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 名無固宜, 約之以命”
荀子曰:“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于約則謂之不宜。”他在這里闡明一個道理:名稱包括地名是人命名的,是人們約定俗成的東西;名稱必須適應時代的要求和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要有循于舊、作于新的精神,既要尊重傳統,又要與時俱進、善于創新。如今全國有以“宜”冠名的政區地名16 個,在某種意義上也體現了這種思想。
以“宜”冠名的,多以宜人而得名。江西宜春市,西漢時設宜春縣,《太平寰宇記》載,“縣側有煖泉(溫泉),從地涌出,夏冷冬暖,清澄若鏡,瑩媚如春,飲之宜人,故名宜春縣”。安徽安慶市宜秀區,以境內氣候宜人、風景秀麗而得名。湖北宜都市,史載:東漢“建安十五年,先主置都郡”。進而言之,劉備取“人杰地靈、宜于建都”之意改臨江郡為宜都郡。廣西宜州市,以境內宜山得名,宜山“下臨龍江,宜于登眺”,因而北宋宣和元年(1119 年)改龍水縣為宜山縣。江西宜豐縣,以境內氣候炎涼適宜、物阜民豐而聞名于世,三國吳黃武年間設宜豐縣。
以“宜”冠名的地名,有些是在宋代因避諱而從“義”改為“宜”江蘇宜興市,原名義興,以晉代周玘“頻興義兵平叛,三定江南,帝以彰其功,于永興元年設義興郡”。北宋時為避宋太宗趙光義名諱,取《孟子》“義者宜也”之意,于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 年)改為宜興縣。四川宜賓市,《大明一統名勝志》曰:“唐之義賓縣也,取其慕義來賓矣。宋開寶中改義為宜,以避太宗諱云。”陜西宜川縣,史載:“西魏文帝大統三年置義川縣,因川為名。”“宋改為宜川,避太宗趙光義諱也。宋凡郡縣義者多改宜。”湖南宜章縣,以境內大、小章水得名,隋大業十三年(公元617 年)設義章縣,北宋太平興國元年為避諱趙光義名,改為宜章縣。
還有一些冠“宜”的地名,是由“夷”、“紀”轉音而來。湖北宜城市,漢朝時因境內有夷水(今稱蠻河)流經而命名為夷城,后雅化為宜城,寓“宜于建城”之意。宜昌市,西漢時為夷陵縣,東晉時由夷陵縣析置宜昌縣,取“宜于國運昌盛”之意命名。據《宜昌小志》云:“因其由夷陵析置,故就‘夷’字之音,略變為‘宜’字”,“而又審其形勢重要,理宜昌達,乃于‘宜’字之下置‘昌’字,而成宜昌”。云南宜良縣,宋朝時為大理國紀良州,以紀良山得名,后演變為宜良,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 年)設宜良州。
河南宜陽縣,戰國時為韓國宜陽邑,秦朝設宜陽縣,古志曰:“縣在宜水之北,水北曰陽,故名宜陽。”江西宜黃縣,地處宜水、黃水合流處,因而以水名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