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鍵詞)
- 韓震總主編 韓震 嚴育編著
- 2159字
- 2019-09-29 16:47:31
二、中西法治思想的歷史探源
雖然法治作為一種治國方式,形成于近代,但是作為一種法的價值取向、理想追求,卻早就有其萌芽。無論東西方,很早就開始了對法治思想的探尋。
我國先秦時期,諸子百家中的法家就主張“以法治國”,這雖然是一種“法的治理”意義上的“法治”,但也含有承認法律極端重要性的積極因素。法家認為,法,就是統治者公布的政策、法令、制度。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曾說過,“為國也,觀俗立法則治,察國事本則宜。不觀時俗,不察國本,則其法立而民亂,事劇而功寡”,強調“重法而治”,認為立法、法治對于一個國家的興衰成敗具有重要的決定性意義。法家另一位代表人物韓非子強調“治民無常,唯以法治”,指出賞罰都要以“法”為標準,“法不阿貴, 刑過不避大臣, 賞善不遺匹夫”。也就是說, 在“法”面前, 不存在貴族和平民之分, 任何人都不能獨立于法外。當然,法家的法治思想也有著很大的局限性,總的來說是為服務于君權而展開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中央集權為特征的統一的專制王朝,確立了以后幾千年中國傳統政治格局和政治模式。在指導思想上,秦代奉行的是法家學派的“法治”、“重刑”等理論,法律制度非常嚴密。漢代鑒于“秦二世而亡”的歷史教訓,把儒家思想引入法律制度當中,逐步形成了德法合治的傳統。這一傳統到隋唐時達到頂峰,以《唐律疏議》的制定為標志,中國古代道德與法律的融合過程基本完成,儒家學派的一些基本主張被精巧地納入成文法典之中,中國傳統社會的“法律道德化,道德法律化”的特征,在隋唐法律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宋代以后,我國的法律制度在隋唐時期所確立的基本框架內,仍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但是由于封建專制的進一步加強,法律制度越來越成為封建統治階級維護自身統治的工具??v觀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發展史,雖然從根本上說是人治模式下的法制建設,但其中也蘊含著豐富的法治思想,是我們今天推進法治建設的重要滋養。
在西方,法治思想的發展也源遠流長。早在古希臘羅馬時期,一些著名的哲學家和法學家就精辟闡述過法治的觀點。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集大成者,他認為,“法治應當優于一人之治”,并給出了如下理由:第一, 人治容易偏私, 而法治可以秉公,因為法律是沒有感情的智慧。第二, 法律是多數人制定的, 而多數人總比一個人治理國家要好。第三, 實行人治, 容易貽誤國家大事, 尤其是世襲的君主制更是如此。第四, 實行法治是時代的要求, 而實行一人之治管理國家實屬困難。作為治國原則, 亞里士多德的法治核心思想是強調法律的公允性、權威性、完備性以及普遍遵守法律的重要性。亞里士多德還給法治下了一個定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訂得良好的法律?!边@一經典定義影響深遠,直到今天還為法學界所尊崇。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繼承并發展了亞里士多德的法治理論, 主張要按照法律管理國家,他堅決反對人治, 認為要真正使公民獲得幸福, 國家應當實行法治, 不允許任何人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權。全體公民包括執政官在內, 在法律面前應一律平等。在其代表作《法律篇》一書中, 西塞羅寫道:“法律統治執政官, 所以執政官統治人民——執政官乃是會說話的法律,而法律乃是不會說話的執政官?!惫帕_馬時期不僅在法治思想上有重要的觀點,社會生活中的法律實踐也在某種程度上踐行了法治要求。這一時期出現了帕比尼安、烏爾比安、蓋尤斯、保羅和莫迪斯蒂努斯五大著名法學家,還系統編纂了《查士丁尼法典》以及《學說匯纂》、《法學階梯》等法學教科書。羅馬法學家們不僅提出和解決了許多涉及立法、執法、司法的方法問題,創造了精湛的法律概念和技術,而且提出了諸如契約自由之類具有深遠歷史影響的法律原則。
經歷了中世紀的漫漫長夜,法治思想在西方近代又達到了一個高峰。西方啟蒙思想家高舉理性大旗, 推崇法律的權威性, 主張法治原則, 反對封建社會的人治原則, 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反對封建特權。法國政治學家布丹提出了“主權”學說,認為主權是一個國家絕對的永遠的權力,法律來自主權者的命令,即使主權者本身也要受其規范約束,這就為法律提供了相對的獨立性。他還認為,暴君依靠非正義手段竊取最高權力,因而暴君制天然不具有合法性的基礎。英國哲學家洛克在其代表作《政府論》一書中, 把國家的政治權力分為立法權、執行權和聯盟權, 并著重強調立法權和執行權的分立。洛克認為, 一個真正的共和國應該是一個法制完備并認真執行法律的國家。他還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看作是實行法治的重要內容之一。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在其名著《論法的精神》中,提出為防止濫用權力, 就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 實現各權力的制約和平衡。他把國家權力分成立法、行政、司法三權, 認為三權分立尤其是司法獨立是實現法治的重要前提。另一位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在其代表作《社會契約論》中, 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他說, “社會公約在公民之間確立了這樣的一種平等, 以致他們大家全都遵守同樣的條件并且全都應該享有同樣的權利。”此外, 盧梭還強調, 只有實行法治才能保障人的自由、尊嚴和價值。啟蒙思想家的法治思想對18世紀末和整個19世紀西方各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后實施法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雖然我們走的是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但是西方法治思想傳統中的有益經驗,還是值得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實踐中加以借鑒吸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