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名趣談
- 高峻
- 1267字
- 2021-02-03 15:03:04
十二 古時僑設州郡縣名稱之變
在中國歷史上,曾多次發(fā)生僑設州郡縣的情況,就是說,原州郡縣民眾因故流亡寄居到新地,而原名稱不變。發(fā)生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戰(zhàn)亂造成人民流徙、官吏逃跑,在新地形成聚居,保持原籍貫和地名,如西晉滅亡后,中原戰(zhàn)亂,“晉元帝寓居江左,百姓紛自北南奔”。二是自然災害,特別是洪水、地震造成一些郡縣城邑毀滅,轄域內人民無法在當地生活,不得不大規(guī)模流渡到另一州郡縣寓居,但仍稱原地名。三是朝廷組織的大規(guī)模移民,為安撫移民及隨移官員情緒,采取保留原籍貫及郡縣名稱、減免賦稅等政策。
因戰(zhàn)亂而僑設州郡縣最早的,發(fā)生在春秋時期,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 年),鄭桓公受封于鄭(今陜西華縣東),后率臣民攜財富東遷至東虢與鄶之間(今河南新鄭一帶)。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鄭桓公與犬戎交戰(zhàn)被殺,于是鄭國遺民南遷。因其所遷居之地位于鄭國之南,故名為南鄭(今陜西漢中南鄭縣)?!端涀ⅰ吩唬骸盎腹烙谌?,其民南奔,故以南鄭為稱。”宋莊公十年(公元前701 年)三月,宋國以強欺弱,將宿國遷往自己的領地,成為其附庸國,為反映這個歷史事件,此地命名為宿遷。
發(fā)生在東晉、南朝時期的僑設州郡縣風潮,是中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涉及州郡縣最多、南遷人口最集中的一次。西晉愍帝建興四年(公元316 年),匈奴攻入長安,西晉亡。司馬睿立東晉,都建康(今南京)。由于北方征戰(zhàn)不斷,社會動蕩,加之晉元帝南寓江南,很多北方的官吏和百姓緊隨其后南徙,僅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廣陵(今揚州西北)一帶就僑置了徐、青、兗、幽、并等州及所領郡縣,武進(今江蘇武進市西北)一帶就僑設了20 個郡和60 多個縣,而且繼續(xù)沿用北方原州郡縣名。當原州郡縣收復后,就在其州郡縣名前加“北”字,以與僑設州郡縣相區(qū)別。南朝宋以后,又去掉“北”字,恢復北方原州郡縣名,而在僑設州郡縣名前加“南”字。如南朝梁時,在彭澤縣、鄱陽縣、石城縣(今安徽池州市)一帶僑設南太原郡。東晉時,在全椒縣、東城縣地(今安徽滁州市)僑設南譙州。
歷史上多次發(fā)生的僑設州郡縣之潮,似乎有一個不變的規(guī)律,即不論發(fā)生在哪個朝代,不論發(fā)生在哪個時期,不論僑設規(guī)模是大還是小,幾乎都是從北方向南方遷渡,北方州郡縣僑設于南方,而且這種僑設又表現出一種階梯式狀態(tài)。
最早,是春秋戰(zhàn)國時,從內蒙古、甘肅一帶向晉、陜、冀、豫地域僑設,如今之山西定襄縣、繁峙縣就是從北方僑設到現地的。次后,是漢魏東晉時期,從晉、陜、冀、豫地域向秦嶺、淮河以南,長江中游一帶僑設,如今之安徽南陵縣,原為漢朝南陵縣,位于長安附近的霸陵南,以漢文帝之母薄姬的陵墓南陵得名,東晉時因戰(zhàn)亂,南陵縣遺民南遷至此,為南陵戍,后僑設南陵縣。再后,是南北朝、宋朝時期,因避戰(zhàn)亂,一些北方州郡縣集中在長江下游一帶僑設,如在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僑設徐州,在江乘(今江蘇句容市北)僑設瑯邪郡及臨沂縣。這種僑設現象說明,中國的早期政治經濟中心在北方,由于各種階級矛盾、集團矛盾激化,內外爭奪激烈,造成戰(zhàn)亂,加之北方經濟難以滿足朝廷之需,南方經濟日趨發(fā)達,政治經濟中心不斷由西向東、由北向南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