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為績效管理方法論
- 孫科柳 蔣業財 解文濤
- 1924字
- 2019-09-29 13:17:01
2.3.3 在業務導向下聚焦個體價值創造
在任正非的管理理念中,始終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即落實責任是為了提高績效管理質量,而改進績效管理則是為了獲得業務價值上的提升。所以,在強化流程責任的過程中,華為始終專注于在業務導向下聚焦個體價值的創造。
任正非認為,經營企業的最理想狀態就是企業形成一個自動化運轉的系統,讓企業家從中解放出來,而不是必須依靠企業家去主導變革,他甚至指出:“企業家在這個企業沒有太大作用的時候就是這個企業最有生命的時候。”
【輔助閱讀】懶螞蟻型企業家
多年來,華為進行的管理變革,就是要建立一系列以客戶為中心、以生存為底線的管理體系,就是擺脫企業對個人的依賴,使要做的事,從輸入到輸出,直接地端到端,簡潔并控制有效地連通,盡可能地減少層級,使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簡而言之,華為的標準就是:流程責任被科學簡化并落實下來之后,誰能創造效益,誰就能贏得機會,那些不能創造價值的崗位和個人,則要面臨被淘汰的風險。
第一,華為倡導能上能下,主張在實踐活動的大浪淘沙中,把確有作為的同志放在崗位上來,把有希望的干部轉入培訓,以便能擔負起更大的責任。同時,為了保護高效益,華為也堅定不移地淘汰不稱職者,絕不心軟、手軟。
第二,華為要求所有部門都要在快速發展中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所有的調整都要圍繞做實。各部門一定要清理一些干部,從科以上干部開始。要把有強烈責任心、使命感,敢于負責,踏實努力,維護公司利益,善于團結同志的干部提上來。
第三,把得過且過,不懂原則、鉆空子、不做實的干部撤下去,堅決貫徹淘汰機制,尤其是干部的淘汰機制。在華為,包括任正非在內,無論是高級干部還是創始人,都有可能被淘汰掉。事實上,僅在1996年市場部大辭職、2000年“內部創業”,以及2007年的“7000人大辭職”三場運動中,被華為淘汰的干部便有數百人,其中更是不乏副總裁級別的人物。
第四,華為明確規定:要嚴格地確定流程責任制,充分調動中下層必須承擔責任。任正非多次指出:“要在職權范圍內正確及時決策,把不能承擔責任、不敢承擔責任的干部調整到操作崗位上去,把明哲保身或技能不足的干部從管理崗位上換下來,要去除論資排輩,把責任心、能力、品德以及人際溝通能力、團隊組織協調能力……作為選拔干部的導向。”
據說,在歐洲一個中產階級的年收入僅為2萬英鎊,而在今天的中國,年薪20萬元左右的職業經理已經隨處可見,今天的華為,普普通通的一個應屆本科畢業生甚至都可以拿到十余萬元的年薪,人才成本的逐年上升已經成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
對企業而言,在被動應對人工成本增加的同時,最為積極有效的應對方式就是像華為一樣,在業務導向下主動提升人均產出,提升人力資源在流程中的價值創造能力。唯有如此,才能讓流程責任得以更好地落實,并且為高績效的輸出提供執行細節上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