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彰顯道德魅力的地名
做人要講德行,治國要講德治,這是我國自古以來就倡導和堅持的,因此古代統治階級把這種精神和傳統屢屢植入政區地名之中,以示銘記和力行。
彰顯有道德的人,方式很多,但能列入地名的必須是優中選優,尖中拔尖,出類拔萃。唐朝在天寶元年(公元742 年)設(浙江)德清縣時,考慮得頗為細致,甚至把當地佳人美德與溪水清澈巧妙聯系起來,取“德行如水之清”之意命名。《湖州府志》載:“縣因溪而尚其清,溪亦因人而增其美。晉車騎將軍山陰孔敬康愉,人之瑞也。幼以孝聞,長以信,晚以節稱。溫嶠語之曰:‘能持古人之節,歲寒不凋,唯君一人。’考其言行,訂其初終,清正莫如焉。”對孔愉的考察從少年到成年,又到老年,皆很優秀,稱名于世,不可謂不深不細,具有如此品德的“唯君一人”,足夠典型。對境內余不溪的考察也不可謂不嚴不周,與周圍其他溪水進行比較才得出結論。史載:“邑東有余不溪,其水清澈,余則不,故曰余不。”可見,余不溪清澈唯一。德清就是把兩個“唯一”結合在一起,足見其杰出。
以德治國碩果屢見史冊,也有不少地名把其優秀成果如實記錄下來。江西德興市,古時候有一個巨大礦山,盛產銀、銅。初期,礦山由朝廷獨據,到唐總章二年(公元669 年),朝廷派鄧遠到此監管開采銀礦口,為了提高效率,增加收入,他便制定了一個有別于以往的新政策,“令百姓任便采取,官司什二稅之”,即礦山完全解禁,不論是誰都可以隨便開采,所得收入八分歸己,二分上交朝廷。此政策實行之后,各方面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礦業日益繁榮,朝廷與百姓各獲其利,于是“其場(礦山)即以鄧公為名,后人立鄧公廟,以彰其德,故名德興”。德能昌行,事業興旺,社會繁榮,利朝利民。《名勝志》載:“取其地產銀,惟德乃興之義。”五代十國時期,可以說是唐朝藩鎮割據的延續,但黃河流域的五代遠不如長江以南的十國“運氣長,文物隆”。福建的德化縣是南唐時設置的,取“圣人之德化”思想,寓“德化萬民”之意命名,就是用道德教化廣大民眾。江西德安縣設置于五代吳順義七年(公元927 年),取“德所綏安也”之意命名,企望以德仁贏得社會安寧。
我國有兩個城市自古以來就著名,一是德州,一是德陽。德州以地處德水之畔而得名,此德水即古黃河之別名。秦漢方士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來附會王朝的命運,秦始皇自以為得水德,創造“皇帝”名詞,以十月(亥月,亥屬水)朔為歲首,登帝第一年,即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 年),“更名(黃)河曰德水,以為水德之始”。這些與儒家的學說是可以相容的。崇尚法律(水德),不崇尚正統儒學所講的仁恩,這與儒家荀子學派也是可以相容的。在這里,水德就是吉運,就是摧枯拉朽的黃河,就是皇帝手中的法律,為所欲為。水德給了秦始皇好運和勇氣,也給了他自掘墳墓的鐵。德陽也以德水得名,但此德水非黃河也,而是蜀中德水。《蜀中廣記》載:德陽“以德水之陽也”。《華陽國志》載:有劍閣道三十里,至險,縣名蓋取在德不在險之意。這個“德”非五行之“水德”,而是“仁德”之“德”。雖然此地處于劍閣道,以險要著稱,但縣名卻突出仁德,以德為要,以德行天下,以德名天下,用心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