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金融:理論探索與中國實踐(第十五輯)
- 吳曉求
- 12545字
- 2019-09-29 13:05:51
互聯網引領下的信息技術與商業革命
一、互聯網的發展
(一)電子計算機的形成與發展
1946年2月,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莫爾電機學院誕生了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其全稱為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即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這個龐然大物長50英尺,寬30英尺,占地面積約1500平方英尺,重達30噸(約一間半教室大,六只大象的重量),每秒鐘可做5000次加法運算。它的產生,讓整個美國乃至全世界都為之振奮。
圖1是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和他的主要制造者。圖中左數第二位是當時年僅36歲的美國物理學家莫奇利(J.W.Mauchly),左數第三位是年僅24歲的物理學家埃克特(J.P.Eckert)。
ENIAC的研制想法產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美國軍方開始大力發展新式武器,在研制過程中,炮彈彈道問題的研究要經過許多復雜的計算過程,但依靠以前的計算工具已遠遠不能滿足要求,急需一種自動快速完成計算過程的機器。因此,美國軍方撥款對此大力支持,成立了以莫奇利、埃克特為首,以美國第一顆原子彈研制參與者馮·諾依曼(V.Neumann)為顧問的研制小組,完成了計算機的順利問世。表1中給出了ENIAC與同時期機電式計算機馬克—Ⅰ、馬克—Ⅱ、馬克—Ⅴ的計算速度比較,可以看出ENIAC的計算能力遠高于同期其他的計算機。

圖1 第一臺計算機的研制成功
表1 ENIAC與同時期機電式計算機的運算速度比較

自第一臺計算機問世之后,越來越多的高性能計算機被研制出來。縱觀計算機的發展,它已從第一代計算機逐步發展到第四代計算機,并進一步邁向第五代、第六代智能計算機。表2中清晰地給出了四代電子計算機發展特點的對比。
第一代電子計算機的代表階段為1946—1958年。這一時期的計算機也稱電子管計算機,其體積龐大、運算速度較低、存儲量小、價格昂貴,主要用于科學計算,因此其應用領域主要涉及科研單位和重要部門。
第二代電子計算機的代表階段為1959—1964年。這一時期的計算機也稱晶體管計算機,其運算速度比第一代計算機的速度提高了近百倍,體積卻減小為原來的幾十分之一,而且在軟件方面也開始使用計算機算法語言。這一時期的計算機不僅用于科學計算,還用于數據處理、事務處理及工業控制。
第三代電子計算機的代表階段為1965—1970年。這一時期的計算機也稱中小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操作系統就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此階段的計算機功能越來越強、應用越來越廣,其已被拓展用于文字處理、企業管理、自動控制等領域,計算機已逐步在商業領域中凸顯出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第四代電子計算機的代表階段為1971年至今。這一時期的計算機也稱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伴隨著微處理器的產生,微型計算機逐步走入人們生活,計算機被用于人類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表2 四代電子計算機特點比較


與美國相比,計算機在我國的發展起步較晚,但其發展速度十分驚人。1958年,中科院計算所研制成功我國第一臺小型電子管通用計算機103機(八一型),標志著我國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誕生。1983年,國防科技大學研制成功運算速度每秒上億次的銀河—Ⅰ巨型機,這是我國高速計算機研制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總而言之,近年我國計算機的發展迅速,不僅廣泛應用于科研部門、商業領域等,同時計算機已走進百姓家中。
據統計,自1998年2月至2013年9月,僅電子計算機的整機月產量就實現了1936000倍的增長。圖2展示了2009年2月至2013年9月每月電子計算機的整機產量。

圖2 2009年2月—2013年9月電子計算機整機產量值
(二)互聯網發展起源
從一定意義上講,互聯網(Internet)是美蘇冷戰的產物。20世紀60年代,美國國防部為了防止唯一的軍事指揮中心被蘇聯攻擊,開始建立分散的指揮系統,而分散的指揮點之間通過某種通信網聯系。
1967年10月,美國科學家拉里·羅伯茨(Larry Roberts)和鮑勃·泰勒(Bob Taylor)第一次提出了ARPAnet,即“阿帕網”這個名詞,ARPAnet是全球互聯網(Internet)的始祖。
1969年11月,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管理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開始建立ARPAnet。在初期,ARPAnet只是由西海岸4個節點構成,第一個節點選在洛杉磯的加利福尼亞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因為羅伯茨過去在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的同事克萊因·羅克教授就在該校主持網絡研究。第二個節點選在斯坦福研究院(SRI),那里有道格拉斯·恩戈巴特(D.Engelbart)等一批網絡先驅人物。第三個節點、第四個節點為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UCSB)和猶他州大學(UTAH),這兩所大學有電腦繪圖研究方面的專家,如圖3所示。

圖3 1969—1977年ARPAnet節點分布發展圖
此后,ARPAnet不斷壯大,在1970年已經初具雛形,并開始向非軍方部門和許多大學及商業領域開放。截至1977年,ARPAnet的主機已由最初位于西海岸的4臺主機發展至全美國上百臺主機的規模。
(三)互聯網在科學界的推廣與運用
伴隨著ARPAnet的出現和發展,自1970年起,開始出現了大量新的網絡,包括計算機科學研究網絡(Computer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CSNET)、因時網(Because It’s Time Network,BITNET)、新聞討論組網絡(User’s Network,USENET)和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網絡(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etwork,NSFnet)。
1979年,威克森大學的拉里·蘭德韋伯(Lary Landweber)教授提議為計算機科學家們創建一個網絡,供計算機研究人員之間互傳信息。同年,拉里·蘭德韋伯教授組織來自威克森大學、特拉華州大學和普渡大學等大學的教授和ARPA、NSF的一些學者共聚一堂,召開了建立計算機科學研究網絡(CSNET)的發起大會,并用兩年時間(即在1981年)完成了CSNET網的建成和投入使用。1983年,CSNET和ARPA實現了互聯。
BITNET是大學網,起源于1981年紐約大學和耶魯大學IBM主機間的互聯。此后,BITNET在美國的各個大學校園里擴散開來。該網絡不僅提供了電子郵件文件服務,還提供了一些獨特的服務,如列表服務等,從而大大促進了美國各個高校間信息(即資源)的交流和互通。
USENET也稱“窮人的ARPA網”,因為它是由一些研究生所創建和使用的。相對于建造ARPA網的美國國防部等部門來說,這些研究生雖然資金不充裕,但他們卻有無窮的智慧和創新。這種用戶新聞組滿足了大學里的學生們發新聞、交流學習經驗、互通信息等用途。1984年,USENET與ARPA連在了一起,其訪問人數得以劇增,目前的發展勢頭仍然很強勁。從表3可以看出用戶新聞網USENET的發展進程。
表3 1979—1988年USENET的使用規模

1986年,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利用ARPAnet發展出來的IP通信,在5個科研教育服務超級電腦中心的基礎上建立了NSFnet廣域網,實現了資源的共享與互聯。NSFnet分三級層次,由主干網、地區網和校園網組成。各個大學主機可連接到本校校園網,校園網就近連接到地區網,地區網又連接到主干網,主干網再通過高速通信線路與ARPAnet連接。在NSF的廣泛鼓勵和資助下,許多高校、政府資助的研究機構,甚至私營的研究機構都把自身的局域網加入NSFnet廣域網中。伴隨著NSF在全美國建立起按地區劃分的計算機廣域網并將這些地區網絡和超級計算機中心互聯起來,NSFnet逐步替代了網絡之父ARPAnet,并于1990年6月徹底取代了ARPAnet,成為Internet主干網之一,ARPAnet至此退出了歷史舞臺。1991年,Internet協會(CIEA)宣布可以把Internet子網用于任何一個商業用戶,它的成立標志著Internet發展歷史上一個新的飛躍。
自20世紀60年代至今,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同時帶動了商業的變革,催生了一大批基于電子計算機及互聯網業務的公司誕生和發展。
互聯網的出現促使許多熱衷并擅長電子計算機及互聯網領域的科學家、研究者走上了創業的道路。在這一時期,誕生了一大批世界一流的公司,典型代表為微軟公司、英特爾公司及思科(Cisco)公司。
比爾·蓋茨創建的軟件業帝國——微軟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軟件公司,同時還是新技術變革的領導者。微軟依靠在微機操作系統中的統治地位,把握住了計算機裸機與用戶操作之間的咽喉,形成了強大的壟斷局面,締造出了軟件業的羅馬帝國。
在1968年的硅谷,戈登·摩爾(Gordon E.Moore)和羅伯特·諾伊斯(Robert Noyce)創建了世界著名的處理器制造商——Intel(英特爾公司)。Intel趕上了個人電腦革命的浪潮,并且抓住了微軟這個強勢的伙伴。與此同時,憑借其高速的技術研發與創新能力,領導著計算機處理器的技術革命,形成了對計算機處理器市場的壟斷局面。
世界最大的設備制造公司——思科公司,起源于斯坦福大學一對夫婦奧納多·波薩克(Leonard Bosack)和桑迪·勒納(Sandy Lerner),兩人創造的支持各種網絡服務器和協議的多協議路由器,成為日后思科公司賴以生存的主要產品之一。思科公司憑借其市場產品定位的優勢和鼓勵員工創業的特殊文化氛圍,保持了高速的發展勢頭,穩坐網絡設備提供商的頭把交椅。
互聯網的發展不僅帶動了一個新興產業的出現和發展,給一大批關注計算機和互聯網發展的人才創造了無窮無盡的財富,同時,它弱化了地域差異,實現了跨地域、跨領域乃至跨國界的信息資源的共享與整合。在這個階段,互聯網拓寬了信息溝通的邊界,打破了地域及領域的局限。但是,如果由此就得出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生活的結論,仍有些不盡如人意。
(四)互聯網的社會性普及
1991年,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CERN)的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開發出了萬維網(World Wide Web,WWW)及瀏覽器軟件,并將自己的發明無私地奉獻給了全世界。萬維網是歷史上影響最深遠、最廣泛的傳播媒介,它使全世界人們實現了以史無前例的巨大規模相互交流,深深改變了人類的生活面貌。因此,萬維網的發明者蒂姆·伯納斯-李被授予了“互聯網之父”的稱號。
1993年,伊利諾伊大學美國國家超級計算機應用中心的學生馬克·安德魯森(Mark Andreesen)等人開發出了真正的瀏覽器“馬賽克”(Mosaic),后被作為Netscape Navigator推向市場。此后,互聯網得以爆炸性普及。
互聯網的爆炸性普及,使得網絡逐步進入了全世界千萬百姓的家中。根據艾瑞咨詢整理的eMarketer數據(見圖4),2008年美國互聯網網民規模為20320萬人,網民普及率為66.8%;2009年網民規模達到了21170萬人,網民普及率達到68.9%;預計2014年美國網民的普及率將會高達77.8%。相比而言,美國互聯網的發展水平遠高于中國。

圖4 2008—2014年美國互聯網網民規模增長歷史及預期狀況
根據CNNIC歷年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結果,自2009年12月至2013年6月,中國網民的普及率上升了15.2%,網民規模增加了20656萬人,雖然在整體上仍與美國相差一定距離,但其普及速度十分迅速(見圖5)。正是由于看到了這樣一個必然的趨勢,因而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誕生了一系列改變了傳統商業模式和人們生活模式的公司,它們的出現和發展對社會的變革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圖5 2009年12月—2013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和互聯網普及率
在科技工業史乃至整個工業史上,能超過微軟發展速度并超越其影響力的公司屈指可數,但網景公司就是這樣的公司之一。其創建者正是開發出Mosaic瀏覽器的馬克·安德魯森。網景公司創造的網頁瀏覽器曾一度扼住計算機與互聯網之間連接的“咽喉”,市場占有率位居主導地位,使用率曾高達90%。但是在它后來與微軟的瀏覽器之爭中,敗給了微軟操作系統捆綁免費瀏覽器的競爭策略。
若要論述對當今互聯網模式貢獻最大的人,不得不提及雅虎公司的創始人楊致遠和大衛·費羅(David Filo),他們對世界的貢獻遠不止是創建了世界上最大的互聯網門戶網站——雅虎公司;更重要的是,他們制定了互聯網這個行業全世界至今仍然遵守的游戲規則——開放、免費、盈利。雅虎為全球超過5億的獨立用戶提供包括搜索引擎、電子郵件、新聞等多元化網絡服務。雅虎提供免費服務,卻通過廣告獲利的獨特盈利模式開創了互聯網的先河,同時刺激了電子商務的誕生,對商業模式的變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此外,互聯網的社會性普及催生下的電子商務發展,也極大地顛覆了傳統的商業模式。以亞馬遜和電子港灣公司為代表的電子商務公司開拓了互聯網商業的新領域,締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總之,互聯網的發展與全球信息化的進程、新興產業及公司的出現以及商業模式的變革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它們相輔相成。一方面,全球信息化、產業及公司的發展,甚至整個商業模式的變革都進一步加速了互聯網技術的更新換代;另一方面,計算機與互聯網的發展催生了社會眾多領域的變革,對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互聯網的發展帶動了網絡信息流的變更與融合
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缺少不了商品的流通,而在商品流通中最核心的部分為物流、商流、信息流三大主要流。伴隨著人類社會生產的不斷進步,物流、商流和信息流在人類發展的不同時期起到了不一樣的社會作用。
早在農業社會時期,農業生產為主導經濟,商品經濟還不發達。人們基本上處于自給自足的生活狀態。當生產者生產的產品在滿足了自身消費并有剩余之后,才開始了產品的交換。早期,生產者將生產的多余產品拿到市場進行交換,在市場交換之前,生產者無法獲取市場需求的信息,也不可能先與商品需求者簽訂商品買賣協議作為保證。生產者只能將生產的產品拿到市場上銷售,通過這樣的渠道進行買賣。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在農業社會時期,商品的流通不是以商流為主導,更無法以信息流為主導,而是以生產者先將商品搬運到市場后再決定是否實現交易的物流形式為主導。也就是說,先產生了物流,才促進了商流和信息流的發生。因此,整個農業社會是以物流為主導的。
當人類進入工業社會后,商品經濟已經十分發達。生產者為了保證產品有效地銷售出去,需要在生產前簽訂商品銷售協議。因此,生產者的生產行為是以交換作為目的的,在這個過程中,商流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與此同時,信息流也起著很大的作用,信息流的出現指導了產品的去向,主導了商流的流動方向。但在工業時期,信息化程度的欠缺決定了信息流的局限性。與此同時,商流的出現帶動了物流的發展,但兩者可以分開。因此,工業社會時期是以商流為主導的。
進入信息社會,信息技術和信息傳播得到了廣泛的發展,信息流逐漸凸顯其重要的地位,成為信息社會時期的主導流。在商品經濟交換中,信息流成為先導,決定了交易方向和交易對象。人們借助互聯網平臺跨時間、跨地域的巨大優勢,使信息的溝通十分便利,信息和資源的共享普遍存在,生產者可以充分挖掘商機,進而主導了商品的交易,使得成交率大大提升。因此,信息流決定了商流。與此同時,互聯網的出現降低了交易成本,從另一個角度也促進了商流的發展。此外,信息流對物流的支配作用也在不斷加大,而信息技術的提升也給以商品運輸為主導的物流提供了更經濟、更便捷、更科學的路線與途徑。所以,信息技術的發展與革命不僅促進了商流、物流的發展推進,同時也決定了信息流在信息社會中的主導地位。
三、互聯網催生網絡經濟的發展與運用
20世紀90年代美國等發達國家憑借信息技術的發展,率先進入了網絡經濟時代。網絡經濟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是指一種建立在計算機網絡(特別是Internet)之上,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核心,進行資源的分配、生產和消費的新經濟形態。
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飛快發展之所以能夠迅速地滲透到經濟的各個領域,使網絡經濟能夠迅速滲透到傳統經濟領域中來,是因為在信息網絡的發展過程中,有些規律起著重要的支配作用。
(一)網絡經濟學經典定律
1965年,Intel公司的創始人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提出了一條揭示信息技術進步速度的定律——摩爾定律(Moore’s Law)。該定律的內容為: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每隔約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而成本卻會成比例地遞減。換言之,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每隔18個月將翻兩倍以上。
摩爾定律的提出得到了信息技術各個領域的廣泛驗證。在電子計算機運算速度領域,1945年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的運算速度為1秒內完成5000次定點加減法運算。當今,使用Intel酷睿的個人電腦計算速度為每秒500億次浮點運算,至少是ENIAC的1000萬倍。截至2007年6月,世界上最快的計算機IBM藍色基因(BlueGene/L)的運算速度高達每秒367萬億次浮點運算,是ENIAC的734億倍,恰好滿足每20個月翻一番,與摩爾定律的預測大致相同。此外,在芯片存儲容量、網絡傳播速度等方面都能驗證摩爾定律的正確性。
圖6中的直線表示了摩爾定律預測的微處理器晶體管數量的增長趨勢,圖中的每一個點表示1971—2011年Intel公司和AMD公司新開發的微處理器中的晶體管數量。我們可以明顯地觀察到,其晶體管數量基本符合摩爾定律的預期,這再一次印證了摩爾定律正確性。摩爾定律的提出引起了社會的巨大反響。
此后,基于摩爾定律的理論還提出過摩爾第二定律和反摩爾定律,揭示著IT產業中成本、營業額發展的內在規律。1995年,摩爾在國際光學工程協會的一次會議上指出,從經濟和成本的角度考慮,摩爾定律關于制造成本同比下降的假說可能會失效;相反,制造芯片的成本會不斷增加,即資本投入正在以比收入快得多的速度增加。此后,業界將摩爾對芯片成本趨勢的預測稱為摩爾第二定律。此外,Google的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Emerson Schmidt)曾指出:如果你反過來看摩爾定律,如果一個IT公司今天和18個月前賣掉同樣多的同樣產品,它的營業額就要降低一半。業界把其提出的這一定律稱為反摩爾定律。反摩爾定律揭示著IT行業競爭的劇烈和不易,同時也有包括Sun公司在內的諸多IT公司受反摩爾定律的影響而逐步脫離了行業。然而,從積極的角度考慮,反摩爾定律促成了科技領域質的進步,也為新興公司提供了生存和發展的可能。

圖6 1971—2011年微處理器的晶體管數量變化符合摩爾定律
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e’s Law)常與摩爾定律相提并論,如果說摩爾定律是信息科學的發展規律,那么梅特卡夫定律就是網絡技術的發展規律。
梅特卡夫定律的提出者是計算機網絡的先驅、以太網路發明者、3Com公司的創始人羅伯特·梅特卡夫(Robert Metcalfe)。該定律表示,網絡的價值等于網絡節點數的平方,網絡的價值與聯網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
梅特卡夫定律基于網絡的外部性效果,即對原來的使用者而言,網絡的使用者越多,不僅效果不會減少,反而其效用會越來越大。摩爾定律加上產業合流現象,形成了到處信息化的局面;梅特卡夫定律又將到處信息化的企業以網絡外部性的乘數效果相聯結,就締造了一個規模龐大、充滿無數商機和成長潛力、能夠與實體世界相媲美的全球化電子商務市場。
與此同時,正是網絡極強的外部性和正反饋性,與梅特卡夫揭示的互聯網價值隨用戶數量的增長而呈算術級數增長或二次方程式增長的規則,也促進了網絡規模的急劇增長。
圖7顯示,由于全球IPv4地址數已于2011年2月分配完畢,所以自2011年起,我國IPv4地址數基本維持不變,但IPv6地址數仍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率。截至2013年6月底,我國IPv6地址數為14607塊/32。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網絡規模的增長十分迅速。


圖7 2008—2013年我國IPv4和IPv6地址數統計
曾任職Intel公司高級行銷主管和副總裁的威廉·H·達維多(William H.Davidow),提出了以其名字命名的達維多定律。業界把摩爾定律、梅特卡夫定律和達維多定律并稱網絡經濟的三大定律。
達維多定律闡釋了任何企業在本產業中都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產品。如果一家企業想在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就必須首先開發出新一代產品。因此,達維多定律又稱網絡經濟中的馬太效應。達維多定律建立在市場開發和利益分割的成效上。第一個進入市場的產品可以自動獲得50%的市場份額,因而只有率先進入市場才能更容易地獲得較大的市場份額和高額的利潤。Intel公司在其產品的開發和行銷上就奉行了達維多定律,并獲得了高額的回報。Intel公司的成功就是對達維多定律最好的驗證。
因此,達維多定律告訴我們,在IT領域乃至其他眾多行業中,只有不斷地更新換代,以新創產品淘汰老產品,保持技術上的絕對領先,使成功的新產品盡快進入市場,才能形成新的市場和產品標準,從而掌握制定市場規則的權利。因此,要保持領先,企業就必須時刻否定并超越自己。
(二)網絡經濟的沖擊與機遇
眾所周知,網絡經濟憑借其虛擬化、智能型、創新型等多重特征和優勢迅速興起,對傳統經濟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具體表現為對傳統的經濟理論和經濟產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網絡經濟的興起,對建立在傳統經濟基礎上的傳統經濟理論提出了重大的挑戰,使得我們對許多傳統的經濟理論需要重新加以認識和解釋,下文將擇要進行討論。
(1)對于邊際收益遞減規律適用范圍的重新認識。在傳統經濟中,邊際收益遞減規律一直被認為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客觀規律,它規定了生產的成本與收益之間關系的性質,即在一個以資源作為投入的企業中,在保持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隨著某一個投入要素的增加,每一單位該投入的邊際產品下降,出現所謂的邊際收益遞減規律。
在農業和工業經濟生產中,由于其物質投入要素、自然資源等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并且技術更新的速率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因而在任一投入—產出系統中,邊際收益呈現遞減規律,這在傳統經濟中十分普遍。
然而,在網絡經濟中,信息資源表現出了可以再生和重復利用的特征。由于信息不具備排他性,并且網絡的外部性也決定了投入的單位產品不呈現邊際遞減的現象,反而會出現邊際遞增的趨勢,即隨著某投入的數量增加,每一單位該種投入的邊際產品都在增加。因為當一個數字化產品生產出來以后,對其追加生產和拷貝的成本極低。對于最初的生產者來說,追加生產10萬份和1份拷貝的成本幾乎是一樣的,即當產品被拷貝或者下載時,不會增加成本也不會減少收益。但是,隨著用戶對它們的使用和改進增多,該產品能夠創造出的價值就越大。信息作為投入要素,與其他的要素進行有機結合后,就提高了投入要素的邊際效用,最終產生了邊際收益遞增現象。當然,這只是對網絡經濟下邊際收益遞增現象一個側面的理解與闡述。此外,這個規律還出現在了企業間競爭與合作等多個領域。因此,網絡經濟主導下的邊際收益遞增規律打破了傳統經濟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的普適性。然而,這并不意味著網絡經濟的出現將取代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它只是縮小了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的作用范圍,使其不再起主導性的地位,但邊際收益遞減規律仍會繼續發揮其重要作用。
(2)打破了傳統價格理論的適用性。一直以來,價格理論清晰地揭示了商品價格的形成和其變動規律的內在關系。價格理論與供求關系理論是傳統經濟學中很重要的內容。傳統的經濟學認為,需求與價格緊密相連——當商品的價格升高,消費者對其的需求就會減小;而當商品的價格有所下降時,消費者對其的需求就會增加。因此,需求與價格往往呈反向變化關系。同時,供給也與價格緊密相關——當商品的價格升高,生產者對商品的供給就會增大;反之,則會減小。因此,供給與價格往往呈正向變化關系。
然而,在網絡經濟中,供給與需求對價格的影響則打破了傳統規律,價格不再是市場中的唯一標準。例如,當消費者對網絡產品的需求增大時,供應商不一定會提高價格,他有可能保持價格不變,甚至是降低價格;而當消費者對網絡產品的需求減少時,供應商對降低價格的決策也不一定靈敏。造成這種與傳統經濟學規律大相徑庭的現象來自多方面原因,主要包括許多網絡產品廠商的收益并不來自于產品本身的利潤,而是來自于產品的影響力和基于影響力大小而發展的廣告業務的盈利上,所以廠商追求的是產品影響力的最大化,因而產品的價格決定不完全依賴于傳統的供求關系理論和價格理論。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傳統經濟中價格理論的地位在網絡經濟的發展中再次被動搖,這是由于網絡經濟下產品不同以往的商業模式和盈利方式所決定的。網絡經濟必將會對傳統的價格理論做出新時期的完善和補充。
(3)規模經濟性。一方面,規模經濟是從生產規模與產品成本的關系來考察,是指由于生產專業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致使企業的生產規模增大、產品數量增加,并使企業的單位生產成本下降,從而形成了企業長期平均成本隨產量的增加而遞減的規律。另一方面,規模經濟還可以從企業規模與管理成本的關系來考察,當企業規模由小增大時,企業管理成本會增加,可能出現組織失效及交易成本整體上升。因此,規模經濟效益的提高與交易費用降低不可兼得,我們可以借助效益與企業規模之間的復雜權衡關系來決定企業的邊界。
當網絡經濟出現后,規模經濟在這兩個層面上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變化。在網絡經濟狀態下,互聯網的出現將企業內部與外部都聯系在了一起,使企業間的交易突破了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得到了充分的延伸。從外部來看,不同企業之間采取了網上直接交易的形式,從而消除了許多冗余的交易中間環節。同時,企業間的信息溝通及時、有效,對產業鏈上的供求也更容易把握。從內部來看,網絡交易與企業內信息系統結合下的生產管理,共同促進了庫存的減少,甚至可實現零庫存狀態。這樣就大大降低了企業交易成本。可以說,在網絡經濟下,企業內部與外部都因互聯網聯系在一起,規模經濟效益的獲得與交易費用的降低不再直接排斥。
與此同時,在網絡經濟環境下,信息產業、網絡產業、知識產業等在經濟中逐漸突顯出主導地位。這些產業的發展并不同傳統產業一樣依賴占比很大的固定成本,而是形成了軟件、多媒體、信息咨詢服務、研究與開發、網絡設備與產品等變動成本占總成本較高的格局。因此,伴隨著生產技術和管理技術的集成化發展以及信息系統建立和外包業務模式的發展,增加經濟效益的途徑也越來越多樣,范圍經濟、時效經濟、差異經濟、成長經濟等新途徑不斷顯現。在大企業獲得規模經濟的同時,小企業也能獲得較高的效益,大小企業之間的差異也不能因規模上的差別而進行絕對的區分,這也使企業在一定技術基礎上的有效規模區間延伸了。
網絡經濟的出現極大地推動了傳統產業的變革,雖然其沒有撼動傳統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但網絡經濟帶來的產業信息化和信息傳播方式的變革引起了傳統經濟產業的革命性改造。
(1)網絡經濟沖擊下的制造業變革。隨著網絡經濟的發展,信息處理和通信技術突飛猛進。目前,整個制造業從兩個方面發生著根本性變化:一方面,制造業在技術方面發生了深刻變革,信息技術的引入降低了各種生產成本。由于信息可及時反饋,因而庫存可以大幅下降;信息技術極大地加速了生產的節奏,大大縮短了生產周期,降低了生產成本;同時,互聯網帶動了銷售渠道的變革,可以通過網上訂貨渠道、技術支持等方式,為銷售活動節省大量費用。另一方面,制造業在作業組織方面產生了變革。隨著信息技術的引入,各種信息系統被開發和普及。企業的生產作業實現了流程電腦化,計算機與生產機器的完美結合和控制,加速了制造業的自動化發展,同時提高了產品的質量與可靠性,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勞資成本,產生了新的作業組織管理方式。
(2)網絡經濟沖擊下的零售業發展。網絡經濟的出現極大地沖擊了傳統零售業。互聯網的出現帶動了電子商務的興起。幾十年的發展催生出了一大批網上的經銷商,他們依靠互聯網強大的功能,跨越了時間和地域的障礙,延伸了銷售地區和領域。
亞馬遜和電子港灣公司就是在這個時候應運而生的。20世紀末,杰夫·貝索斯(Jeff Bezos)在車庫里創建了亞馬遜公司,其以全新的經營理念將書店從現實搬到了互聯網之中,開創了最成功的網上書店,完全顛覆了傳統的商業模式,創造了B2C(business to customer)的電子商務模式。亞馬遜于1997年5月16日在華爾街上市,締造了新的車庫神話。
1995年,皮埃爾·奧米代爾(Pierre Omidyar)創建了互聯網上第一個交易市場——eBay公司,它給全球民眾提供了一個在網上買賣物品的線上拍賣和購物網站,開創了互聯網商業領域全新的C2C(customer to customer)模式,進一步豐富了電子商務的運營模式,在電子商務的發展史上同樣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在短短不到20年的時間里,電子商務的發展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據統計,2011年美國電子商務的零售額為1943億美元,同比增長了16.1%。根據eMarketer研究機構的預計,2016年美國電子商務的零售額將達3619億美元,幾乎翻番。如圖8中所示,在網絡經濟發展下的美國電子商務零售額正以每年平均14%左右的同比增長率迅速發展。

圖8 2010—2016年的美國電子商務零售額歷史及預測規模
與此同時,在信息技術帶動的網絡經濟飛速發展下,網上零售額占整個社會總零售額的比重也在逐步上升。可以看出,網絡零售正以很快的速度占領零售市場,搶奪著傳統零售業的市場份額。
圖9顯示了2011年歐洲部分國家,即以英國、瑞士、德國等發達國家為典型代表的網上零售額占社會總零售額的比例。英國的網上零售市場最為發達,網上零售額占社會總零售額的比例達到了12%。德國和瑞士的網上零售額也較高,分別達到了9%和8.7%。而波蘭和意大利的網上零售額占社會總零售額的比例較低,只達到了3.1%和1.3%。

圖9 2011年歐洲部分國家網上零售額占社會總零售額的比例
(3)網絡經濟沖擊下的旅游業創新。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互聯網上出現了網絡旅游的新浪潮。傳統的旅游業使得消費者依賴于旅行社等指導機構,在經驗豐富的公司、團體及個人等的帶領下,才能合理地規劃出旅游的路線,獲取旅游的相關信息。然而,隨著互聯網逐步滲透到人們的社會生活之中,信息和資源的分享實現了即時化、無成本化。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通過互聯網自行設計安排旅游路線、旅游內容和旅游時間表。這一階段只是初步的網絡旅游發展形勢,即網絡和旅游是相互脫節的,網絡主要承擔著為人們親身旅游提供咨詢和個性化服務的作用。隨著信息技術進一步的深入和擴展,并不排除真正將旅游和網絡相融合,實現足不出戶就可以滿足一部分人旅游的目的。總之,我們可以看出,互聯網徹底“顛覆”旅游業并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雖然網絡經濟的出現給傳統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但這并不意味著網絡經濟可以徹底取代傳統經濟,因為網絡經濟離不開傳統產業的支撐,兩者之間并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它們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形成了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時代的發展決定了只有將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最有效地抓住網絡經濟帶來的機遇,并應用于新時期的經濟發展中。
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的融合方式可以從宏觀上分為傳統網絡化、網絡傳統化、網絡傳統相融合三種手段。
傳統網絡化,即將傳統產業延伸到網絡經濟中去,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發展帶來的網絡優勢。傳統經濟中的企業可以向網絡經濟發展與延伸,憑借其信譽好、推廣品牌能力強、擁有既定用戶群等眾多優勢,融合互聯網的新技術、新載體、新平臺,尋求新的發展空間。我們在這個領域可以看到非常多的成功案例。
網絡傳統化,即將網絡經濟滲透到傳統產業中來。網絡經濟中的互聯網企業對信息技術的要求較高,對互聯網的依賴較強,而且在傳統經濟中構建一個具有品牌價值的企業并非易事。為了企業的多樣化全方面發展,減小互聯網企業面對類似網絡泡沫等危機的風險,許多網絡企業往往采取了兼并的形式,積極地向傳統經濟領域滲透,打下了十分堅實的基礎。在該領域最著名的就是2000年美國在線宣布以1810億美元收購時代華納的史上最大兼并事件。
網絡傳統相融合,即網絡經濟為傳統經濟提供有效平臺。在傳統經濟與網絡經濟相融合的發展方向上,最廣為人知的就是阿里巴巴的企業平臺。由于廣大的中小企業不同于傳統實力雄厚的大型企業,具有足夠的實力和人才優勢,所以它們要想進入網絡經濟的行列,最佳的方式就是通過專業的電子商務平臺,享受網絡經濟帶來的豐厚利潤。阿里巴巴、中搜網獨具慧眼地抓住了傳統經濟與網絡經濟融合的契機,針對各種企業推出了各種采購、貿易的電子平臺。
[原載《資本市場評論》,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