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文化“十大愿景”
- 王京生
- 4177字
- 2019-09-29 16:42:07
二、城市文化的包容性發展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的創造力有賴于它的包容。在這樣的城市,多元文化選擇都會得到滿足。
包容意味著寬容、接納,尊重個性、尊重差異是包容的最突出特征,即允許他人自由行動或判斷,坦誠對待與自己的觀點或公認的觀點不一致的意見。德國思想家哈貝馬斯說過,每個人之間都平等尊重,這種尊重就是對他者的包容,不是把他者囊括到自身當中,也不是把他者拒絕到自身之外,而是指共同體對所有的人都是開放的,包括那些陌生的人或想保持陌生的人,“在包容過程中既不同化他者也不利用他者”【1】。
包容本身蘊含了開放。開放性是人的本質特性,正如德國哲學家馬科斯·舍勒所說:人“按其天性,具有無窮的擴展能力,已存在的世界延伸到哪里,這種行為就擴展到哪里”【2】。人的開放性本質決定了民族不斷進行自我超越、自我突破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開放就是不拒絕、不排斥,平和寬容地接納外界事物和信息。有了開放的胸懷,才可能有包容的氣度。開放的城市品格和開放的心態,可以為觀念、文化、技術的交流提供自由的空間。
在文化心態上,包容既表現為對異質文化的兼收并蓄,也表現為寬容有差異的文化觀念和思維方法,不打壓觀念上的新奇,不歧視生活方式上的獨特。它永遠不只主張一種東西存在,而排斥其他東西。開放的心態拒斥狹隘的地方主義,反對固守傳統,不會崇拜歷史積淀,使整個城市具有超強的文化適應能力,善于接納各種外來文明,善于兼收并蓄、博采眾長。各種文化、各種人群都能在一個具有良好開放心態和文化親和力的城市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存空間與生活天地,開放和親和力打造出的不會是一種狹隘的地域文化,而是開放包容的多元文化。
包容也是當今世界城市文化的基本特性之一。人們為了生活得更加美好而來到城市,城市以其更為豐富的物質和文化而完善人們的生活。城市文化的包容主要來源于城市的移民。美國是最為典型的移民國家,其城市文化的基礎就是移民文化。這片充滿未知和可能性的土地,吸引了最早來自歐洲的移民,城市文化從一開始就呈現出多元混雜的特點。來自世界各民族、各國家的移民,帶來的不同語言、信仰、習俗,在城市里生活的移民在文化上沒有個體優越感,而是在相互取長補短中不斷充實和發展,由此養成了城市文化的包容品格,極大豐富了美國以移民文化為基礎的包容文化體系,構成了美國城市文化的根本特征,而這也是美國城市文化保持著旺盛活力和創新精神的根本原因。以紐約為例,外來移民的多樣性為紐約帶來了文化的包容性、多元性和開放性,形成了紐約文化中自由、包容、休閑、創新的多元內涵,奠定了紐約世界城市的堅實文化基礎。目前,紐約云集了眾多的世界一流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科學研究機構和藝術中心,以及美國三大廣播電視網和有影響的報刊、通訊社的總部,成為美國的文化之都??梢哉f,包容、開放成就了紐約文化發展的奇跡。
中國最為著名的移民城市就是深圳。深圳的移民文化也不斷融匯成為城市文化的強大包容力量。深圳是中國人口最年輕、增長最快的城市。在這座典型的移民城市里,移民率在95%以上。30 多年間,從深圳立市之前的寶安縣深圳鎮3 萬人(當時寶安縣30 余萬人)發展到如今的1 500 多萬人。深圳也是最年輕、最多元的城市:平均年齡30 歲。1990 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以來,20 多年間深圳常住人口數增長了246.09 萬人,增長率達到382%。其中非戶籍人口至2013 年底已經達到752.42 萬人,平均每年凈增長13.31 萬人。如今,深圳非戶籍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達到70.8%。深圳人口的快速增長,體現了深圳對外來移民具有較強的吸納和包容。
人是文化的基本載體,流動的人群是文化流動的承載者。葛劍雄等在《簡明中國移民史》一書中,從動因上對移民類型進行了重要區分,認為存在生存型移民和發展型移民兩種類型,前者更多是被動的、為生存所迫;后者更多是主動的,是為了更好的發展。對于生存型移民來說,主要原因是遷出地的推力;對于發展型移民來說,主要原因是遷入地的拉力。當代深圳的移民就是由于一種典型的遷入地拉力。深圳的移民大都是懷揣夢想而來的創業者,是主動選擇而來的。
移民的包容突出了容納、寬容和兼愛,吸納他者強化自身,表現為愿意冒險和嘗試新事物,也就是創新進取的價值取向。移民文化的包容體現在實現夢想。深圳吸引移民前來的最主要因素是夢想。可以說,移民是夢想的產物,實際上每個移民都懷揣著夢想,真正的移民是在尋找自己、張揚自己,實現進取人生。深圳移民來自全國各地,帶著各種各樣的動機和夢想來到深圳,一個共同點是對原居住地的“不滿足”,所以需要到這里來滿足自己,尋找這種滿足感的過程就是夢想實現的過程。從表面看,移民是在尋找外面的精彩世界,但是真正的移民實際上是在尋找自己,看看自己有怎樣的頭腦、力量和智慧。從表面看,每個移民都很現實,要為生活打拼,但在骨子里,他們總是在為夢想不斷努力、奮斗。
“深圳十大觀念”中的“來了,就是深圳人”,引起很多人的關注。這個觀念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代表了深圳人對自己所居住生活的這座城市的多元性、包容性的自然認同,也代表了深圳文化具有的兼容并包的品質。移民來自不同地域,來到深圳都成了平等的一員,擁有的是一樣的移民身份和創業夢想,因而很少排斥,能夠做到求同存異,相互接受和寬容,體現出寬容的文化品格?!皝砹?,就是深圳人”,宣揚的就是這樣一種平等觀,即所有人無論其生理、社會、文化、經濟等有何差異,均應受到尊重,不能因其差異而受到不公正的對待。因此,在這個意義上,任何一個人,無論他來自哪里、其身份怎樣,都享有人格上的平等權。2012 年,香港和內地市民發生了一段相互排斥甚至互罵的情況,有香港媒體刊發“蝗蟲”海報廣告,引發了輿論的強烈關注。在這個背景下,兩位深圳普通市民先后的兩個舉動,不僅感染了香港,也感染了整個中華民族。一個是深大的學生周積鵬,設計了一款“民間版”的“來了,就是深圳人”的海報,在微博上熱傳。另一個是深圳的一位銀行職員,自費10 萬元不署名在香港的《太陽報》上刊登《香港人,謝謝你!》廣告,用以消弭內地與香港市民的隔膜和誤解。深圳市民的這兩個舉動,充分體現了“來了,就是深圳人”觀念的強大包容力。
移民同時帶來了文化的流動。作為廣東的一塊文化飛地,深圳人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文化特色與嶺南文化的表現有著很大的不同,數量巨大的移民帶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化形態,顯示出相當程度的自由度和混雜度,深圳移民對城市文化也表現出高度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深圳移民群體以一種文化自覺、文化包容的精神,以開放的情懷對待世界文化和外來文化,認識自己所屬的地域文化的特點和規律,尊重不同地域文化的差異,“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將自己的深圳夢想融合到現實的生活中去,形成共同的、具有凝聚力與向心力的深圳精神和城市價值,并逐步建立起一種文化多元共生、多極均衡的文化景觀。
深圳移民文化的特征,與美國的移民文化有著天然的不同。美國移民文化是一種脫離了母體的移民文化,是個大“熔爐”,熔化混合不同種族、不同國家的多元文化。但深圳是沒有脫離母體的移民文化,因為我們一直在中華文化的覆蓋之下,中華文化一直在根本上影響著深圳,很多的創新始終在中華文化的整體構架里面去創造,更多的是省際、區際的碰撞和交流。因此,深圳是一座“在共同旋律下各自跳著自己舞蹈”的城市,共同的旋律,就是社會的主流價值觀,而各自跳的舞蹈則是千姿百態的。
深圳的移民形成了以包容為獨特內涵的移民文化。移民文化造就了深圳包容的文化環境,構成了深圳的城市文化基因:生機勃勃、充滿個性、創新包容、多元平等,而其核心正體現在城市文化的包容品格上。
作為一個移民為主體、年輕人占多數的現代城市,深圳已具有不同于傳統嶺南文化的特質,表現出一種開放、包容的文化胸懷。因為在這種文化交融的過程中,事物現象的日益豐富、精神視野的開闊、價值觀念的碰撞,必然影響移民主體的想象方式和進取精神,激發移民主體求知熱情和創新激情?!昂<{百川,有容乃大”,深圳人對外來文化表現出一種強大的包容力和寬容精神,從而使得深圳文化具有一種吐故納新、兼容創新的能力,對各種思潮、文化采取兼容并蓄的態度,使得深圳文化思想表現出奇彩紛呈的局面,呈現出一種開放、包容、創新、進取的發展態勢。
深圳30 多年的改革開放史就是一部移民流動史,對深圳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這種影響不僅體現在顛覆性地改變了深圳的原生環境,更為重要的是,移民在與不同的移民群體及原住民的互動過程中,價值觀、思想和文化等都進行了深入交換和對話,并融合反應,產生質變和新質,形成新的社會文化生態體系——包容型文化。
包容型文化是一種具有包容心態和性格的文化,其基本內涵是尊重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這種文化具有海納百川的氣度,更有厚德載物的襟懷。具體而言,深圳的包容型文化主要包括:
一是多樣文化的包容。深圳文化是30 多年來上千萬移民的勞動和智慧創造出來的文明成果,呈現出文化的多樣性發展。包容性文化品格的形成,也是深圳文化的活力所在,體現了深圳文化的優勢和先進。
二是干事創業的包容。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包容是干事創業必需的文化生態。在深圳,沒有人因為失敗就被人小看,不會因為失敗而自輕,“在深圳一切皆有可能”。這正是深圳精神、深圳力量的體現,靠著這種包容精神和理念,催生出深圳大大小小的“第一個吃螃蟹”之舉。
三是公共意識的包容。移民從原生地流動到深圳這個陌生的城市,只有通過包容才能立足存身,在一個嶄新的社會里,每個人對自己關心的另一種方式就是對社會的關心,大家都認識到:為社會的,也是為自己的。因此,需要大家共同構筑一種平等、和諧的社會環境,對社會公共事務高度關注而且投入熱情。這是以前宗族制度占主導的傳統社會所無法達到的。一般而言,在新興的移民城市,移民具備的開放心態,形成了多元并存的文化格局,進而影響和塑造出具有公共意識的市民。深圳市民的公共意識在全國發育得相對較為成熟,大家共同關注公共事務,市民的公共文明觀念普遍較強。正如美國文化的包容性的一個重要方面,就在于法治意識和維護公共平等的原則,深圳也正在通過促進和強調以法治精神推進城市公共文明、弘揚志愿精神、倡導文明行為,增強公眾的現代公共精神和公共意識。
【1】[德] 哈貝馬斯:《包容他者》,43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德] 馬科斯·舍勒:《人在宇宙中的地位》,28 頁,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