠有所收益,就是能夠帶來經濟的利益,滿足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二是反過來又能夠促進知識的發展、技術的發展。例如選擇電腦作為企業的發展目標,制造電腦、軟件和硬件,它會帶來經濟利益,因此人們就有積極性,不斷提高和改進技術。

第三種管理目標的層次,是時間性的目標,就是在一定的時間過程當中要完成什么項目、什么工作。

管理的目標結構至少要考慮到以上三個層次。目標結構健全,才能更進一步適應環境,利用環境,促進管理的發展,達到管理的目的。

六、管理決策論

管理是一個不斷決策的過程。如果說目標是管理的終點的話,那么,決策就是管理的起點,它是在對管理目標認識的基礎上所作的決定。管理必須以決策為基礎,一方面要有正確的對外在世界和自我能力的認識,同時還要把握特殊的環境和條件,來創造實踐目標的基礎和根據,并且要建立一定的組織來推動和發展,實現管理的目標。從這個角度來說,決策確實是管理的靈魂、管理的核心,西蒙(Herbert Simon)關于“管理就是決策”的觀點是正確的。

而我要進一步強調的是,決策是管理的起點,任何管理都必須從決策開始,并且要在決策中不斷加以考察。再者,所謂“決策”也不是單純地作決定,而是明智地去認識客觀的環境、主觀的條件,進而創造一定的組織來達到選擇的目標;因之它本身又代表目標的選擇、方法的選擇,在一定時間、空間中實踐的推動能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決策也可以說是整盤的計劃、通盤的把握。

管理是一個從制定決策,到實現決策,到再決策的過程。所謂決策就是尋求一種價值來作為改變環境、提升生活的一種方案,這一方案必須通過一定的時間過程來完成,這就必然牽涉起點和終點的問題。起點和終點之間具有連續性,管理就是一個連續的決策和實踐的過程。

這一過程,我們可以借用《易傳·系辭上》的一段話加以描述,它談到人類社會的發展,對天地之道的認識所產生的一種人文的創造,就是一種對管理哲學的認識:

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在這里,“化而裁之”說的是管理的開始,有一個整體性的決策;這種決策實踐起來,就是“推而行之”;決策實踐用之于人,就是“舉而措之天下之民”;然后我們對自己行為、實踐的過程作一個檢討、評估,就是“神而明之”;在此基礎上再決策、再實踐,取得成功,就是“默而成之”。所以管理行為應該從“化而裁之”的“變”,到“推而行之”的“通”、“舉而措之”的“用”,再到“神而明之”的“明”、“默而成之”的“成”的過程。

這一過程也涉及實際的利益和功用,用《周易》上的話來說,就是“變而通之以盡利”,“變”和“通”結合在一起,就能夠產生利益和功用。

這樣,我們通過對《周易》人文化成的認識,來說明管理的深層次的哲學意義,即從決策、實踐,到再決策、再實踐,以達到改善人生,促進人文發展的最高目標。

主站蜘蛛池模板: 敦化市| 阿拉善左旗| 马公市| 溧水县| 扎兰屯市| 长乐市| 镇平县| 银川市| 泰来县| 邵阳县| 民乐县| 南昌县| 织金县| 麻江县| 若尔盖县| 包头市| 朝阳县| 南平市| 望谟县| 岗巴县| 板桥市| 夏邑县| 上高县| 南城县| 馆陶县| 新闻| 正定县| 山东| 西宁市| 台湾省| 平武县| 阳新县| 集安市| 宁晋县| 余庆县| 京山县| 宁陕县| 三穗县| 临江市| 万宁市| 伊金霍洛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