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的真諦:孫國華精選集
- 孫國華
- 1703字
- 2019-09-29 12:12:53
簡論法是自由與紀律的統一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私有制的產生,人類進入階級社會。奴隸社會,在奴隸占有制生產關系基礎上產生的行為自由,必然是奴隸主階級占有生產資料和生產工作者的行為自由,而獲得這種行為自由又必須以遵守也是奴隸占有制生產方式所決定的紀律(如不得占有別人的奴隸等)為條件,奴隸制的法就是這種行為自由與紀律的統一;封建社會,以封建制生產關系為基礎的行為自由,必然是封建地主階級占有土地與其他主要生產資料和不完全占有生產工作者農奴的自由,而取得這種行為自由也必須遵守封建制生產關系決定的紀律(如不得占有別人的土地、交納地租等),封建制的法就是這種自由與紀律的統一;資本主義社會,以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為基礎的行為自由,必然是供資本家剝削和壓榨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的自由,這種自由必然要求遵守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決定的紀律(如等價交換、欠債還錢等),資產階級的法就是這種自由與紀律的統一;社會主義法是以消滅人剝削人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法所認可的行為自由必然是有利于社會主義建設的行為自由,是人民群眾創造自己美好生活的行為自由,這種行為自由也必須與一定的紀律(如等價交換,多勞多得、少勞少得等)相結合,社會主義法就是這種自由與紀律的統一。可見,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不同的社會經濟形態,受生產力發展水平所限,受人們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利用的能力所限,受基本社會制度的性質所限,人們行為自由的性質和范圍大不相同,但除了在很早的時代,當人們剛剛脫離動物界幾乎完全受自然的必然性支配以外,在任何社會,人們都存在一定的行為自由和紀律,任何社會人們的行為自由和紀律都是統一的。法總是階級社會的行為自由和紀律的體現,是階級規定的行為自由與紀律的統一。
行為自由和紀律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沒有紀律的行為自由就是恣意妄為,是任性,而任性不顧事物的必然恰恰不能取得自由;沒有自由的紀律就不能發揮主體的創造性、主動性,社會生活就失掉了活力,就是僵化、停滯。所以行為自由和紀律是任何正常社會生活所必需的。
被一定的歷史條件和生產方式所決定的人們的行為自由和紀律,在組織為國家的社會表現在法律上就是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自由和紀律是統一的,權利和義務也是不可分的。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一方有權利,相應的另一方就有了義務。一方有義務,相應的另一方就有了權利。一個主體,既可享受權利,也可承擔義務,或者同時既享受權利也承擔義務。
正因為法是自由與紀律的統一,所以法是階級社會、組織成為國家的社會,運用國家權力建立和維護社會正常生活的有效手段,是建立適合一定生產方式的社會秩序(在這種社會秩序下,能發揮在那種歷史條件下社會主體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有效手段。任何組織成國家的社會,有了這種機制,國家權力的運用就比較“合理”,就可以發揮社會內在的優越性、動力,“管而不死,活而不亂”。看到法體現和保護一定的行為自由是對的,但還要看到任何行為自由必定是同一定的紀律相聯系的,不是無限的,否則就是盲目的任意行為、胡作非為。看到任何法都要確認和保護主體或者人(在一定生產關系、社會關系中的人,不是抽象的人)的一定權利是對的,但還要看到任何權利都是與一定義務相聯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所以權利和義務是不可分割的,不應片面強調某個方面。
我們要建立和完善的我國社會主義法律制度(法制),也應是使我國社會的主體(法上的“人”)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行為自由,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行為自由與相應的紀律相統一的法制。這樣才能既保證有高度的組織性、紀律性,又保證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社會生活擺脫單純的偶然性、任意性,以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內在潛力。
毛澤東同志曾提倡建立一個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紀律又有自由,既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政治生活應這樣,社會生活的其他領域也應這樣。而中外法制史證明:在有階級、有國家的社會,作為體現一定社會客觀需要的國家意志的法,正是建立這樣一種生動活潑的局面的基本的、有效的手段。
(原載《政治與法律》,19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