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漢武帝與“ 河西四郡”
漢武帝自元朔二年至元狩四年(公元前127 年至公元前119 年)派衛青、霍去病多次出擊匈奴,迫其遠徙漠北。與此同時,命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打通了由長安經河西走廊通向中亞、西亞的交通要道,史稱絲綢之路。漢武帝在這個時期設立的酒泉、武威、張掖、敦煌四郡(因地處黃河上游之西,故稱“河西四郡”)雄踞河西走廊,守護著絲綢之路,可謂戰略要地、歷史名城。
酒泉之名連著漢武帝。酒泉市,以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 年)始設的酒泉郡得名。酒泉郡之名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以《漢書·地理志》和《讀史方輿紀要》記載為據:“城下有金泉,其味如酒,因以為名”;另一種說法以傳說為據,相傳驃騎將軍霍去病在征戰河西獲勝后,漢武帝賜酒兩壇,霍將酒倒入泉中與將士共飲,故稱此泉為酒泉,此地也以酒泉為名。
武威之名源自漢武帝。武威市,以漢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 年)始設的武威郡得名。西漢元狩二年,漢武帝派霍去病遠征河西,獲大捷,為彰其“武功軍威”而設武威郡。可見漢武帝對打通河西走廊的重視。
張掖之名洋溢著漢武帝情懷。張掖市,以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 年)設立的張掖郡得名,寓“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關于此說法,史志多有記述,《元和郡縣圖志》載:“(漢武帝)分武威、酒泉置張掖、敦煌郡,斷匈奴之右臂,自張其掖,因以為名。”《水經注》曰:“張掖,言張國臂掖,以威羌狄。”把漢武帝興奮的豪情描述得惟妙惟肖。
敦煌之名展現漢武帝開拓絲綢之路的宏愿。敦煌市,以漢武帝元鼎六年始設的敦煌縣(為敦煌郡治)得名,寓“河西盛大、輝煌”之意。
《漢書·地理志》載:“敦,大也;煌,盛也。故以名之。”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所以《元和郡縣圖志》云:“以其開廣西域,故以盛名。”這就是說,敦煌郡(縣)是開拓通往西域的咽喉之門。
其實玉門關、陽關也是漢武帝這個時期設立的。漢武帝是一個文武兼備的皇帝,為打通絲綢之路,他智慧地采取了外交與軍事兩手并用的策略,一方面派張騫出使西域,加強與西域溝通;另一方面進行一系列軍事打擊,掃清河西走廊上的重重障礙。出于守護河西走廊和聯結西域的考慮,漢武帝還在敦煌城之西北構建了玉門關,即絲綢之路的北道;在西南構建了陽關,即絲綢之路的南道,兩關同為通往西域的門戶,而且是世界上最早交流歐亞經濟文化的通道。陽關之名大氣而富有戰略意玉門關遺址境,寓“絲綢之路是陽光大道,東西皆通”之意。玉門關寓“西域特別是和田等地輸入的美玉皆取道此關”之意,也就是說,玉門關既是屯兵防守之關,也是東西方貿易之關。漢武帝元狩二年,玉門關內外形勢穩定,為加強行政管轄,減少屯軍,遂“罷玉門關屯戍,徙其民于此,因以名縣”。設縣罷關,說明了漢王朝與西域和諧相處,絲綢之路特別是河西走廊已成為東西方的太平通道。對此,歷史會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