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地非農化增值收益分配機制研究
- 王永慧
- 2221字
- 2019-09-29 16:56:26
1.3 研究范圍、方法和思路
1.3.1 研究范圍
1.農地非農化
農地非農化,是指農地轉變用途,成為住宅、工業、服務業和基礎設施等建設用地的過程。從字面含義上講,農地非農化是指土地利用方式的變更;從法律意義上講,中國的農地非農化涉及土地產權的轉移,即農民集體所有土地變更為城鎮國有建設用地(需要說明的是,隨著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貫徹落實,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要求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將可以出讓、租賃、入股,但土地仍為集體所有,此類農地的用途轉變仍在研究范圍之內);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講,農地非農化是人類社會進步和土地集約利用的產物;從生態保護的角度來講,農地非農化改變了原來的生態平衡,引發了生態環境問題、糧食安全問題和能源問題等。總體來看,農地非農化應該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2.土地增值
土地增值,一般是指土地價值或價格的上漲。因為土地價值由土地物質價格和土地資本價值構成,所以土地增值不僅包括土地勞動價值的增加,而且還包括土地物質價格因供求關系變動而出現的增長。從土地利用類型來分,土地增值包括農地增值、建設用地(主要是城鎮土地)增值和農地非農化增值。農地非農化增值,是指農地在轉變為建設用地的過程中發生的土地增值,既包含了對農地開發建設的投資,又體現了土地作為一種自然資源的市場價格,表現為建設用地價格與農地價格的差值。在中國農地非農化的過程中,土地價格包括國有土地使用權價格、集體土地所有權價格、集體土地使用權價格和集體農地轉為國有建設用地價格四種類型。這四類土地價格僅考慮了勞動、投資形成的增值,而對土地資源的市場價格變化形成的增值缺乏關注和分析,而多數情況下土地資源價格才是農地非農化增值更重要的影響因素。本研究中的農地非農化增值是指在農地非農化過程中,由集體農地所有權價格、使用權價格轉變為國有或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價格的土地價格增值。
3.收益分配
收益分配是社會分配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分配的次序,收益分配分為由市場調節的初次收入分配和由政府調控的收入再分配。本研究所指的收益分配范圍是對農地非農化增值收益的分配,既包括土地增值收益的初次分配,又包含土地增值收益的再分配。作為重要的社會公共資源和生產要素,土地的增值收益分配不僅要體現效率原則,而且還要實現土地增值收益的公平分配,保障農地產權人和失地農民等弱勢群體的土地產權收益。
4.分配機制
機制一般是指有機體的構造、功能及其相互關系,對于一個社會經濟系統而言,主要包括制度或規則、資源配置方式、決策權限劃分及組織行為等。本研究涉及的農地非農化增值收益分配機制,是指政府針對農地非農化增值收益分配這一社會經濟系統,通過制定相關法律制度和政策,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改進農地非農化的配置方式,科學決策,有效地對農地非農化增值收益進行合理分配的監管和調節系統。農地非農化增值收益分配機制,應該是以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公平和效率為目標、以市場機制為主體、以政府監管和調節為補充、不斷提高全社會整體福利的分配機制。
1.3.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將理論分析和實證分析相結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綜合運用實地調查、統計分析、案例分析等手段。
(1)運用地租地價理論研究土地增值機理。地價(P0)=地租量(L)/利息率(I)。由此研究一般地價(P0),即由利息率下滑和地租量遞增所導致的土地增值;理論地價(P1),即在一般地價(P0)基礎上追加土地資本所引起的土地增值;市場地價(P2),即在理論地價(P1)的基礎上由土地供求等因素所拉動的土地增值;運用地租理論研究土地增值ΔP2的分配與調節方向。ΔP2=ΔL(增加的地租)+ΔK(增加的土地資本)+ΔI(增加的土地資本利潤或利息)。
(2)國內外比較研究。吸取國外經驗,結合中國實際,運用分析、比較和概括的方法,力求構建既符合國際慣例又適合中國國情的農地非農化增值收益分配機制。
(3)博弈論應用研究。運用博弈論分析征地過程中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之間、地方政府與農地所有者之間、集體組織與個體農民之間的利益博弈的現象與實質。
(4)統計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明確空間尺度,界定具體問題。征地補償問題的實際應用性很強,作者將選取典型區域征地補償個案進行調查和實證分析。
(5)多學科交叉研究。運用土地經濟學、土地資源管理學、公共管理學、新制度經濟學、福利經濟學等多學科理論進行研究。
1.3.3 研究思路
第一,本研究通過對選題背景和意義的闡述,引出“農地非農化增值收益分配問題”這一研究主題,進而提出研究目標——農地非農化增值收益分配機制。第二,對研究涉及的基礎理論進行論述,為后面的研究奠定理論基礎。第三,對中國農地非農化增值收益分配制度的演進及分配現狀進行系統而深入的研究,分析存在的深層次問題,探索未來的改革方向。第四,對農地非農化增值收益分配進行經濟學分析,為農地非農化增值收益分配提供經濟學依據。第五,從產權角度對農地非農化增值收益分配進行分析,研究中國農地發展權的界定、細分、價值量化、收益分配、流轉和實施措施,為調控農地非農化增值收益分配提供產權依據。第六,從理論上構建農地非農化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借鑒國外經驗,結合中國國情,構建中國農地非農化增值收益分配的總體框架和政策措施,改革不合理的征地制度,實現農地非農化增值收益分配的公平與效率。第七,以北京市郊區的征地補償為例,對農地非農化增值收益分配進行實證分析,檢驗理論研究和制度構建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