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3 社會分配理論

2.3.1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分配理論

馬克思曾指出:“分配關系本質上和生產關系是同一的,是生產關系的反面。”(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第13頁。)“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而生產條件的分配,則表現生產方式本身的性質。”(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第993頁。)這表明了生產關系與分配關系之間的相互作用:一方面,強調生產關系對分配關系起決定作用,分配關系的性質和特點是由生產關系的性質和特點決定的;另一方面,強調分配關系對生產關系的反作用,分配關系對生產關系的反作用體現在分配方式是否適應生產方式,是否受到社會絕大多數人的支持和歡迎,從而直接影響到生產方式的鞏固和發展。

分配關系具有歷史暫時性,隨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系的變革而發生相應的變革,因而成為區分不同社會及其發展階段的重要標志。任何分配關系都不是永恒不變的,它只能與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相適應,一旦這種條件消失,與之相適應的分配關系也必然為另一種新的分配關系所代替。

當然,分配關系也不是單純消極被動地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所左右,合理的分配關系既是生產力發展的動力,又是保持生產關系穩定的要素;相反,不合理的分配關系所能激勵起來的則是破壞整體的局部效益、損害長遠的短期效益、違背社會公德的經濟效益,它必然引起經濟秩序混亂,加劇社會制度動蕩。因此,只有從具體的歷史條件出發,不斷改革和完善分配體制,調整分配關系,才能促進生產關系的完善和生產力的發展。

合理的分配關系一定要建立在相應的物質基礎和人們的覺悟程度之上,它不僅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機制,而且是社會發展的平衡機制。衡量分配關系合理與否的標準,不是個別人的主觀意志和偏好,而是這種分配關系能否促進生產力發展。因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完善分配機制和健全分配體制應該堅持激勵原則、公平原則和穩定原則。(注;參見安翔:《論改革和完善中國收入分配的機制和體制》,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綜合上述分析,分配關系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決定的,但分配關系對生產關系和生產力又具有反作用。只有不斷完善分配關系,使其適應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要求,才能真正發揮其作為動力機制和平衡機制的積極作用。從一定意義上說,人類社會正是在不斷變革和調整分配關系、尋求更為合理的分配制度的進程中發展和進步的。當前,中國農地非農化增值收益分配制度改革應該堅持激勵原則、公平原則和穩定原則,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2.3.2 政府在收入分配中的角色和作用

傳統經濟理論中對分配關系進行分析時所考慮的主要是收入、商品、效用等福利主義概念,而現代西方經濟學家在分析收入分配的內容時,考慮的范圍不再局限于收入或者商品了,自由、權利、能力等非收入和非商品信息日益受到當代經濟學家們的青睞。這可以說是收入分配理論研究乃至整個經濟理論研究中的一種進步,表明經濟學研究的視野更加開闊了,或者說經濟學與倫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學科正在實現合理的回歸。

1.西方經濟學家對分配的新認識

哈耶克(F.A.Hayek,1997)把分配的內容基本上限定為自由選擇的機會。(注:參見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鄧正來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在哈耶克看來,自由不僅是一種目的,而且還是為人們提供各方面幫助的手段,正是自由賦予了人類文明以創造力,而這種創造力才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真正動力。因為只有當個人有自由運用他們所擁有的知識去實現他們自己的目的時,社會才會進步。

諾齊克(Robert Nozick,1999)在考慮收入分配內容時,也特別強調自由交換的權利。(注:參見喬納森.沃爾夫:《諾齊克》,王天成、張穎譯,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9。)他認為,在一個自由的社會里,每個人所得到的東西,是他從另外一個人那里得到的,而另一個人給他這個東西的目的同樣是交換某種東西。因此,在諾齊克的分配理論當中,如果說有分配的內容的話,這個內容也只能是自由選擇的權利,而不是物質內容。自由選擇的權利是諾齊克分配理論的基礎和出發點,國家的根本職能是保護這種權利不受侵害,而不是具體地分配收入和物品。

羅爾斯(John Rawls,1988)在涉及收入分配內容的時候強調的是“社會基本物品”(注:羅爾斯:《正義論》,何懷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他認為所有的社會基本物品——自由、機會、收入、財富、自尊——都要平等地分配,除非對其中一種價值或所有價值的不平等分配合乎每個人的利益。但當把這種一般的表述具體化為兩個正義原則后,自由就被認為是更基本的社會物品,優先于其他的社會基本物品,必須首先得到滿足。

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2002)認為,財富和收入固然是人們追求的目標,但它們畢竟屬于工具的范疇,人類社會最高的價值標準是發展的自由。這種自由不僅意味著人們具有選擇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機會,而且還涉及這種選擇的過程。(注:參見阿馬蒂亞·森:《以自由看待發展》,任賾、于真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國家對分配進行調節的正義觀

羅爾斯要求國家給予社會底層的弱勢群體物質方面的支持,但在阿馬蒂亞·森看來這還遠遠不夠,因為即使兩個人擁有同樣多的物質財富或者收入,他們用這種財富或者收入來實現特定目標的能力也不一定相同。因此,國家再分配的目標不能僅限于給低收入階層適當的收入方面的照顧,更重要的是為提高他們的能力創造適當的條件,使他們最終能夠依靠自身能力而不是依靠永久的幫助來擺脫困境。羅爾斯強調,資源的平均分配可能會削弱對最有生產力的人努力工作的激勵(因為他們實現的財富將通過征稅被拿走)。如果這種不公平能夠使社會中境況最糟的人的境況變好,那么這種不公平是可以容許的。根據羅爾斯的觀點,最公平的配置是使社會中境況最糟的人的效用最大化。

3.貧困的根源在于能力和機會的缺乏與限制

阿馬蒂亞·森認為主流經濟學家嚴重忽略了人類的貧窮和收入分配不公平問題,他們只注重諸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收入等粗略的指標,卻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即許多人一貧如洗。在對貧困問題的研究中,傳統理論一般都把貧困看成低收入的結果,但阿馬蒂亞·森卻認為貧困應該具有廣泛的含義,它意味著貧困人口缺少獲得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雖然從表面上看,貧困表現為低收入,但其根本原因則是貧困人口獲取收入的能力受到了剝奪或喪失了獲取收入的機會。貧困人口的低收入可能是導致他們喪失獲取收入的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但絕不是全部因素。窮人在受教育方面的不足、營養不良、性別和種族歧視以及社會保障制度的缺乏或者不健全都可能是導致貧困的原因。(注:參見秦嶺:《收入分配理論與中國收入分配現實》,《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

2.3.3 收入分配的公平—效率分析

分配關系是生產關系即經濟利益關系的重要方面,直接體現著社會的效率和公平。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實質是要解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動力機制和平衡機制的關系問題,使動力機制和平衡機制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1.效率與公平的含義

效率反映的是投入與產出之間的對比關系。投入(成本)就是生產產品或提供服務所需要的資源。產出(收益)指的是投入資源后生產出的產品或服務。從一般意義上說,在產出相同的情況下,投入越少,效率越高;在投入相同的情況下,產出越高,效率越高。提高效率意味著勞動時間縮短、生產力提高、經濟發展和社會福利增加。(注:參見馬從輝:《論收入分配原則中的效率與公平》,《經濟與管理研究》2002年第2期。)

公平是倫理道德的范疇,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經濟公平。其本質要求是,人們為實現經濟利益而相互競爭的外部條件相同,以及按照投入要素的數量和質量進行收入分配。經濟公平是在經濟中形成有效激勵的一個重要因素,它強調要素所有者的投入與收益相匹配。在市場經濟中衡量經濟公平的標準是等價交換原則,實現手段主要是消除經濟壟斷與超經濟特權,使經濟主體之間能夠遵循價值規律,開展公平競爭。二是社會公平。其具體內容包括人們的社會地位平等,人人都有同等的生存和發展的權利,權利與義務基本對稱,人們的收入差距不超過社會的心理承受能力,收入分配要保證每個社會成員能取得基本的生活資料。社會公平要求人們的收入差距限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它是社會保持穩定的重要因素。經濟公平與社會公平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注:參見安翔:《論改革和完善中國收入分配的機制和體制》,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二者的區別表現在具體內容、衡量標準和實現方式等方面。二者的聯系在于,一方面,經濟公平具有向社會公平遞進的內在要求和現實可能,另一方面,社會公平要以經濟公平為基礎,社會公平要通過對收入的合理調節來實現。

2.效率與公平是對立統一的

效率和公平存在著對立統一的關系。從對立角度講,首先,公平屬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其衡量標準隨著生產關系的變化而變化;效率屬于人與自然的關系,其衡量標準隨著生產力的變化而變化,兩者之間的區別是明顯的。(注:參見陳承明:《唯物辯證的經濟思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第123頁。)其次,在市場經濟中,價值規律的自發調節能夠優化資源配置,從而促進效率提高,但通過市場自發調節容易造成收入差距過大,這就需要通過政府干預對其進行調節,但這種調節往往會造成對資源配置效率的損害,因此,二者的對立關系非常明顯。在特定條件下和一定時期內,效率和公平是兩個相互矛盾和相互抵觸的政策目標,相互間存在此消彼長的替代關系。

從統一角度來講,效率與公平又存在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一方面,效率決定公平,效率為公平提供物質基礎和前提條件,公平是效率的產物和表現,會隨著效率的提高而不斷演變和發展。另一方面,公平反作用于效率,公平分配能夠促進效率提高,分配不公則會阻礙效率提高。

總之,效率可以為公平創造良好的物質基礎,提高公平的層次;公平能為效率提供穩定的社會環境,實現全社會的效率優化。公平的收入分配,在微觀層面上能夠給出與各種投入相對稱的利益信號,從而提高資源的利用和配置效率;在宏觀層面上能夠給出差距合理的結構信號,有利于經濟穩定增長和持續發展,而微觀運行高效和宏觀穩定增長,必然使國民經濟的整體效率迅速提高。

3.生產要素分配的公平與效率

生產要素的配置和分配直接影響著經濟運行的效率,產權制度和安排則是生產要素分配的重要手段,產權安排的公平性也就自然影響到資源配置的效率。產權安排不公平將降低土地、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配置和利用的效率,造成生產要素的浪費,還將增加監督成本,降低宏觀經濟運行效率。而改變產權安排,也將增加改革成本、降低效率。

各種生產要素分配不公平,會導致這些要素的結構失衡。例如,土地價格降低會使土地需求增大,土地市場供不應求,而繼續加大土地開發力度,則會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和生態環境的惡化,進入資源過度開發的不良循環。如果不能有效調整分配方案,那么必將影響整個經濟的運行效率。如果存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市場運行又沒有代價,那么市場機制會導致勞動力報酬上升,各種生產要素的供求會趨于均衡,從而保證資源的優化配置。而如果沒有市場調節,或者市場不是完全競爭的,市場運行又有成本,那么資源的優化配置就會受到更多的阻礙,意味著達到一定的產出目標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效率也會因此而降低。

2.3.4 不同分配制度的局限性

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通過計劃價格把廣大農民創造的一部分價值轉化為城市居民的收入;國家還可以通過計劃調撥、統購統銷等形式將能源和自然資源在不同地區之間進行強制性轉移。雖然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受到壓制,生產受到影響,但是中國傳統經濟制度中對教育和醫療保障等所實行的平均分配,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對此,阿馬蒂亞·森曾經做過精辟的分析。他提出了兩種迅速降低死亡率的成功手段:一種是“增長引發”(growthmediated),另一種是“扶持導致”(supportled)。前者(如韓國、新加坡、中國臺灣地區)通過高速的經濟增長來實現,而后者(如改革前的中國大陸、哥斯達黎加、斯里蘭卡)則是通過精心策劃的醫療保健、義務教育等社會扶助計劃項目或者其他社會政策來實現。有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雖然沒有增長多少,但在降低死亡率、提高預期壽命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中國的市場化改革在賦予人們更多的在商品市場上的自由選擇權利方面的確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提供社會機會、培養人的工作和生活能力方面相對滯后。(注:參見秦嶺:《收入分配理論與中國收入分配現實》,《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中國現階段的市場經濟尚不完善,法律和一般行為規則還不健全。在市場、法律和政府面前,強勢集團和弱勢集團的處境、力量存在巨大差異。政府在實現收入分配公平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這種作用不是壓制市場,而是讓市場更加充分地發揮作用。現代經濟學理論不僅證明了競爭性市場可以提高效率,而且證明了市場發揮作用的整體成就高度依賴于一個國家的政治和社會環境。因此,對中國現階段的發展來說,政府在決策民主性、政策連續性、信息透明性等方面應當做出更大努力,因為人們(尤其是政府官員)往往熱衷于經濟增長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而包括政治環境在內的社會發展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卻很容易被忽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沂水县| 鲁甸县| 平舆县| 阜康市| 刚察县| 扶沟县| 西藏| 卢氏县| 固阳县| 全州县| 阳高县| 邵武市| 安国市| 清丰县| 博乐市| 建阳市| 平原县| 临澧县| 佳木斯市| 河东区| 稻城县| 瑞丽市| 保亭| 大余县| 通渭县| 平利县| 双城市| 湄潭县| 从化市| 石门县| 海丰县| 宜君县| 三穗县| 青海省| 来宾市| 泰和县| 张家口市| 赞皇县| 邓州市| 梁山县| 旌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