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財政分權、地方政府行為與經濟增長
- 賈俊雪
- 655字
- 2019-09-29 12:01:10
第3章 分析框架與理論假說
1978年,我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歷史新紀元。縱觀30多年的改革歷程,核心無外乎要處理好兩個基本關系:一是政府與市場間關系,二是政府間財政關系。前者的關鍵在于明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職能定位以及政府干預的合理邊界,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和決定性作用;后者的核心則在于完善中央政府與各級地方政府間的責、權、利關系,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促進各級政府職能優化。毫無疑問,一個科學合理的“政府間關系”是規范政府行為、構建良好的“政府與市場間關系”的前提和基礎。正因如此,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成為30多年前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特別是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突破口”,亦成為深刻認識和理解30多年來中國市場化進程快速推進、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一個重要切入點。
那么,30多年間,我國政府間財政關系以及財政分權模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呈現出怎樣的特征和趨勢?這些變化又是如何影響著我國地方政府的利益動機、目標定位和行為選擇的?進而對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和經濟增長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其背后的作用渠道、影響機制和邏輯機理是什么?諸如此類的問題正是本章所要探討的。具體而言,本章首先系統梳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財政管理體制和財政分權模式的演進歷程,探究我國地方政府財政收支行為的變化特點及其與財政分權化改革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然后以地方政府行為為核心,以財政分權和經濟增長為主線,構建一個綜合理論分析框架,深入剖析財政分權及其制度安排對地方政府的利益動機、目標定位和行為選擇進而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及其作用機理,提出本項研究的核心理論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