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社會道德發展研究報告(2014)
- 葛晨虹
- 1493字
- 2019-09-29 12:35:12
一、公眾價值觀、信念與信仰的定義
公眾價值觀,顧名思義即社會公眾所持有的價值觀。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對世界、對人生、對事物的看法和觀點,表現了一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價值觀是人們對于是非、善惡、好壞的評價標準,對自由、幸福、榮辱、平等這些觀念的理解和重視程度,是影響個體行為的重要因素。不管自覺不自覺,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在對是非、善惡、好壞進行評價時,總會明顯或不明顯、自覺或不自覺地表現出一定的傾向,這就是人們的實際價值觀。
公眾價值觀與我們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公眾價值觀首先是一種個體所持有的價值觀,具有多樣性甚至多元性,核心價值觀則是國家和社會的主流價值理念。但核心價值觀不是空洞的、純思想的產物,而是來源于社會實踐和社會實際。一定社會條件下的公眾,由于共同的生活環境和共同的理想追求,形成了某種較為一致的價值傾向和價值理念。對這些公眾價值觀進行理論總結和科學概括,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理論基礎和實踐依據。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離不開對公眾價值觀的建設。
社會個體對其價值觀的總體認識,有清晰與否、自覺與否、信守與否的區別。依據這些區別,我們可將個體對其價值觀的認知和認同分為相信、信念和信仰。
人們接受一個事物、一種觀念,首先源于認同并相信。因受長輩的影響,或因受社會大眾整體行為的影響,人們接受了某個事物、某種價值觀,并按照該種價值觀選擇自己的行為和活動,這就是一種相信。這種相信是初級的,還需要在實踐中進行進一步的總結和理論概括。在這種總結和概括的基礎上,形成信念。
信念是人們在一定的認識基礎上確立的對某種思想和觀點堅信不疑并身體力行的精神狀態。信念不僅僅是內心的相信,而且還表現為行為和實踐,它是主體在長期的行為和實踐中身體力行某一相信對象而表現出的一種行為傾向。因此,信念是一個復合性整體,是人的認識、情感、意志的統一體或“合金”。不同的人由于成長環境和性格等方面的差異而形成不同的信念。即使是同一個人,也會具有關于社會生活不同方面的許多信念。一個人所擁有的信念層次有高、中、低之分,它們各安其位,形成有序的信念系統。
信仰是最高層次的信念,是信念的最高形式,在信念系統中居于支配地位,具有最強的統攝力。信仰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廣泛運用、含義豐富的一個詞匯。何謂信仰?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對信仰有不同的理解。按《辭海》的解釋,信仰是“對某種宗教或某種主義的極度信仰和尊重,并以之為行動的準則”。這是對信仰最一般化的解釋。從學理上來講,哲學、宗教學、倫理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文化學等很多學科都對信仰進行了研究,其在不同的學科背景下有不同的含義。如從本體意義(哲學)上來說,信仰表達的是一種主體對自己與世界關系的終極價值理解和追求。宗教意義上的信仰,一般指對本宗教最高神的信奉。政治學意義上的信仰,主要表達的是社會特定人群的意識形態,以及這個群體的精神觀念、態度、價值體系等。文化學意義上的信仰,反映的是一種文化的主流價值取向。
倫理學意義上的信仰,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在道德人格層面的集中表述,是人們行為特別是道德價值行為的精神動因。在心理學上,信仰是個體傾向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形成的一種以人生最重要的價值追求為終極價值取向的心理行為。從上述對信仰的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的闡述中,我們可以看到信仰的基本特征:它是人們對某種價值、理論、觀點、主張的尊崇、堅信與敬仰,并以之為行動指南;其指向是終極性和超越性的,具有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等精神性。信仰給人類生活以終極意義和價值指導,信仰對個人、社會、國家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