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戲劇文化叢談
- 孫萍
- 3270字
- 2019-09-20 15:21:10
京劇“紅樓戲”摭遺——致吳小如先生的公開信[1]
鈕驃
小如師惠鑒:
尊作《根據〈紅樓夢〉故事編寫的京劇》已奉讀,受益良多。對于《紅樓夢》,我只是個一般讀者,本無饒舌的資格。然因得工作接觸之便,略微了解一點資料線索,謹向您提供,以為續貂。舛誤之處,尚祈匡正。
一
(一)陶君起同志編著的《京劇劇目初探》(以下簡稱《初探》)一書,一九六三年又出“增訂本”,著錄的“紅樓戲”劇目有所增補,除您文中已提到的二十出之外,在“甲編”中又補入兩出:
1.《梅花絡》(“上”),演原書第三十五回“黃金鶯巧結梅花絡”之事。
2.《黛玉傷春》(“京”),見《紅樓書》第八十六回。
以上二出均已收入北京市戲曲編導委員會編輯的《京劇匯編》第五十七集。另于“乙編”中錄有《司棋》一出,一名《同心結》,系一九五九年金寄水、陳庭月根據《紅樓夢》第七十二至七十四回,又第七十七、九十二回部分情節編寫的,由吳素秋演出。演司棋與潘又安相愛,遭賈府迫害,憤而自殺事。
這樣算來,《初探》中著錄的“紅樓戲”劇目則當為二十三出了。
(二)《京劇匯編》第五十七集中所收入的八出(詳目見后)“紅樓戲”中尚有一出《初探》未錄人,即《瀟湘探病》,郝效蓮藏本,演瀟湘館寶玉探病事。
(三)新中國成立后,還有上海蘇雪安另編的《晴雯》和童芷苓演出的《王熙鳳》二出。
上述應該補入的六出,都有案可查,而且,或劇本、或演出均曾問世。
(四)要向您著重提及的是中國戲曲學院收藏的王瑤卿先生遺本中,另有兩出從未傳世的鈔本:
1.《群芳集艷》(亦作《群芳斗艷》),用“百舍齋”八行方格稿箋抄錄,系齊如山手稿,劇名下注有“紅樓夢四十九回至五十回”一行小字。全劇共十場。出場人物二十七個,其中只寶玉一角為男性,余者均為女性。這些角色中除史太君當老旦行扮演外,另二十五個都是要由旦行應工的。這在新中國成立前,無論哪一家班社,也不會擁有如此眾多的旦行演員,看來是難以排演的。只有打破班社界限,集各班的旦行演員于一堂,才有可能演出。有趣的是,這個鈔本里附夾著一張“全劇場次題綱”(幕表)和一紙分四組開列的三十五名當時的旦行演員名單,統統是男角:
想來,這是齊氏編成劇本后,或他自己,或經別人之手,送給王瑤卿先生,請瑤翁擔任導演的。當時,只有瑤翁是最為理想、最能勝任此職的人物。這張名單,無疑是為導演從中擇定演員所用的。從這堂演員陣容看,這當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后半期的事。時間不能再早,再早則榮環、榮蕙、鳴霄、韻蓉、龍華諸人尚未出科,便不會在列了。
梅蘭芳先生在《舞臺生活四十年》中提到“還有一出是根據六十三回‘壽怡紅群芳開夜宴’,編好了始終沒有上演”。依我揣度,恐怕指的就是這出《群芳集艷》,故事應是見于《紅樓夢》第四十九、五十回,并非第六十三回。因齊氏手稿存于瑤翁處,梅公手頭不一定存有副本,以致后來寫書時,無從稽考,致說法有出入,這是頗有可能的。當然,這僅僅是我的分析。好在許姬老今猶健在,尚可請教。
設若當時這出戲排成上演了,必成京劇中規模最大、陣容最強的一出“紅樓戲”。惜哉未成事實。
2.《尋夢香》,全劇共九場。登場的紅樓人物有寶釵、寶玉、王夫人、賈蘭、李貴、焙茗、麝月、紫鵑、柳湘蓮、鶯兒、黛玉、尤三姐等。但應該說這是一出不應列入“紅樓戲”的“紅樓故事戲”。鈔本首頁錄有劇情說明,縮錄如下:
此戲未注明作者,全劇情節荒誕不經,與曹、高原書大相徑庭,實無足取。然與“紅樓戲”又不能說毫無瓜葛,姑錄之備考。
二
您在文章中提及《太虛幻境》、《醉眠芍藥裀》諸劇的演出情況,據我向幾位前輩打聽,民國后,與楊韻譜(藝名“還陽草”)先生組織的女班“奎德社”同時,北京尚有“城南游藝園”,亦為女班,金少梅、雪艷琴、碧云霞、琴雪芳、福芝芳、孟麗君、金友琴都充任過主角,經常有新戲上演:其中的金少梅就演過《黛玉焚稿》;金友琴演過《泣春餞紅》(故事見于《紅樓夢》第二十七回“埋香冢飛燕泣殘紅”,《初探》則注為《餞春泣紅》)。
另有女伶劉玉琴演過《太虛幻境》,系清逸居士(愛新覺羅·溥緒,亦名莊清逸)編劇,喜彩琴演過《醉臥芍藥裀》。
以上情況,《初探》增訂本亦略有注明。
《黛玉傷春》一劇,金碧艷曾演出,《戲劇月刊》一九三〇年二卷九期發表過她的演出本。并注系她原作,劉豁公述。
另聞景孤血先生生前說:編劇家陳墨香曾為荀慧生先生寫了《紅樓夢》的四大丫環戲,計《晴雯》、《平兒》、《香菱》、《鴛鴦》。前三出均曾演出(《晴雯》、《平兒》二劇,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我上小學時,曾在長安戲院看過荀慧生先生的演出),唯《鴛鴦》未排成。此事,最近曾詢及令香同志(慧生先生長子),他也說,荀先生確實只演過前三出,他沒有排過《鴛鴦》的印象。
三
下面將我所了解的京劇“紅樓戲”劇本出版情況提供給您備查:
1.一九二三年,上海文明書局出版的《戲曲大全》四卷中收有:
《黛玉焚稿》、《黛玉葬花》、《晴雯撕扇》、《晴雯補裘》
2.一九二六年,上海大東書局出版,凌善清、許志豪合編的《戲學匯考》中收有:
《黛玉葬花》、《晴雯撕扇》、《晴雯補裘》、《寶蟾送酒》
3.一九二六年,上海泰東圖書局出版,李菊儕編的《戲本》一集中收有:
《黛玉葬花》
4.一九三〇年,《戲劇月刊》第二卷九期上發表過:
《黛玉傷春》。全劇共二場,金碧艷原作,劉豁公述。
5.一九三三年,上海大東書局出版,中華圖書館編輯的《戲考》第十六、三十、三十一、三十八、四十集中收有:
《黛玉葬花》、《黛玉焚稿》(《黛玉歸天》)、《晴雯補裘》、《賈政訓子》、《晴雯撕扇》(《千金一笑》)、《寶蟾送酒》、《饅頭庵》(《智能還俗》)
6.一九三三年,上海大東書局出版,羅駕新編的《戲學指南》第十三冊中收有:
《晴雯補裘》
7.一九三三年,上海競智圖書館編輯出版的《名伶劇本大觀》第一冊收有:
《千金一笑》(梅蘭芳本)
8.一九三七年,上海圖書公司出版,胡菊人編輯的《京戲考》第六、十集中收有:
《饅頭庵》、《寶蟾送酒》
9.一九五四年,藝術出版社出版,中國戲劇家協會編輯的《梅蘭芳演出劇本選集》中收有:
《黛玉葬花》(六場本)
10.一九五七年,上海文化出版社曾出:
《晴雯》(蘇雪安編劇)
11.一九五九年,北京出版社出版,北京市戲曲編導委員會編輯的《京劇匯編》第五十七集中收有:
《大觀園》(李萬春藏本)、《黛玉傷春》(北京圖書館藏書)、《黛玉葬花》(趙桐珊藏本)、《千金一笑》(趙桐珊藏本)、《梅花絡》(郝效蓮藏本)、《瀟湘探病》(郝效蓮藏本)、《晴雯補裘》(趙桐珊藏本)、《黛玉焚稿》(北京圖書館藏本)
以上謹約略開列于前,尚不完全,容日細查,當再奉聞。
另,由于您在文中提到了影片《尤三姐》,我不妨再補充兩句題外話。這部影片,我錯過了幾次觀摩機會,至今還未看成,只是從影片連環畫中見到了柳湘蓮串演《寶劍記》的一頁,發現其裝扮有誤。扮林沖,不該戴倒纓盔,應戴黑軟羅帽,才是老扮相。因改戴倒纓盔是民國后,楊小樓先生排演此劇時首創的。紅樓夢時代的演員怎能按民國時代的演員那樣扮呢?這不是同林黛玉不能穿“布拉吉”、賈寶玉不能穿西裝是一個道理嗎?
以上拉雜布陳,僅供參考。
敬頌
時綏
生 鈕驃上
一九八〇年歲暮
[1] 本文發表于《紅樓夢學刊》198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