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先進文化的三個問題
關于先進文化的含義
什么是先進文化?其標準是什么?我認為至少有三條:一是要具有足夠多的積累;二是要有鮮明的批判性;三是要具有最新的創造。
1.先進文化必須具備足夠多的積累
社會的發展可以看作是文化的疊加。詞典解釋,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一般又特指精神財富。就是說,前人創造一層文化,后人在其基礎上再發展創造一層。我們檢驗一種文化先進不先進,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它是否包容、吸收、概括了在它之前的文化,如果它仍然是先前某種文化的重復,甚至還達不到先前的高度,它肯定不能算是先進的。比如,我們站在今天角度看封建時代創造的一些文化,它曾經是輝煌的、燦爛的,是先進的,但今天不能再稱之為先進文化,因為它落后了,它不能囊括社會現階段已有的文化,反而被別的文化所囊括、吸收和超越。
積土成山,積木成林。任何一個文化高峰的出現都是對以往文化的有效積累,并在這積累中產生代表學說和代表人物。從歐洲文化史的角度看,有四次明顯的積累高峰。第一次是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文化、藝術、科學都發展到空前的高度,產生了如畢達哥拉斯、亞里士多德、阿基米德和托勒密等一批巨人。第二次是文藝復興時期,在總結和批判地繼承了古希臘、羅馬文化之后,于科學、文學、哲學思想等方面再次出現一個高峰。產生了但丁、哥白尼、伽利略等一批巨人。資產階級作為一個階級,它的思潮開始沖擊和影響社會。第三次是18世紀中葉歐洲資產階級以百科全書派為代表人物的啟蒙運動,這是資產階級在總結以往文化的基礎上,充實和發育自己,最后出現法國大革命,從此,資產階級作為一個嶄新的階級登上歷史舞臺。第四次是19世紀中葉出現的馬克思主義,這又是一次空前大積累,特別是總結了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德國古典哲學和法國空想社會主義。這四次大總結、大積累,都是對以往的文化進行了總結并推到新的頂峰,從而成為引領時代潮流的先進文化。
中國漢代,在結束紛爭、統一天下后,首先對先秦文化進行大整理,產生了以《史記》、《漢書》為代表的巨著,以后每逢盛世必修書。隋唐開始官修史書,宋代完成《太平御覽》等四大書,明《永樂大典》、清《四庫全書》都是大規模的文化積累。到封建社會末期,康梁維新派開始引進西方先進文化。五四之前,先進知識分子把馬克思主義引入中國,使中國文化能夠面向世界完成自己的積累,從而達到一個新的文化高峰,為產生新的文化創造了條件,做好了準備。
牛頓說,他有所成就是因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這句話道出了由積累而產生先進文化的規律。在自然科學領域是哥白尼、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等一大批巨人;在社會科學領域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鄧小平等一批巨人。是他們的肩膀搭成的梯子,將先進文化不間斷地送向新的高峰。
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中國現時的新政治新經濟是從古代的舊政治舊經濟發展而來的,中國現時的新文化也是從古代的舊文化發展而來,因此,我們必須尊重自己的歷史,決不能割斷歷史。”
毛澤東同志在領導中國革命過程中是很重視文化積累的,他說過一句名言:“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他最反對割斷歷史。事實上,無論是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一批文化巨人,還是中國五四運動時期的魯迅等一批文化巨人,他們的頭腦里首先裝滿了過去時代的東西。這樣才可能在比較中選擇先進文化。魯迅說:“因為從舊壘中來,情形看得較為分明,反戈一擊,易制強敵的死命。”毛澤東說,他過去讀過“四書”、“五經”,又喜歡《三國演義》等古典小說,曾崇拜康有為和梁啟超,崇信資產階級改良主義。關于中國古代堯、舜、秦皇、漢武及外國名人華盛頓、林肯、拿破侖等的圖書,他都大量閱讀。馬克思的肚子里也是先裝滿了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及法國空想社會主義及以往的所有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知識,然后才產生出馬克思主義。這一切都說明,只有充分地積累才可能創造出先進文化。而作為一種先進文化,它則一定能涵蓋和超越以往的文化成果。
2.先進文化具有鮮明的批判性
一種文化如果是先進的,它一誕生就帶有對舊文化的批判性。我們用“批判”這個詞只是說明新文化天然的進取性,并不是對先前文化的全盤否定。這種批判有時是徹底的革命,更多的時候則表現為不同程度的革新、建議和改進。總之,它必須提出與舊文化的不同之處,才可能有自己的生長點,猶如小雞啄破蛋殼,新芽頂落枯葉,總得有一股破舊之勢。
文化作為一種“總和”,特別是“精神”的總和,它最終要表現為一種思想,并用思想來指導行為。所以,從大處來說,一個新的階級的文化,或一個新的時代的文化,首先要表現為一種沖決舊傳統的新思潮。從小處說,作為某一種文化形態、文化現象,它首先要表現出一種標新立異的新個性,才能爭得一席之地而顯其新的生命力。
新興資產階級所發起的文藝復興運動,實際上就是一次長達100多年的大批判運動。它在文學、藝術、科學等多個領域向束縛人的神權全面開炮,轟垮了封建文化的陣線。每一個文藝復興時期的巨人都是一個批判的斗士。哥白尼以他的《天體運行論》一書拉開了批判的序幕,布魯諾為捍衛這一學說寧愿被燒死而不屈,伽利略為更一步證實這一學說而被教會判刑300多年。文藝復興時期還有一位巨人,就是第一個寫了一本《人體結構》的維薩留斯(1514-1564)。他經過長期解剖研究弄清男人和女人的肋骨一樣多。現在看來這是常識。但《圣經》說夏娃是上帝取了亞當身上的一根肋骨造的,所以男人比女人少一根肋骨。他要出版這本書,要宣揚自己的新學說,要來一點唯物主義,首先就要敢于批判《圣經》上的錯,他因此也遭到迫害。達爾文生物進化學說,在當時無疑是最先進的,但是他也首先要批判神造萬物、神造人類的舊說,才可能建立起自己的生物進化的新說。所以,宣傳進化論,與神職人員辯論,成了當時最引人注目的事件。達爾文生性靦腆,赫胥黎就站出擔此重任,他對達爾文說:“關于您的理論,我準備為它接受火刑”,“我正在磨利我的爪和牙,準備進行戰斗”。他自稱是達爾文的斗犬。魯迅論及此事時說:赫胥黎實在是一條有功于人世的好狗。馬克思的學說一產生就顯露出了批判的鋒芒,它不僅揭露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剝削本質,還批判了空想社會主義等不正確的思潮,毛澤東思想也是在對黨內外的一切錯誤思潮的批判中確立了自己的領導地位的。鄧小平同志在我們實行社會主義30年后,大膽地問一句“什么是社會主義”,這是一種多么偉大的批判精神!
可以看出,一切先進文化的學說及其代表人物,總是以其批判的鋒芒而嶄露于歷史舞臺,獨領時代風騷,然后再逐漸引導民眾,統一思想,普及這種先進文化,使之蔚然成為一種潮流和精神。而當這一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需要更新和前進時,又會有新的學說、新的代表人物出來,對其進行批判、修正、補充、發展。
3.先進文化必須有屬于自己個性的新的創造
作為一種先進文化,只具備對以往文化的積累及對舊文化的批判還不夠,它還必須有新的創造。歷史上所有代表進步的潮流,對時代前進起到過巨大推動作用的先進文化,都有其個性的創造。以人們的宇宙觀的發展為例,可以看出這種永不停止的求新。古希臘以蓋侖為代表的宇宙觀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他行星繞地球作圓周運動,是為地心說。到1543年哥白尼提出日心說,他認為太陽是一個圓心,地球等行星圍繞太陽作圓周運動,這在當時無疑是先進的宇宙觀。但到了1605年,開普勒發現天體運行并不是如哥氏所描述的那樣做圓周運動,而提出橢圓軌道說,即“開普勒第一定律”,這無疑比哥白尼又先進一步。一部自然科學史就是這樣在不斷創新中發展。
社會科學的進步和創新的色彩更為明顯。馬克思說,階級斗爭不是他的發明,他所表達的只是階級斗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只這一點創新就價值無窮,就指導了劃時代的無產階級專政國家的出現。中國五四運動是一場典型的新文化運動,就是因為當時以李大釗、陳獨秀、胡適、魯迅等為代表的一大批知識分子勇敢地批判封建文化,接收外來文化,并創造出新文化。魯迅講,因為他是從舊營壘來,所以更易擊中其要害,就是說更知道該拋棄什么,創造什么。而在批判之后能否創新,新到怎樣的程度,這一代文化巨人的結局也不盡相同。胡適等一批文化大師,只是對舊文化進行了批判;而李大釗、陳獨秀則更進一步,將當時先進的文化馬克思主義引入中國;毛澤東又登高一層,結合中國的國情和革命實踐,寫出《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新民主主義論》等新文化經典作品。先進文化總是在總結歷史、吸收實踐經驗中不斷創新。整個五四文化運動的直接結果,是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出現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的革命文化,直到后來的社會主義文化。
即便是某一種小的、具體的文化現象,要想具備先進性,也必須有自己的創新。以與人們的精神生活關系最為密切的文學藝術而論,一種作品,只有當它在思想內容上或藝術形式上有創新時,才能被人接受,才能廣為流傳,甚至傳之后代。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都因為能夠創新,長出了新的生長點,才得以相鏈接而傳承。而創新程度較大的作家就成了當時新文化的代表。如唐詩之李白在浪漫題材方面的創新,杜甫、白居易在寫實方面的創新;宋詞之柳永將短令發展為長調的創新,辛棄疾將詞的內容大為擴張的創新;還有五四之后魯迅的雜文,林語堂的小品,巴金、老舍的小說等,都因其鮮明的新的個性而成為一種新文化現象或一種新文體的代表。這是一個如筍退殼般層層出新的過程。
積累、批判和創新是先進文化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三個階段。只積累不創新,不能產生先進文化。中國古代曾有幾次大的文化積累,大編史書、工具書等,如宋代的《太平御覽》等四大書、明代的《永樂大典》、清代的《四庫全書》,都是偏重了積累而較少創新。直到出現了黃宗羲、康有為、梁啟超、林則徐等具備了民主思想的人,才真正跳出封建文化積累的圈子,有了先進的文化含量。只積累加批判,但是不創新也不是先進文化,無政府主義者中也不乏飽學之士,他們也批判現狀,但拿不出新的思想藍圖,因此也不是先進文化,只能作短暫的過渡。只有既具備足夠的積累,又能舉起批判的武器,還能拿出自己的新理論、新思想,才是新文化,才能稱得上先進文化。
就一個文化人而論,當他讀了以往的很多書,只是一個書袋;他可以點評以往的典籍,也不過是個書生、文人;只有他創造出以往所沒有的新思想時,他才是一個思想家,歷史才會記錄他。毛澤東當年讀“四書”、“五經”,讀康梁,包括后來讀馬列,還不足以產生毛澤東思想。只有當他不斷地積累并批判地消化吸收又結合中國實際,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時,才成為有思想體系的毛澤東,成為代表先進文化的思想家。那么我們反過來問一下:接受先進文化是不是可以只讀最新成果,最先進的那一部分?也不行。因為你不能割斷歷史,就如不能只吃最后一口飯來求肚飽。只讀幾本馬列的書成不了馬克思主義者,正如學物理不可能跳過牛頓、伽利略直讀愛因斯坦,學數學跳過幾何、代數直學微積分。“先進文化”不是一個標簽,貼上就可以用。要掌握它,必須老老實實地走完積累(學習)、批判(思考)和創新的全過程。而這個過程又伴隨著艱苦的、豐富的實踐。
關于先進文化的作用和發展方向
文化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一般又特指精神財富。說得更具體一點,就是社會在其發展的某一階段,在科學、教育、文學、藝術、新聞、出版等領域所蘊含和傳播的思想、道德、知識、信息等。由于意識形態的能動作用,這種文化反過來對社會又有或好或壞、或左或右的影響。這就區分出先進、落后、腐朽、低俗等各種文化的類型。而作為先進文化,它的作用,亦即它的發展方向是要能推動社會的進步。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要有利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二要有利于人的素質的提高;三要有利于社會的進步。
1.先進文化要能推動生產力的解放和進步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一旦形成,就會從正反兩面作用于社會,而影響最大,足以動搖社會根基的莫過于對生產力的推動或破壞。
我們考察歷史上某一著名的文化形態或現象,就會發現,先進文化總是直接推動了當時生產力的解放和進步。古希臘文化是世界文明史上的第一個高峰,它所產生的還不成熟的宇宙觀開啟了世人對大自然的啟蒙式的認識,許多原理的發現,如畢達哥拉斯定理、杠桿原理、浮力定律等都直接推動了當時生產力的發展。科學無疆域,希臘文化還直接影響了后來的阿拉伯文化及羅馬文化的發展,在更大范圍推動了生產力的解放。長達一百多年的文藝復興運動,實質上也是在經過漫長停頓的中世紀后,發生的一場科學和生產力的復興。這時期產生了哥白尼、伽利略等一批把舊宇宙學說顛倒過來的科學家,從而使社會生產力獲得加速發展。馬克思學說更是第一次透徹地說清了勞動本質、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從而使社會生產力在理論上和實踐中一下獲得一個極大的發展空間。鄧小平理論是在新條件下再次從理論上和實踐上對生產力的大解放。別的不說,只就他對社會主義的新理解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述,關于必須對外開放的論述,就直接推動了中國生產力的大發展。
反過來,如果某種文化破壞生產力的發展,它絕不可能是先進文化,它的發展方向就是逆歷史潮流而動。清代后期實行“海禁”,拒絕開放通商,拒絕外來先進文化,造成本來曾擁有先進文化的中華古國的迅速衰落。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曾有兩次特殊的“文化高潮”。第一次是1958年 “大躍進”的文化狂熱。人人是詩人,縣縣辦大學,甚至村里也辦大學。似乎文化高峰可以一夜長成,文化可以推動地球倒轉。“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喝令三山五岳開道,我來了”,這是當時著名的口號和詩篇。結果這種文化并沒有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反而造成一種空前的大破壞。第二次是名為“文化”的“文化大革命”。這是一次不要積累、只要批判、否定一切的革命,剩下的就是文化虛無和新的迷信教條,造成了中華民族整整十年間科學、教育、文學、藝術的大倒退,并直接導致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上一下子被世界甩開了大大一截。
2.先進文化要能推動人的思想解放和進步
人創造了文化,而文化反過來又改造著人。正如經濟部門有高質量產品,也有偽劣低質產品,文化領域有先進文化也有落后文化。與物質產品所不同的是,精神產品對人的影響作用更為明顯直接。不同的文化都在對人起著引導、爭奪和改造的作用。當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時,舊文化的母體里總會孕育脫胎出新文化,使歷史為之一振,精神為之一新。而先進文化對社會的推動,又表現在它首先喚起和改造了一代新人。五四運動是一場新文化運動,它全面檢討了幾千年封建文化的弊病,引進科學、民主。它對社會的影響不是首先即刻反映在生產關系的改變和生產力的發展上,而是人的觀念上的改變。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對社會的要求與理解都煥然一新。過去是讀經遵古,現在是科學求新;過去無論是社會關系還是家庭關系都在一個封建模式中運行,現在吹進了民主之風。魯迅的小說在高聲《吶喊》,郭沫若在歌頌《鳳凰涅槃》,有了新文化所改造和促生的一代新人,才有了自五四以后近一個世紀里中國發生的天翻地覆的變化。包括后來領導中國革命半個多世紀的毛澤東、周恩來這一代領袖人物都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陶冶出來的。
現代中國人的第二次思想大解放是1978年后的撥亂反正、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這也是一次新文化浪潮,它首先從哲學上突破,從真理標準的討論開始,逐漸波及經濟、政治、科學、教育、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對人們的傳統觀念進行了一次大清洗。那些被沖擊破除的傳統觀念既包括五四以來,甚至新中國成立以來還沒有蕩滌干凈的封建殘余,也包括我們接受馬列主義,在實踐中形成的新的教條和迷信。凡從那個時代過來的人都知道,十一屆三中全會前,中國人的思想已經被禁錮到多么可笑的地步,和世界的差距越拉越大。思想一旦解放,回過頭來,我們不由得驚出一身冷汗。這種打破新教條的禁錮與五四前打破封建思想的禁錮何其相似!鄧小平領導的解放思想運動如五四運動一樣,使現代中國人得到第二次思想解放。我們現在所取得的一系列進步都可以追溯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開始的人的思想的解放。
中國自五四和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的大發展,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先進文化是怎樣地解放人、塑造人,進而推動社會的。
3.先進文化對社會起著潛移默化、穩步推進的積極作用
我們上面提到的是幾次大規模的文化運動和浪潮,是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跌宕起伏而質變的一瞬。其實,大多數時候文化總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所以文化繁榮往往是一個社會、一個時代繁榮的標志。文化之于社會,就如土壤、水分、空氣之于花草樹木,維系著這個生態系統的存在、平衡和發展。文化用它這只看不見的手,修補著社會的缺憾,扶助人們一級一級地踏著前面的階梯。文化的主要領域,包括科學、教育、新聞出版、體育、衛生、文學、藝術等,無時不在對我們前進的步伐作著微調。作為守護在時代前沿的先進文化,它隨時在信息、知識、思想(包括道德理想)、審美這四個方面抹漿勾縫,加固著社會這座大廈和塑造著具有時代精神的新人。常有這樣的例子,一本書改變了國情或影響了一代人。美國人曾編了一本小冊子《影響世界歷史的16本書》,其中有馬克思的《資本論》、馬爾薩斯的《人口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原理》、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等。反面的包括希特勒的《我的奮斗》。這每一本書都大大影響了歷史進程。我國文學書籍中如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紅巖》、《青春之歌》就是整整影響了一代人。1952年出版的李四光所著《中國地質學》中提出“構造體系”理論,此書共印2 000冊,被當時中共中央東北局全部買下,發給地質隊員,促成后來大慶、勝利、大港等油田的發現,改變了我國石油事業史。作為個人,我們幾乎每個人都能回憶起是讀了哪一本書,看了哪一篇文章,甚至是看了哪一場演出、哪一次展覽而改變了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電報的發明人馬可尼只是因為看了一張電磁波發現人、物理學家赫茲逝世的訃告,便受到啟發而成為劃時代的發明家。每當我們普及一門科學知識,我們就少一點愚昧;每當我們讀到一篇好的文學作品就受到一次鼓舞、一次美感教育;每當我們讀到一篇好論文,思想就會開一點竅。這一切都在無聲中形成一種時代精神、社會風氣和這一代人的素質水平。所以,社會須臾離不開先進文化的沐浴和推動。
我們所以重視和研究先進文化,還因為社會上存在著腐朽文化。它作為一種對立的力量時時要將社會拉向后退。它也無處不在,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比如,黃色書刊、封建迷信、舊俗陋習、落后觀念、錯誤理念等。這些東西每向人們滲透一點,都會腐蝕、弱化、干擾人的精神、意志和行動,最終影響人的行為和上層的決策,造成人思想的倒退、生產力的破壞、歷史的徘徊。正如先進文化積累到一定程度會質變而形成一種運動、思潮,猛推社會一把;落后的文化也會積累質變而成一種運動,向前進著的社會下一絆腳。歷史上一些舊王朝的復辟,還有我們所犯的“文化大革命”的錯誤,某種邪教勢力的猖狂,都屬這一類。可知,先進文化的建設如逆水行舟,我們平時要加倍地保護、培植才是。
先進文化與傳統文化 1.先進文化與傳統文化的關系
先進文化和傳統文化不是一組完全對立的矛盾。先進文化的對立面是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先進文化與傳統文化有對立、矛盾的地方,也有相互聯系、作用的地方,是部分文化內容相疊連著的復合體。
我們平常十分重視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但傳統文化因歷史的承傳,就其內容來講有精華,也有糟粕;就其性質來講,它對旁門左道、濁流污水有正本清源、蕩濁揚清的一面,對新生的、革命的、創造性的東西又常有抵制、排斥、抗拒的一面。傳統文化可能是燦爛的、偉大的,但不一定是先進的。比如長城、故宮、金字塔等歷史文化和民風民俗等民間文化就是這樣。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會保持先進性,繼續發揮對社會的推動作用,比如傳統道德觀念中的誠實、忠勇、無私以及為政的勤廉、憂國、犧牲等。許多現今仍然有生命力的知識和世界觀、方法論(如唯物主義、辯證法)等,它們永葆著先進文化的魅力。
傳統文化還經常受地域的、民族的限制,因此又表現為鮮明的個性。個性文化也有兩面性。相對于兄弟文化、主流文化,它既有獨占所長、人無我有的一面;又有排斥異己,自封自傲,局限、狹隘的一面。有個性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有時是先進文化,有時橫向比較并未進到先進文化的階段,比如一些民族地區的民族文化、宗教文化。旅游、藝術等部門都十分重視對它的開發利用。當我們看到鮮明的民族風情、地域特點,還有各具特色的寺院、教堂時,都為那種藝術的、個性的和信仰的魅力所震撼。但并不能承認這都是先進文化。民族問題,主要是文化問題。文化是一種“總和”,對一個民族來說,就如一個人的性格、素養、長相一樣,各有個性而不可能完全相同。民族間在經濟方面的差別可能會在短時期內縮小,文化方面的差異卻是長期的。不但是民族之間,就是地區之間也是這樣。甚至人與人之間交朋友、找對象時,最終起作用的也不一定是經濟問題,而是文化問題。就是說當我們處理這些關系時,解決了經濟上的貧富差別,解決了政治上的分歧,最后還有文化上的融合,這種融合當然是向先進文化看齊。而這是一個很長的過程。文化建設,或者說精神文明建設,是一個比物質文明建設更長更艱巨的過程。看到這一點,我們就會清醒地、公平地認識到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地區,甚至每一個人都有其長處,同時也要謙虛地、實事求是地承認和尋找自己的短處。既不自卑,也不把落后當個性加以保護,這樣才能見賢思齊,促進整個社會文化在競爭中不斷推向前進。
2.傳統文化只有在不斷開放中才能追趕先進
傳統是一個歷史的傳承的概念,又是區域的封閉的概念。它是指某一地區、單位、民族長期以來所形成的自身文化積累。我們說某一民族的傳統,那么,肯定就有別于其他民族;某一黨派的傳統,就有別于其他黨派;某一國的文化傳統,就有別于其他國度。現在我們還沒有發現外星人,還沒有開展宇宙中的星際交往,所以還無法說什么地球的傳統。也許有一天有了與外星生物很方便的交流,便要反過來審視一下,地球與別的星球有什么不同的帶有個性的傳統。
傳統既然是過去的和內部的,那么相對于未來的和外部的,它可能就不是最先進的。三人行必有我師,十步之內必有芳草。傳統文化只有在不斷開放中才能吸取營養充實發展自己。歷史上某一地方、民族、黨派、宗教、國家的發展進步總是在不斷打破自己的傳統并吸收外來先進文化中實現的。阿拉伯文化的發展吸收了古希臘文化,歐洲文化吸收了古羅馬文化,中國唐代文化吸收了西域文化,就是馬克思主義也是吸收了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德國古典哲學和法國空想社會主義,內化為自己的三個部分。日本的由弱轉強是因為明治維新后的開放。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最少保守,這對其發展最有力。宗教本來是很保守很傳統的,但是它也在不斷地適應外部世界,通過開放而改革自己。以某種具體的文化形態而論也是這樣。詩歌,到唐詩無疑已是一個輝煌的高峰,但是宋詞打破句式整齊劃一的束縛,更見情見意。到新詩又向外國詩歌學習,進一步打破舊體格律,更抒情奔放。但這種改革仍保持了押韻等的基本規定,只是句式更加自由。中國畫是傳統繪畫,但是自從西洋畫傳入中國,徐悲鴻、劉海粟這些大師出現后,凡學國畫的人,沒有不兼學油畫以充實自己功力的。任何一位有創新精神的藝術家、學者,有開拓精神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懂得不斷地打破自己的傳統,突破自己業已形成的“模式”,如蠶破繭,如高粱拔節,如木生年輪,一生總要有幾大變,才能達到最高峰。就連《共產黨宣言》這樣經典的著作也不可能一字不變。1872年,當《共產黨宣言》發表24年后,馬克思在新版序言里說:“如果是在今天,這一段在許多方面都會有不同的寫法了。”
我們強調傳統文化必須開放才能趕上先進,是想說明一切傳統的東西如果停止下來再不吸收新東西,它就可能或者只能作為古董保存,或者就被時代所拋棄。我們一些老的藝術、一些民俗,或者失傳了,或者保留下來供人參觀欣賞,它如果存在著而且還有實用價值,那它就一定已經打破了傳統而有所改進。傳統自身是不能萬古長青的。只有與時俱進,不斷開放、吸收,提純復壯才能持續發展。一個民族、國家、黨派及個人,它如果要保持先進,永遠能站在時代的前沿,就要永葆一種開放的精神狀態,虛懷若谷,不斷創新。先進文化是一個不斷滾動著的概念。
(2002年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