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車社會交通治理的倫理路徑
- 胡金東 田寧
- 2633字
- 2019-09-20 15:38:42
第四節 權利相互原則
約翰·穆勒曾說,“權利是他有正當的理由要求社會保護他擁有這種東西,無論是訴諸法律的力量還是借助教育和輿論的力量。如果某人在我們看來有充分的理由使社會就某種東西向他做出保證,那么我們就說他有權利享有這種東西”[1]。權利的擁有是相互的,交通倫理審視中須重視權利相互性原則。
一、權利自由及其邊界
一個人的權利能保障他在一定范圍內行事不受外在干預,能保護他的利益。這種利益可為物質上的,亦可為精神上的;既可為既得的,亦可為潛在的,但必須是正當的,必須得到道德、法律以及習俗的認可。
“自由是獨立于別人的強制意志,而且根據普遍的法則,它能夠和所有人的自由并存,它是每個人由于他的人性而具有的獨一無二的、原生的、與生俱來的權利。”[2]“只有自由才是所有本質的基礎,因為人是在超越了世界走向其固有可能性時揭示出世界內部本質的”[3]。
絕對自由不可能存在,只可能存在有邊界的合理自由。“我揮動手臂的權利只能止于另一個人的鼻子前”[4]。斯賓諾莎曾強調:“人類要保持自己的存在,最有價值的事,莫過于力求所有的人都和諧一致,使所有人的心靈與身體都好像是一個人的心靈與身體一樣,人人都團結一致。”[5]所以自由并非不受任何約束的無限放縱,而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不受他人的干預、牽制和支配,具有獨立的意愿及意愿表達的權利。存在于社會成員間的自由權利具有相互性。納德·哈里·科斯曾說過,“依法界定一個人的權利時,就是界定和保護了他人的權利”[6]。
因此,交通中的行人、機動車司機、非機動車騎行人在交通中必須接受和尊重他人的權利,在此前提下自身的交通權利才能得以保障。這就需要交通中的每一個人都只能享有合理自私,每個人在享受自己的自由時,必須誠實信用地遵守共同規則,對共同規則的遵守就是對他人權利的尊重。
縱觀世界先進國家和地區,其流暢高效的道路交通無不得益于對規則的尊崇。德國的高速公路不限速,車速可以高到200公里以上卻不會堵車,也很少發生交通事故。這應是尊重規則所致。制定規則的前提是把所有人都納入到相互影響的共同體之中,確保每個人的利益得到最大的保護。只有每個人都尊崇既定的規則,才能實現共同體利益的最大化。歐洲人大都有強烈的規則意識,十分注意個人行為,在紅綠燈路口他們也會安靜地等待,即使沒有車或在夜間;在市區或是在高速路上,司機很少隨意變道,即使前面車的速度很慢也少有人按喇叭;超車后會迅速回到原車道行駛;只有在緊急情況下才會踩剎車;行人享有絕對先行權,安全有保障,不必擔心受到機動車或非機動車的騷擾;只要有行人在人行橫道上行走,司機必須以合適的速度行駛不得危及行人的安全,必要時停車,而不會與行人搶行;在有指示燈控制的人行過道上,只要放行燈一亮,人們便自由自在、大膽地往前走,無須左顧右盼;行人也不會過度使用優先權,穿越馬路必走人行橫道,過人行橫道必然迅速而不逗留。
中國當前的道路上尚缺失這種規則感。一些自行車長時間占用機動車道,導致機動車流量降低并堵車;行人過馬路時往往“攢夠一撮人就走,不看紅綠燈”;車輛逆行、搶行、隨意并道、亂鳴喇叭等屢見不鮮。眾多違規行為都是對自己權利邊界的超越,造成對他人權利的踐踏。因此,交通倫理要求人們在使用交通權利時必須承認他人的相關權利,不可侵犯他人自由,不可超越權利邊界。
二、交通權利與義務相互性
“通過倫理的東西,一個人負有多少義務,就享有多少權利;他享有多少權利,也就負有多少義務”[7]。“一個人具有某種與道德義務相關的權利,這一特點構成了正義與慷慨、仁慈之間的顯著區別”[8]。每個人在行使自己的自由權時應具備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關照他人的自由和人類整體的自由。所以說,“人在為自己作出選擇時,也在為所有的人作出選擇。我們的責任因此要比先前設想的重大得多,因為它牽扯到整個人類”[9]。
從權利義務相互性關系來說,同在一個交通系統中,駕車者要負到更多的交通責任和注意義務。因為機動車體形大、速度快,在世界各國道路交通中,機動車的交通法規與非機動車和行人的相比,更為嚴格和細致,是道路交通中的重要規制對象。在道路交叉路口區域,人、車混行,駕車者應該遵守交通信號,適當禮讓行人而不是用高速行駛來迫使非機動車和行人為自己讓道。這樣行人過斑馬線時不必擔心遠處的車輛會加速行駛,司機也不必時刻擔心在封閉路段有行人橫穿過來。大家尊重彼此的交通權利,也維持了共同的交通秩序,可以減少交通參與人之間的行為交易成本,加強相互理解、相互信任。
通過經濟杠桿調節交通需求可以使交通參與人享受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達到平衡。比如通過征收交通擁堵費、燃油稅、道路維修費、治污費等,控制某些區域內的小汽車出行頻率,達到道路交通的通暢、快捷。駕車使用的不僅僅是車輛本身,而是整個交通系統的所有設施和管理、服務,包括道路占用、交通設施、交警管理、保險服務、停車場地、能源消耗、排污治污等等。日本、歐洲諸國早已經推行高額燃油稅,對石油產品課以重稅,目的是控制汽車能源消耗并籌措資金進行道路交通維護。英國、新加坡對進入劃定的擁擠路段和地域內的車輛征收一定數額的擁堵費,并把這筆資金用于補貼公共交通的發展,實際也是用經濟手段強制享受道路權利多者承擔其相應的義務。這種做法鼓勵人們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還能籌措資金來維護道路交通系統,對選擇其他方式出行的人進行交通補償。
中國當前的權利相互性原則在觀念上和現實中都不夠深入。和國外汽車社會較為成熟的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國在交通設計和政策制定上要求駕車者私人來承擔的社會成本較低,如停車費、治污費、燃油稅、道路維修等費用都遠遠低于實際產生的費用,政策對于私家車的偏袒使駕車者的權利和義務不對等,刺激了小汽車的過度消費,增加了道路交通治理的難度。
注釋
[1][英]約翰·穆勒:《功利主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德]伊曼紐爾·康德:《法的形而上學原理》,50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3][法]讓·保羅·薩特:《存在與虛無》,563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
[4][美]M.羅斯金:《政治科學》,343頁,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5][荷蘭]巴魯赫·斯賓諾莎:《倫理學》,170~171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6][美]納德·哈里·科斯:《社會成本問題》,142頁,上海,三聯書店,1994。
[7][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115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8][英]約翰·穆勒:《功利主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9][法]讓·保羅·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9頁,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