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的真諦:孫國華精選集
- 孫國華
- 8717字
- 2019-09-29 12:12:53
社會主義法的產生
一、無產階級專政理論是建立社會主義法的指導思想
無產階級專政理論極其豐富,是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內容。馬克思在1852年3月5日致約·魏德邁的信中講到馬克思主義與最深刻的資產階級學說的區別,講了三點:第一,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第二,階級斗爭必然要導致無產階級專政;第三,這個專政不過是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1]馬克思的這段話,表明了馬克思主義和資產階級最淵博的先進思想家的學說之間的主要的和根本的區別,闡明了他的國家學說的實質,說明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內容是關于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研究社會主義法的產生,必然會涉及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關于社會主義法的內容的論述有很多,這些論述都是圍繞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展開的,這個理論闡明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以這個理論為指導,我們就可以看出,從資產階級法發展為社會主義法,這是歷史的必然,這是法的發展的基本規律。資產階級法,必然為社會主義法所代替,這和資產階級專政必然為無產階級專政所代替是一致的。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提出了無產階級專政的思想:“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無產階級變成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2]。爭得民主就是要奪取國家政權,成為國家的主人。而且他們認為工人階級奪取政權,只是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始。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把無產階級專政理論概括為一個公式:“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變為后者的革命轉變時期。同這個時期相適應的也有一個政治上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國家只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3]關于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馬克思、恩格斯的論述是很多的,因為有專門課程研究,在此不再贅述。
根據無產階級專政的原理,我們應該掌握以下幾點:(1)無產階級專政必然代替資產階級專政,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2)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必須有一個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國家,只能是無產階級專政;(3)有專政就意味著必須有國家,從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這個歷史階段,包括共產主義社會的低級階段,仍然需要國家,仍然需要對社會生活進行國家強制的干預;(4)既然需要國家,就必須有法。因為國家與法從來都是緊密聯系的。所以社會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法必然代替資產階級國家和法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在社會主義歷史階段還必須有社會主義法,必須對社會關系進行法律調整,以便把社會推向共產主義。所以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就包含了建立社會主義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的思想。無產階級專政理論是社會主義法的指導思想。
在過渡時期、社會主義時期,需要國家和法,這是被這個時期的經濟條件以及被經濟所決定的政治、思想等等狀況所決定的,歸根到底是被經濟條件決定的。
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必須建立社會主義法的思想屬于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的組成部分。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講到,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后必須采取對社會進行改造的一系列措施[4],這就表明必須對社會關系進行法律調整。恩格斯在委托考茨基執筆,按照他的授意而寫成的《法學家的社會主義》一文中,明確指出:無產階級并不拒絕提出一定的法權要求,但要實現這些要求,必須奪取國家政權,然后才能“用法律的形式賦予這些要求以普遍的效力”[5]。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一書中,直接提到在社會主義社會存在法的必要性,論述了法與經濟的必然聯系。列寧根據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深刻指出:“如果不愿陷入空想主義,那就不能認為,在推翻資本主義之后,人們立即就能學會不需要任何法權規范而為社會勞動,況且資本主義的廢除不能立即為這種變更創造經濟前提。”[6]
這些論述都是革命導師在論述無產階級專政理論時講到的。
列寧在十月革命后,在直接領導蘇維埃政權建設和法制建設的過程中,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的法和法制問題,有一系列深刻的論述。他根據馬克思主義關于法的本質、法的階級性、特點和職能的基本原理,揭示了在革命中,在社會主義社會必須利用發達的法律形式,論證了社會主義法制的思想和編纂法典的原則和意義等等。列寧關于社會主義社會中的法和法制的思想,是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貢獻。
其中有這樣一個觀點我們必須注意:勞動者的革命的、直接的社會權利,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的直接反映。所以以勞動者的這種直接的革命權利為根據的勞動人民的政權——無產階級專政,除了受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制約外,不受法律的限制。從而列寧認為在尖銳的階級斗爭情況下,提到第一位的是堅決的革命行動,而這種革命行動并不是始終能夠獲得正式的法律形式的。所以列寧號召為捍衛法制而進行堅決的斗爭,但“絲毫不忘記法制在革命中的界限”[7]。就是說在尖銳的階級斗爭情況下,提到第一位的是堅決的革命行動。這涉及行為的合規律性和合法性問題,要強調行為的合法性,但首先要強調行為的合規律性,行為的合法性應該保障行為的合規律性。要法律,但法律是實現革命的工具,是手段。法律不是偶像,在一定的情況下革命的行動不可能有完善的法律形式。例如《中國土地法大綱》是1947年在我們黨的一次會議上制定的,由中共中央公布實行,從法律形式看似乎不夠完善,但它符合全國人民的利益,而且在當時的條件下也只能采取這種形式。因為當時處在革命戰爭年代,改革封建的土地制度的革命要求,還不可能取得更完善的法律形式。
但勞動者革命的、直接的社會權利,也應該獲得相應的法律形式的表現。重要的是必須考慮到作為特殊社會現象的法的屬性和調整素質,即它基本上是適合于保證穩定的、已經形成的正常社會生活秩序的,在保證這種社會生活秩序時,為社會關系參加者高度的社會積極性提供并保證廣闊的活動場所。因此,法在革命中的意義,隨著勞動者政權的鞏固,隨著在穩定和正常的基礎上解決經濟的、政治的、組織的和其他任務的必要性的增長而增長著。列寧把要求更多的革命法制同和平的社會主義建設條件相聯系。他指出:“顯然,在軍事進攻的情況下,在蘇維埃政權被人扼住脖子的時候,如果我們把這項任務放在第一位,那我們就是書呆子,就是把革命當兒戲,就不會搞好革命。我們的政權愈穩固,民事流轉愈發展,就愈加迫切需要提出實施更多的革命法制的堅決口號”[8]。
然而,對于革命導師這些原則性的、極為重要的論述,我們往往缺乏深刻的理解,而人們仇視舊法的心理和革命群眾運動打破舊秩序的斗爭形式,也會帶來一定的副作用,以致在無產階級取得政權的初期,在較多地依靠直接的革命行動的情況下,很容易產生輕視法、忽視法的傾向。蘇聯曾出現過這種情況,有的法學家甚至認為法和宗教一樣是毒害人們的精神鴉片。這種觀點受到了批評。但類似的觀點直到20世紀30年代末才得到較徹底的克服。實踐證明,在客觀情況已經發生變化,特別在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已經基本上確立的時候,仍強調“破”字當頭,而不去建立一種相對穩定的秩序,就不利于生產力的發展。而法和法治恰恰是建立這樣一種秩序的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二、社會主義法的產生的一般規律
關于社會主義法的產生的一般規律,基本有三條。
(一)無產階級取得政權是社會主義法得以產生的前提條件
資產階級法的某些因素,在封建社會內部可以產生。在封建制內部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取得的權力逐漸增加,封建主不得不作某些妥協,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在封建制社會內部就可以產生資產階級法的某些因素。但資產階級要建立充分反映自己意志、保證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法律體系,也必須奪取國家政權。革命的根本問題是國家政權問題,任何階級,如果沒有掌握國家政權,就不可能制定出反映自己意志的法律,即使在法律上能爭得某些有利于自己的規定,也不可能真正得到實現。列寧曾指出:“如果沒有政權,無論什么法律,無論什么選出的機關都等于零。”[9]例如,孫中山先生曾想用臨時約法來約束北洋軍閥袁世凱,結果落了空,因為袁世凱手中有軍隊,軍隊是國家政權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掌握政權,法律就會是一紙空文。所以無產階級取得政權,這是產生社會主義法的前提條件。這里講的“權”是國家政權,而不是國家依法賦予某人、某個機關的職權,所以不能得出權大于法的結論。
(二)社會主義法是在摧毀舊法體系的基礎上產生的
革命的任務就是要破壞舊秩序,特別是無產階級革命是人類歷史上最深刻的一次革命,它最終的要求是要消滅一切以私有制為基礎的人剝削人的秩序,建立以公有制為基礎的勞動者之間友好合作的社會主義新秩序,這就必須摧毀以維護舊秩序為己任的舊法體系。這里講的是摧毀舊法體系,而不是不分主客觀條件,把舊法統統廢除。
(三)人民群眾參加了社會主義法的創建
社會主義法是人民革命實踐經驗的總結。廣大人民群眾(主要是工農勞動群眾)的斗爭經驗和要求是社會主義法的真正來源,廣大人民群眾直接參加了社會主義法的創建,是社會主義法的產生的一個重大特點。此條并不意味著人民群眾直接進行立法,人民群眾主要是通過自己的代表機關進行立法的,但法律來源于人民群眾的斗爭經驗。
對于第二條規律性,應該提醒大家注意兩點:
第一,摧毀舊法體系與歷史上不同類型、不同國家的法之間存在一定的繼承性并不矛盾。上層建筑現象之間在發展上有一定的繼承性,這是普遍規律,是上層建筑的相對獨立性的表現之一。法是一種上層建筑現象,它一旦產生后,不僅對其經濟基礎有反作用,而且也會對其他法的形成和發展有影響。當然這種影響的程度的大小性質,在不同類型、不同國家的法之間也不盡相同,但影響總是存在的。例如羅馬法對資產階級法的產生影響很大,拿破侖法典就受羅馬法的很大影響。社會主義法也不是憑空產生的。所以,法有其相對獨立的歷史,有歷史繼承性。剝削階級歷史類型的法之間,因為它們都是建立在人剝削人的生產關系基礎上的,是反映少數剝削階級意志的法,所以它們之間的繼承性不僅有法律形式上的繼承,而且在社會政治內容方面也有一定的繼承關系,社會主義法與一切剝削階級的法,在根本性質上是完全對立的,在社會政治內容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但也不排斥社會主義法可以批判地借鑒,甚至利用剝削階級法的某些規定,使之服務于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的利益,服務于新的社會關系。這實際上是對某些現成的法律形式的借鑒和利用,即只是利用對社會關系進行法律調整的方式、方法和經驗。因為這種借鑒和利用顯然是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所選擇的,實際上注入了新的階級意志內容和新的社會政治內容,為新的社會關系服務。所以法的階級性和法的繼承性是不矛盾的。法的階級性講的是法的社會政治的和階級意志的內容,法的繼承性講的是不同的法之間在法律形式、法律規定上的某些聯系。形式雖然一樣,規定雖然相同,但在不同的社會、不同的國家,實際上反映著不同的階級意志,服務于不同的社會關系。至于從法律文化、法律技術方面看,社會主義法不僅應批判地繼承過去法律文化、法律技術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而且要在新的基礎上,在社會主義的基礎上,使之更加發揚光大,達到迄今為止最高、最完善的水平。從這個方面看,在我國的封建制法、舊法中,也有很多可以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的東西。
第二,社會主義法的產生必須摧毀舊法體系,這是普遍規律,但摧毀舊法體系的具體形式和方法,則依各國革命的特點和具體的歷史條件而有所不同。最大的不同是有的比較徹底,有的甚至在較長時期允許某些舊法繼續存在。由于我國革命是通過激烈的武裝斗爭,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一塊塊、一片片地奪取政權,最后取得全國政權這樣的形式,所以我國采取了徹底廢除舊法,而代之以新法的方式。1949年2月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廢除國民黨六法全書與確定解放區的司法原則的指示》中指出:“人民的司法工作,不能再以國民黨的六法全書為依據,而應該以人民的新的法律作依據。”“在人民新的法律還沒有系統地發布以前,應該以共產黨政策以及人民政府與人民解放軍所已發布的各種綱領、法律、條例、決議作依據。”而在另外的情況下,譬如在東歐某些社會主義國家,在革命前由舊政府頒布的某些法律(如家庭婚姻法等)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仍被承認有效。在蘇聯,也并不是在革命勝利后立即廢除了全部舊法,在1918年7月20日批準關于法院的第三號法令以前,就曾允許法院在不與工人階級革命法律意識相抵觸的情況下,根據舊政府頒布的實體法和程序法審理民、刑事案件。
摧毀舊法體系,首先意味著廢除那些直接確認和保護舊制度、舊秩序的規范,特別是那些主要是針對勞動人民、鎮壓勞動人民的規范,如國民黨反動派的《戡亂時期緊急治罪條例》。但在資本主義社會還有另外一些規范,雖然它們也是資產階級用來維護其統治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按其本身的性質來講,屬于執行資產階級國家必須執行的那部分社會公共職能的規范,如有關交通、電訊、公用事業、科技文化,環保等類規范。這些規范,不應簡單地被廢除,而是要注意利用它們為新的社會關系服務,以達到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的目的。正像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講的只是打碎資產階級軍事官僚機構,而不是也要打碎那些有關統計、監督的經濟機構一樣,摧毀舊法體系也并不意味著全部廢除舊法。
我們上面講了,法作為相對獨立于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現象,在其發展中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即一定的法對后來的法有影響,這就是我們理解的法的繼承性。但這種繼承性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條件下的具體表現是不一樣的。在有的國家可能表現為沿用舊法律規范,而且在社會政治內容上也有一定的繼承關系(如在剝削階級類型的法之間,這些法都反映了人剝削人的社會關系)。有的可能表現為在一定時期允許某些舊法律規范繼續有效,有的可能僅僅表現為從已失效的法律文件中吸取某些有用的思想,借鑒某些有用的經驗,情況不同,表現形式不同,而不同社會的法律規范、法律思想和法律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和聯系,總是存在的。至于到底哪些應被吸取、借鑒,哪些應被拋棄、廢除,應當做具體分析。總的原則是,必須適合新的統治階級的需要,歸根到底是要適合一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舊形式,只有在它能夠適合新內容,能夠適合新階級、新的社會關系的需要時,才能被利用。
三、我國社會主義法的產生的主要特點
(一)民主革命時期革命根據地的法是我國社會主義法的雛形
在民主革命時期,在革命根據地、解放區,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權,革命政權制定了自己的法律。這些法律對鞏固和發展革命根據地的政權,團結人民,打擊敵人,維護革命秩序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農民協會實際上成為農民運動的基層政權機關。“農民諸禁”取代了舊法,有力地促進著農民運動的發展。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在根據地內,廢除了國民黨的反動法律,制定了一系列革命的法律、法令、條例、訓令和指示,體現了人民革命的要求和利益。如《中華蘇維埃憲法大綱》,以及后來陸續制定的土地法、婚姻法、勞動法、懲治反革命條例、經濟政策決議案等法規,雖然內容還不夠完善,還具有地方性,但是對于人民政權的建設,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開展土地革命,鎮壓地主及反革命的破壞活動,維護人民革命的秩序,都起了重要作用。
抗日戰爭時期,革命根據地和人民政權有了很大的發展。人民民主法制也得到了發展,各根據地的人民民主政權,先后制定了許多重要的法律、法令,如《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陜甘寧邊區抗日時期懲治漢奸條例(草案)》,《陜甘寧邊區保障人權財權條例》,《陜甘寧邊區土地租佃條例(草案)》,《晉察冀邊區目前施政綱領》,《晉察冀邊區減租減息單行條例》,《勞動保護條例》,《婚姻條例》,等等。這些法令,在中國人民進行抗日戰爭、爭取民族解放的斗爭中,起了很好的作用。
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反動派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下,發動了全面內戰。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了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解放全中國,粉碎國民黨政府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發布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為了保衛和擴大解放區,頒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滿足了廣大農民對土地的要求,同時提出了沒收官僚資本歸國家所有,保護民族工商業和保護人民民主權利等項綱領。各解放區人民政權,陸續制定和頒布了許多法律和法令,如《陜甘寧邊區憲法原則》、《陜甘寧邊區政府關于保護工商業的布告》、《東北各省市民主政府共同施政綱領》、《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施政綱領》、《華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針》、華北人民政府《關于在國營私營工廠企業中建立工廠管理委員會與工廠職工代表會議的實施條例》,以及各解放區人民政權制定的有關刑事、民事方面的法規,如懲治貪污、懲治反革命及戰爭罪犯、禁煙禁毒、森林保護的規定,嚴禁破壞交通、破壞金融的規定,有關勞動保護、有關婚姻家庭等規定。這些法律、法令對于解放區人民政權的鞏固、擴大和發展,對于土地改革的進行,對于生產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對于維護革命秩序,支援解放戰爭的進行,都起到了重要的保護和促進作用。
(二)我國社會主義法是在徹底廢除舊法的基礎上產生的
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法的產生的重大特點之一。在新中國建立的前夕,針對1949年1月蔣介石在元旦的求和文告中提出的把“法統不致中斷”作為“和平”的條件之一的和談陰謀,毛澤東同志發表了《關于時局的聲明》,明確指出:必須廢除偽憲法和偽法統。隨著解放戰爭的發展,革命逐漸在全國取得勝利,廢除國民黨的偽法統就成為中國人民革命的重要內容之一。1949年2月,中共中央發布了《關于廢除國民黨的六法全書與確定解放區的司法原則的指示》,明確指出:“法律是統治階級公開以武裝強制執行的所謂國家意識形態。法律和國家一樣,只是保證一定統治階級利益的工具”。“國民黨全部法律只能是保護地主與買辦官僚資產階級反動統治的工具,是鎮壓與束縛廣大人民群眾的武器。”“在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主體的人民民主專政政權下,國民黨的六法全書應該廢除。人民的司法工作,不能再以國民黨的六法全書為依據,而應該以人民的新的法律作依據。在人民新的法律還沒有系統地發布以前,應該以共產黨政策以及人民政府與人民解放軍所已發布的各種綱領、法令、條例、決議作依據。”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制定的起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第17條也規定了“廢除國民黨反動政府一切壓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護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這些重要文獻,體現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我國革命形勢的特點,說明我國社會主義法是在徹底廢除舊法的基礎上產生的。
(三)我國社會主義法是革命根據地的法和解放初期新民主主義法的繼續和發展
從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56年,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有步驟地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國家政權的性質也由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的性質,向實質上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國體轉變。我國的法也從革命根據地的法發展為全國性的法,并由新民主主義的法轉變為社會主義的法。作為起臨時憲法作用的共同綱領,體現了人民民主專政是中國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及其他愛國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政權,體現了工人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全國人民的意志。它表明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時代宣告結束。中國人民由被壓迫的地位,變成為新社會、新國家的主人。這個共同綱領承前啟后,不僅總結了我國民主革命階段法制建設的經驗,規定了我國的政權制度、軍事制度以及經濟、文化、外交等各方面的政策,起到了臨時憲法的作用,而且為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和向社會主義轉變創造了條件。根據共同綱領,陸續制定了國家機構組織法、選舉法、土地改革法、懲治反革命條例、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勞動保險條例、勞動改造條例、治安保衛委員會條例、人民調解委員會暫行條例,以及有關經濟、文化方面的許多重要法規。這些法規的制定和實施,不僅保證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順利發展,促進了民主革命的完成,維護了革命秩序,也為社會主義改造創造了有利的條件。1954年召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并通過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部憲法是以黨的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為依據,為實現黨在過渡時期的總任務,團結全國人民,團結一切可以團結和應該團結的力量,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服務的。它是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正如憲法序言所指出的,“這個憲法鞏固了我國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政治上、經濟上的新勝利,并且反映了國家在過渡時期的根本要求和廣大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共同愿望。”這部憲法,以共同綱領為基礎,又是共同綱領的發展。它反映了隨著革命的主要任務已轉變為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立法的性質也已從新民主主義性質轉變為社會主義性質了。1954年的憲法為我國社會主義法制的建設奠定了基礎。
總之,我國社會主義法的產生,同我國人民革命的特點相聯系,同革命根據地的法相聯系,是在徹底廢除舊法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革命根據地的法、新民主主義的法的繼續和發展。
(原載孫國華主編:《法學基礎理論》,89~99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注釋
[1]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352~35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48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3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4]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489~490頁。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567~56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6]《列寧選集》,2版,第3卷,25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列寧全集》,第36卷,57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8]《列寧全集》,第33卷,148~14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9]《列寧全集》,第11卷,9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