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鍵詞)
- 韓震總主編 韓震 嚴育編著
- 3471字
- 2019-09-29 16:47:31
一、法治的內涵及辨析
談到“法治”,首先要搞清楚“法”的內涵。可能有人會說,法不就是法律法規嗎?雖然法表現為我們人人都要遵守的法律法規,但是其內涵要更為復雜深刻。
漢語中“法”的古體寫做“灋”。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解釋為:“灋,刑也,平之如水,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平之如水”,表明法象征公平、公正。“廌”是傳說中的一種獨角神獸,據說能夠明辨是非,審判時被廌觸者即為敗訴或有罪,這表明法又有“明斷曲直”之意。無獨有偶,在西方古代, 拉丁文jus不僅有“法律”的意思,還兼有權利、公平、正義等含義。這表明,無論東西方,都把追求公平、公正作為“法”的題中應有之義。西方有一個法學派別叫做古典自然法學派,他們就認為法來自人類的“健全理性”,是“永恒正義”的體現,而另一個學派分析——規范學派也認為法是“主權者的命令”,是維護人類社會秩序的象征。我國歷史上也有一些與此相近的看法。這些觀點雖然有其合理之處,但也都有其片面性,只看到了法在某一方面的屬性,而沒有準確揭示法的本質。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對準確揭示法的本質提供了有力的武器,馬克思恩格斯把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應用于對法律現象的研究,指出法律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隨著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出現而逐步產生的。馬克思主義認為,所謂法,就是國家制定或認可并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統治階級意志的規范體系。法通過規定人們相互關系中的權利和義務關系,確認、保護和發展對統治階級有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
明白了法的含義,再來看法治。“法治”是一個合成詞,就是“法”和“治”,但是這里問題來了,“治”本身也有多種含義,“法治”既可以理解為“法的治理”(rule by law),也可理解為“法的統治”(rule of law)。那么這兩種理解哪一種正確呢?
應該說,只有法出現了,才有“法的治理”,哪怕是暴君、獨裁者,也需要通過一定的法律規范來維持其統治,但是我們很難說秦始皇的時代是“法治社會”。“法的統治”,強調的是法律本身的權威,這需要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才能出現,我們今天所談論的法治,就是“法的統治”意義上的法治。法治是一種貫徹法律至上、 嚴格依法辦事的治國原則和方式。它要求法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 并在全社會得到有效的實施、普遍的遵守和有力的貫徹。法治作為一種先進的治國方式, 要求整個國家以及社會生活均依法而治, 即管理國家、治理社會, 是憑靠法律這種公共權威, 這種普遍、穩定、明確的社會規范,而不是靠任何人格權威, 不是靠掌權者的威嚴甚至特權, 不依個人意志為轉移。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當代中國,“法治”和“依法治國”這兩個概念是根本一致的,依法治國實際就是法治的另一種表述,二者之間是一體兩面的關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經常會碰到“法制”這個詞,而且在談論“法治”時,人們也常常拿它和“人治”、“德治”作對比。因此,要全面認識法治的內涵,必須對法治與法制、法治與人治、法治與德治的概念做一下辨析,搞清楚它們之間的關系。
(一)法治與法制
生活中,我們會經常遇到“法制”一詞,法制與法治既有聯系,又有本質的區別。法制的英文是“legal system”,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它與法治之間主要有如下不同:
第一,內涵和作用不同。法治強調的是法的統治,是一種治國方略,奉行法律至上,主張一切權力都要受到法律的制約。由于“法治”的“治”是三點水旁,所以被有些法學專家稱為“水治”,表明這是一種治國之策。法制是一個非常中性的概念,并不必然包含法律至上的含義,法制既可以被奉行法治者所使用,也可以被獨裁者所利用,因此,有些學者根據“法制”的“制”的立刀旁,將“法制”稱為“刀制”,也就是說,法制像一把刀,是一種工具,可以被任何人所持有。
第二,產生和存在的時代不同。從嚴格的意義上講,現代資本主義法治是資產階級革命的產物,是資本主義時代才產生并建立的;社會主義法制是到了社會主義社會才產生并建立的。而法制作為法律制度的統稱,早在奴隸制社會初期就產生了。
第三,二者與民主、自由等價值觀念的關系不同。一般說來,法治都是與一定民主、自由等價值觀念相聯系的,在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法治是與民主、自由、公正等價值觀并列的。但法制與這些價值都沒有必然的聯系,它既可以為這些價值服務,也可以為反對這些價值的制度服務。
法治和法制之間的聯系也是顯而易見的。法制是法治的基礎和前提條件,要實行法治,必然要求完備法制,加強法制建設。
(二)法治與人治
與法治相對的一個概念是人治。一般認為,古希臘柏拉圖所主張的“賢人政治”是人治,中國儒家所主張的“為政在人”也是人治。作為與法治相對的概念,人治就是一種依靠領導人或統治者的意志和能力來管理國家和社會、處理社會公共事務的治國方式。它與法治之間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差異:
一是領導人或統治者的地位不同。領導人或統治者的地位是區別法治與人治的重要標準之一。具體說來,在法治社會中,法律是至高無上的,領導人或統治者都必須服從法律。即使領導人或統治者認為法律有所不妥,在法律未改變之前,也必須遵守法律,而不能違背法律的規定。在人治社會中,領導人或統治者具有超越于法律的權力,也就是所謂的“朕即國家”。人治所依賴的是領導人或統治者個人或少數人的智慧和能力,其意志直接就是行動的指南,就是根據;即使有規則,也經常可以被權力擁有者一言以立,一言以廢。
二是法律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法治社會奉行法律至上的原則,法律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并且法律既是手段更是目的。法律一旦制定就必須獲得全社會的普遍遵守,即便統治者也不能例外。與此相適應,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法律成了國家治理社會的主要方式。而在人治社會,由于統治者具有超越于法律的權力,因此法律充其量只是統治者實現社會統治的工具。在這種情況下,法律的作用經常得不到有效發揮,在法律與權力相沖突的時候,法律經常只能屈從于權力。
三是政治和觀念基礎不同。在現代社會,法治一般是以民主作為政治基礎的,并且往往與自由、平等和人權等價值相聯系。而人治則總是以專制集權作為政治基礎,并且一般并不奉行與現代法治相聯系的自由、平等、人權等價值理念。
因此,雖然人治具有悠久的歷史,某些類型的人治甚至曾長期被作為很多社會的理想,但是人治的基本理念與原則是與現代社會普遍認同的價值理念相悖的,因此,世界各國都逐步地選擇法治,擯棄人治。
(三)法治與德治
德治在中國傳統社會中所指的主要是治國方式,其含義基本有兩重,一是指充分重視道德的教化作用,并通過道德的教化與規范作用進行社會管理和國家治理的治國方式。孔子就曾在《論語·為政》中說過:“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二是指充分重視為政者的道德典范意義,并通過這種典范作用來治理國家和管理社會的治國方式。在這個意義上,儒家特別強調政治領袖的個人操守,如《論語·子路》中就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之說。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德治實質上接近于人治,但與人治這個概念相比,德治概念更強調道德對人,尤其是對統治者約束的重要性以及統治者道德的示范意義;由于德治宣揚道德自律對于社會和國家治理的好處,因此德治實際上非常富有理想主義色彩。這種道德理想主義在中國古代倫理社會確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統治者起到制約作用,但在缺乏外在強制性制約力量的情況下,德治最終很容易蛻變為純粹的人治。
法治與德治之間具有重要的區別。首先,行為的基本準則不同。法治社會中的基本準則是法律規范,德治的基本準則是道德規范。其次,沖突的解決方式不同。在法律與道德之間產生沖突的時候,在法治社會,法律通常要壓倒道德,在德治社會,道德更容易壓倒法律。最后,與人治的關系不同。法治與人治是根本對立的,而德治與人治則具有一定的相通性。
由于德治這種治國方式是建立在道德理想主義基礎上的,它在實踐的過程中很難真正得到實現。因此,德法合治是現實中較為普遍的做法。從歷史上看,德法合治是古今中外的治國之道。我國既有悠久的法制文化,又有厚重的道德傳統。從孔子提出“寬猛相濟”、荀子提出“隆禮而重法”,到漢代董仲舒強調“陽為德,陰為刑”,從唐代提出“制禮以崇敬,立刑以明威”,到宋元明清時期一直延續德法合治,都體現了德治與法治相結合的治國之道。在西方,古希臘時期柏拉圖就認為執法和守法都離不開道德,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主張法律的制定必須著眼于德和善。現在從世界范圍看,凡是社會治理比較有效的國家,大都堅持把法治作為治國的基本原則,同時注重用道德調節人們的行為。
- 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年鑒(2013)
- 統一戰線與協商民主(谷臻小簡·AI導讀版)
- 百年中國共產黨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
- 理論創新與教學探索:四川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新發展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新進展”論文集
- 中國政府信息公開第三方評估報告·2014
- 國家現代化的原理與方法:中國現代化報告概要(2001~2021)
- 西藏社會穩定與國家安全研究
- 人大代表依法執行職務知識讀本(第二版)
- 區域現代化理論與實踐研究
- 中國夢視域下的國家治理現代化探論
- 未來50年:綠色革命與綠色時代
- 中國夢與軟實力
- 中國理念(國家宣言叢書)
- 全球可持續發展案例(谷臻小簡·AI導讀版)
- 五維契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關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