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地名為“ 武功” 立碑
歷史告訴我們:奪取政權靠武力,維護政權離不開武力。以“武”
為名的地方很多,目前以“武”冠名的政區有35 個,這既是歷史的寫照,也說明武力在立國、治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有些地名,之所以沿襲至今,就是因為它記錄了一些古代名將為國立下戰功的歷史。甘肅武威之名,來源于霍去病征匈奴的武功。西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 年)驃騎將軍霍去病遠征河西,擊敗匈奴,元鼎二年(公元前115 年),朝廷為表彰其“武功軍威”而設武威郡,以此為其記功、樹碑立傳。邯鄲武安市,戰國時,趙悼襄王“封李牧為武安君”,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 年),“封白起為武安君”,就是對他們屢立戰功的彰顯和獎勵。正如古志云:他們“撫養軍士,戰必克,得百姓安集,故號武安”,“以武而安也”。衡水武強縣,就是因為歷史上有兩個名將因戰功卓著而受到封侯表彰和獎勵得名的。一是漢文帝六年(公元前174 年)封嚴不識為武強侯。《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載:“武強嚴侯嚴不職(識),以舍人從起沛(公),至霸上,以騎將入漢,還擊項籍,屬承相寧,功侯。用將軍擊黥布,侯。”二是東漢光武帝封王梁為武強侯。《讀史方輿紀要》載:“光武拜大司空王梁為武強侯,皆邑于此,晉因置武強縣。”
古時候,許多封建王朝都有強烈的危機意識,因此備軍備戰從不放松。地名也將這些舉措記錄在案。山東武城縣,春秋戰國時晉國、趙國為防御齊國入侵,于此筑城,取“東毗強齊,歲飾武備”之意命名武城。明嘉靖《武城縣志》載:“(戰國)武城為東郡要區,實古趙地,平廣曠闊,四無山阜,東毗強齊,歲飾武備,邑之得名,蓋本于此。”也說,以“夏禹七代孫蕓封公子武于此建國”而名武城矣。河南武陟縣始設于隋朝,取“周武王之師由此興起”之意得名。明《武陟志》載:“武陟縣,周武王牧野之師,興茲士,故名。”焦作修武縣,商朝時為寧邑,武王伐紂期間曾在此修兵練武,“因曰修武”。四川武勝縣,元朝初“蒙古王蒙哥攻釣魚城,屯兵于此”,故于元至元間置武勝縣,改當地山名為武勝山。
展示和炫耀武力,是封建王朝用以發揮震懾作用的一個重要手段,地名也成為其必不可少的一個平臺。內蒙古武川縣,境內多河川,古時為兵家要地,《水經注》載:“城以景明中筑,以御北狄矣”,“故取彰顯武力”之意命名武川縣。浙江武義縣之淵源,《郡縣釋名》說得再明白不過了,“唐武后析(永康)縣之西南置武義縣,時天下郡邑多以武名,如武安、武隆之類。曰武義者,豈以仍為義烏而加武名耶。”這有兩層意思,一曰武則天時新設郡縣名冠以“武”字;二曰此地處于義烏之旁,故名武義。江西武寧縣也是武則天時新設的,當時此地社會不寧,歷經武力平定,“長安四年分建昌置武寧”,取“武周王朝天下安寧”之意。武漢武昌區并非古武昌,而是由古江夏縣而來,古武昌治所在今鄂州市。《輿地紀勝》載,武昌之名來自“孫權都鄂,易名為武昌,取以武而昌,故名”。常州武進區,據《三國志》載:吳嘉禾三年(公元234年)夏五月“權率士眾圍合肥新城”,秋八月“以諸葛恪為丹陽太守,討山越”,冬十一月“詔復曲阿為云陽,丹徒為武進”。一年內,以武力連取數城,故取“以武而進”命名武進,當時武進在今鎮江境內,西晉太康二年(公元281 年)武進縣遷至今地。
以古國名或姓氏為地名在我國比較普遍。衡水武邑縣,就是以古武羅國得名。隴南武都區,秦朝時為武都道,西漢時為武都縣,皆以境內武都山得名,而武都山以周武王的謚號武都得名。福建武夷山,以道教圣人武夷君得名。《輿地紀勝》載:“武夷山仍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昔有神人降此山,告人曰予為武夷君,統地仙受館于此,由是得名。”廣西武宣縣,原為武仙縣,以境內的仙人山得名。明朝時當地土語“仙”與“宣”音近,故改名武宣縣。《太平寰宇記》載:“縣舊有神仙集眾之山,羽駕時見,如建州武夷山,皆有仙人換骨函在。”湖北武穴市,漢朝時此地為鄔姓人居住,稱為鄔家閱;唐朝時因當地民風尚武,改稱武家閱,后演變為武家穴,簡稱武穴。
不少冠“武”的地名以山水得名。福建武平縣,《輿地廣記》載:“因境內有武平河,為汀江支流,武平一名,來源于此。”湖南武岡之名有三源:一是岡接武陵得名。《郡國志》曰:“武岡,岡按武陵,因以為名。”二是以武力保岡得名。《水經注》曰:“縣左右二岡對峙,重阻齊秀,間可二里,舊傳后漢伐五溪蠻,蠻保此岡,故曰武岡,縣即其稱焉。”三是此岡為漢屯兵處,故稱武岡。《輿地紀勝》載:“漢嘗屯兵是岡以捍五溪之蠻,因名武岡。”常德武陵區以東漢武陵郡得名,武陵郡以武陵山、武陵溪得名。《輿地廣記》載:晉趙欽問潘京曰:貴郡何以名武陵?京云:鄙郡本名義陵郡,在辰陽縣界,與武陵(山)相接,數為攻敗。光武移東出,共議易號。巡撫趙欽與郡守潘京的對話,將武陵之稱的來歷講得十分明白。韶關市武江區,以境內武江得名。廣西武鳴縣,以境內大、小鳴山得名。重慶武隆縣,原名武龍縣,以境內“逶迤如龍”的武龍山得名,因與其他地方縣名重疊,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改為武隆縣,寓“興隆發達”之意。陜西的武功縣、甘肅的武山縣、山西的武鄉縣,均以境內山水為名。
“武”具有雙重性,人們既愛它又怕它,但始終離不開它。“武”嵌入地名,擴大和深化了人們對“武”更加全面、理性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