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叔侄同榮效國命

方惟善-像

一位在國家危難之時毅然投筆從戎的熱血青年,一位在槍林彈雨中無所畏懼的青年軍人,一位父母眼中孝順的兒子——集三者于一身的方惟善在其飽含深情的家書中,除了對家人的牽掛和問候,仍然不忘鼓勵自己的侄子積極參加抗戰,為國效力,以將來叔侄同赴抗戰前線、同立戰功互勉。

父母親老大人膝下敬稟者:八月廿七日及九月一日所發手諭于九月廿三日均照收到,跪讀一切敬知。

福躬康太[泰],闔家清吉,下懷甚慰。連喜侄自周店分手后,五月廿三日抵里并及征國民兵等敬悉。以男意見,謹呈于后,請大人采納,轉飭行進:(一)慷慨應征,為國效力,成功成仁,以榮宗祖,此為上策;(二)乘機投訓,以立資礎,或來男處,途遠資艱,此為中策;(三)聲請緩役, 終為不免,致背抗令,有失民權,此為下策。

要為婚姻計,須看征兵之緩急及中千與否?如未中千不用聲請手續,待男用一妥善方法再來男處。如萬一中千,急急入伍者不用甚么手續,令其入伍并囑以“盡忠報國”“疆場效命”,免生致累,此為青年有所不免、雪恥復仇之良機也。如上峰不甚緊急,可以呈明理由,聲請緩役,須經許可,結婚后再為入伍。至于填名一節,事無不可,恐其弄假成真,難免上峰申斥。

現在各軍師團不分親異,都以兄弟相看,只要肯吃苦,肯耐勞,嚴守律己,服從命令,就合青年軍人,都有出人頭地。但男出門之時可說無親無友之倚靠,只有立志自勵,忍勞耐苦,現稍有地位,終非素志,豈甘雌伏乎?望大人放心,將來叔侄同榮,為國效命,事后可知德和。無知小人不與記[計]較,任其自作自受,后報不遲。

連喜侄另函鼓勵,男在外如常,望勿遠念。倘征兵區員誣以抗令,可將男之優待軍人家屬證明書呈請,即可證明虛實。仰求玉體時加珍攝為禱。男在前方與敵相持已有四月有余,與后方師部相巨[距]百余里,所來信件都是延遲月余,因交通所困耳,望勿見疑。對于連喜侄之進行,俯啟示道,容余后稟。

專肅敬請

金安

榮根、孝曾、克明、克俊均此

男    惟善   上(印章)

九月廿三

方惟善-家書

方惟善-家書2

父母雙親老大人膝下:

敬稟者男在安福接奉手諭,跪讀悉知敬知。

福躬康泰,闔家清吉,下懷甚慰。

本師于八月廿八號奉命開往湖南省衡陽縣,廿九號即由安福縣出發向衡陽前進,男跟隨營部步行于九月八號吉抵衡陽。身體較在安福強健,望勿遠念,示復原照。輜營部全銜男收可也,仰求玉體時加珍攝為禱。

前函囑男不良嗜好切勿沾染,敢不遵命,請可放心,余言后奉。

肅此敬請

金安

諸位兄嫂侄等均好

男克昌謹上于營部

九、八

方惟善-家書3

永裕堂支下:胞兄榮根、效曾、克明、克俊;胞姐玉梅、玉愛;侄男連喜、友喜、連功、承祖、來繼、素珠等:

祝你們大家好!(以后出生的侄男女輩,不知你們的名字,所以無法問候了。)克昌于民國二十七年七月間,因日本侵華,眼見國土淪陷、家破人亡,迫不得已遂投筆從戎,參加抗戰救國行列。在外已歷五十余年,從未見面,音訊杳無,午夜維思,轉輾莫策。現值海岸開放,通郵探親,互通音訊,實在愧無額面!不知家中近況如何?今特拜托友人探親之便,帶信探交詢問,敬乞原諒。見信后,請即回音,克昌在臺,身體健康,生活淡平,兩袖清風,祈勿遠念。回信可寫“臺灣省臺北縣板橋市光正街十八巷十五之一號方惟善收”可也。

余言后敘,專此敬候

諸位安好!

排行老六,乳名克昌(印章)手書

1989 年3月24 日

春芳孫男青覽:

于七月20 日和九月25 日的來信,均有收到。藉知故鄉逢時過節,都比從前過得繁榮,也是社會跟著時代的步伐。像我們童年時代,過古歷元月初一,那天早上,家家戶戶都要朝拜八老爺。由廟里接他出來,供在承德堂前面空地桌上,給大家朝拜,然后送到祠堂里休息。而后再由青少年和值年者領隊,由青少年將八老馱上,從祠堂出發,經江凹外壩地,上文頭、竹崗嶺,狐貍青興、荷花形,游行一大圈,到祠堂停止。約在五時左右,再送到廟內安位,以保全村安寧。

中秋節嗎?大家吃月餅享月,青少年在外面空地上打百步,玩到午夜興盡而休。現在呢?我在你的信上得知大要。不知道現在家里環境如何,對于交通、衛生方面,是否有所改良?(對水源、公廁、照明等設備各如何)

問我為何投筆從戎?說起來,也是一段歷史。因為從1936 年起,日本鬼子非常野心,奪取我東北后,要以最短時間內滅亡整個中國。自從盧溝橋事變后,日本鬼子大肆侵略,燒殺擄掠,殘無可忍,政府迫不得已發起全民抗戰,極[挽]救中國。我在救亡圖存的號召下,就決心參加救國工作,故于民國27 年七月間投考中央第三分校十六期,畢業后,就參加江西南昌戰役,以及湖南長沙第二、三、四次大會戰和湘粵等地各戰役,后遷臺灣了。

本想回家團聚,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待兩岸關系條約簽定后再作行止。我在臺一切正常,望勿遠念!順此即詢近佳,并祝闔家快樂。

愚祖父(人名章)手諭

1990.10.21

方惟善-家書4

叔祖父方惟善,是一位抗戰老兵。祖籍皖南歙縣昌溪鄉密川村,是我祖父方尉文(乳名克俊)之胞弟。因我父親過繼于其房下,故亦稱之為祖父。

舊時的密川村很美,它處于群山環抱、翠竹掩映之中,形似盆地。村中有古樟兩株,形似姐妹,高聳云天,樹冠十余畝,擋風遮雨,蔭被后人。南北兩條小溪繞村而過,至村東水口觀音廟前匯合,向東南方向直奔昌源河。村旁有水田百余畝。數百年來族人種茶犁田,豐衣足食,人丁興旺,達五百余眾,可稱世外桃源。全村皆姓方,據傳北宋末年先族人方臘即從此出走至古徽杭路旁霞坡村率眾人揭竿起義,僅三月余起義隊伍就達十萬余人,連克睦州(今浙江建德)、杭州、歙州(今安徽歙縣)、婺州(今浙江金華)、衢州(今浙江麗水)等六州52 縣。

曾祖父名步云,字金海,生于1861 年,清光緒初年秀才,年少習醫,早年即在歙南石潭村做私塾先生,且為周圍十里八村民眾除疾解痛,一生濟事行善,人稱“金海仙”,1943 年去世。祖父方尉文,1903 年12 月出生,排行老四,14歲隨族人赴浙江寧波余姚一漆店學生意做伙計,1962年回鄉,1973年9 月去世。叔祖方惟善,乳名克昌,排行老六,1911年6 月出生。

叔祖身材魁梧,年少時隨曾祖父習文讀經學醫,且尚習武,十三四歲即練就一身少林功夫,18歲時隨曾祖父同做私塾先生。1936年5 月赴徽州府歙縣徽城民眾教育館學習新科學,接受新思想。盧溝橋事變爆發后,中華民族處于危難之中。在舉國上下救亡圖存進步思想影響下,身懷報國之志的叔祖毅然投筆從戎,于1938 年7 月投考中央軍校第三分校十六期學習。從叔祖寄給曾祖父的家書中知悉,當年8 月底畢業后其分配至某師營部,即隨國民革命軍部隊參加了1939年3 月江西南昌戰役,后轉戰湖南長沙第二、三、四次大會戰及抗戰史上最為慘烈的衡陽孤城保衛戰,還參加了湘粵等地戰役。在戰斗間隙寫給曾祖父的戰地家書中,仍不忘鼓勵侄輩方連喜慷慨應征,為國效力,成功成仁,并以積極參加抗戰、救亡圖存、效命疆場為己任,且以將來叔侄同赴抗戰前線、同立戰功互勉,展現了一個在國家危難之時滿懷愛國熱忱、精忠報國的熱血青年軍人形象。

1949 年8 月,叔祖遷往臺灣省,后退役轉業移居臺北縣板橋市,與女兒一起生活。時隔四十余年后,叔祖在寄回的思鄉家書中仍不失一腔憂國憂民、期盼海峽兩岸統一、民族復興的愛國愿望,實為吾等晚輩后人學習之榜樣。

(方春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春市| 德江县| 石楼县| 大关县| 南岸区| 乐都县| 台北市| 新巴尔虎左旗| 兴化市| 漯河市| 云梦县| 连南| 乐安县| 冷水江市| 毕节市| 招远市| 镶黄旗| 神农架林区| 开江县| 琼海市| 丹阳市| 长宁区| 南丰县| 平和县| 德清县| 佛冈县| 威海市| 上蔡县| 西城区| 永川市| 桃江县| 莱州市| 金山区| 介休市| 平顶山市| 宜宾市| 东台市| 池州市| 澳门| 左云县| 伊金霍洛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