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六十年的實踐探索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理論的核心

一、“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理論的核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理論是中國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設的指導思想,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經過曲折的實踐探索,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社會主義道路,繼承和發展毛澤東思想中的人民民主專政理論,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的本質和初級階段的中國國情,同時借鑒人類已有的民主、法治理論和實踐的有益成果的基礎上,在幾代人的努力下,逐步形成的,并隨著實踐的發展不斷豐富和完善。其核心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指出:“總結我們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黨的領導和人民當家做主是毛澤東思想中的人民民主專政理論的核心。不過當時還沒有充分認識到法律、更不用說法治對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意義。盡管黨的八大提出“必須進一步加強人民民主的法制”,但是正像董必武所指出的,由于“仇視舊法制的心理”、“可能引起對一切法制的輕視心理”,法律并未受到應有的重視,“法律虛無主義”不斷蔓延,直至發展到“文化大革命”時期“砸爛公檢法”、“無法無天”的局面。這一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和國家領導人主要關注的是鞏固人民民主專政和實現一化三改的問題。隨著政權的鞏固和一化三改任務的勝利進展,1956年以后,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著作中,提出民主與集中相統一和用“團結—批評—團結”的方針解決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等理論觀點。承認人民內部矛盾成為主要矛盾,提出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反映了新的情況、新的要求,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但在治理國家、處理矛盾的問題上,似乎還未能找到適合新情況的方法,實際上沿用的仍然是革命戰爭年代處理黨內和人民內部矛盾的方式、方法,這種方法盡管直到現在還有其合理性和重要性,但對治理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多民族的大國來說,已顯得不夠了。并且在日益嚴重的輕視、忽視法律的思潮的影響下,這些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方針、方法,也未能得到認真的貫徹,而是被大規模急風暴雨式的群眾性斗爭所替代。在法律未受到尊重和人民民主未正確行使的情況下,黨的領導也就被扭曲了。主要領導人的個人專斷逐步取代了黨中央的集體領導,“文化大革命”中,全國掀起了“踢開黨委鬧革命”的浪潮,各級黨委和基層黨組織大量陷于癱瘓。但即使如此,由于在廣大干部和人民群眾中業已形成的堅持黨的領導和人民當家做主、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和社會主義道路的理念,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對錯誤思想作了一定的抵制,在實際工作中,錯誤思潮雖給社會主義事業帶來很大挫折,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制度依然堅持下來,社會主義事業在許多領域還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打下了基礎。

“文化大革命”后,人心思治,人心思法,鄧小平集中體現黨心、人心,提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和“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的著名論斷。根據鄧小平的科學論斷,十一屆三中全會拋棄“左”的錯誤方針,提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1982年黨的十二大通過新的黨章,對黨的民主集中制和各項組織制度作了更明確、更具體的規定,規定“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以1982年《憲法》為核心,國家相繼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法律,從各方面保證嚴格依法辦事,并大力進行法制的宣傳教育和研究,認真學習和借鑒包括西方國家在內的人類政治文明、法律文化的理論和實踐的有益成果。到1997年,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人民當家做主的基礎上,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2002年,黨的十六大進一步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做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2006年,中央政法委在全國政法系統部署開展以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為基本內涵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并強調這五個方面相輔相成,體現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2007年,胡錦濤總書記在同全國政法工作會議代表和全國大法官、大檢察官座談時指出,要始終堅持黨的事業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憲法法律至上。

由此,經過幾十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探索,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理論的核心有了明確的認識,走上了正確的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實行依法治國。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浪潮,廣大人民獲得越來越多的活動自主權和政治參與權,并被制度化、法律化,各方面的權利不斷得到尊重、確認、發展和保障。黨的執政方式,國家和人民管理社會事務的方式,也逐漸從過去那種沿用革命戰爭年代主要依靠黨的政策和首長的命令的做法,發展到適應和平建設時期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注重平等協商和依靠具有較高明確性、穩定性的法律。經濟和社會取得巨大發展。

二、正確理解“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以及“堅持黨的事業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憲法法律至上”

法治(依法治國)是人們從實踐經驗中總結認識到的一種現實可行的最佳社會治理方式。最早提出法治理論的古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將其概括為:(1)社會中所有的人都必須遵守法律,(2)人們所遵守的法律必須是良法。這兩條原則在西方影響巨大,分別被稱為“法律至上”和“良法之治”。在我國,人們在學習研究西方法治理論和法制實踐經驗的過程中對它們也予以了高度推崇。但是,對于它們的具體內涵,比如,法律相對于什么是“至上”的,相對于什么又不是、也不可能是“至上”的?什么是“良法”,其判斷標準是什么?等等這些,我們必須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思維的方法,將它們放到具體的社會環境中去把握,而不能抽象地、僵化地去理解。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曾經指出,法的關系和國家形式,既不能從它們本身,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而應當從物質的生活關系來理解。對于人類歷史上出現的各種法治理論,如果我們穿透其華麗的外衣,深入分析其背后的社會基礎,就會發現,它們實際上無不內含著特定社會生產方式下的特定階級利益的需要。比如,歐洲中世紀中后期出現的法治理論,以及支撐它們的自然法思想、契約觀念、主權概念等,反映的是當時封建制生產方式和社會等級結構下,教會、國王、貴族、商人和市民階級之間力量對比狀況和各自的利益需要。近代資產階級提出的法治理論,以及支撐它們的社會契約論、人權理論,和掌握國家政權之后確立的憲政、政府守法、分權制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人權、形式正義、程序公正以及財產權神圣不可侵犯、契約自由、過錯責任等原則,反映的是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日益激化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危機的壓力下,西方法治理論和法制實踐出現調整,開始關注社會利益、弱者利益、社會福利、普遍人權和實質公正等,這同樣也是資本主義自我修正和維系的需要的反映。而且,由于各國國情和發展道路并不相同,其法治的實踐和理念也存在諸多差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理論是適用于中國社會的民主、法治理論,反映的是中國國情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其至少科學回答了以下五個方面的辯證關系:

第一,政治與經濟、法律與社會的關系。一方面,強調要堅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推進依法行政,保證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另一方面,又強調政治和法律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以“三個有利于”為標準,服務于黨的事業和人民利益的大局。

第二,專政與民主的關系。堅持人民民主專政,一方面在人民內部實行民主,另一方面對敵人實行專政,并且主要都是通過法律手段進行。對于前者,強調要使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對于后者,強調由于國內的因素和國際的影響,階級斗爭還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在某種條件下還有可能激化,但已經不是主要矛盾。

第三,黨與政的關系。一方面,強調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另一方面,又強調黨的領導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組織的領導,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黨必須保證國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機關,經濟、文化組織和人民團體積極主動地、獨立負責地、協調一致地工作。

第四,制度與人的關系。一方面,強調制度建設的根本性作用——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另一方面,又強調完善制度的目的在于不斷推進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尊重和保障人權。

第五,法律與其他社會調整方式的關系。一方面,強調憲法法律的至上地位,不得以政策、道德、習慣做法、首長命令等沖擊或代替法律,要善于用法律調整市場經濟和大型陌生人社會下日益復雜的利益關系,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質,尤其要增強公職人員的法制觀念和依法辦事能力。另一方面,又認識到法律的局限性和中國的傳統與現實國情,發展多元化的糾紛解決機制,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培育社會自治,減少國家不正當的干預。

以上這些辯證關系,集中起來,就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新中國成立以來六十年的實踐表明,這三者是密切聯系的,如果其中一方面做不好,其他方面也將受到很大影響。因此,不能片面強調某一個方面。事實上,三者是能夠有機統一的。這是因為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中國共產黨執政就是領導和支持人民當家做主,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而憲法和法律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相統一的體現。

另外,要堅持三者的有機統一,還要對基本概念有清晰的認識。這尤其體現在對“三個至上”的理解上。有人認為,既然是“至上”,那就只能有一個。這實際上是在概念上的機械理解,從整體意義上說的,黨的事業、人民利益、憲法法律這三者是一致的,因為現代的民主政治是政黨政治,中國的國情,歷史地決定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中國的政黨制度只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中國共產黨沒有脫離開人民利益的黨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就是黨的利益,黨的事業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謀福利,而憲法、法律則是黨的主張與人民意志的統一,是在制度和機制層面實現黨的事業和人民利益的保證。制定憲法、法律,要在黨的領導下充分發揚民主,形成有利于黨的事業和人民利益的制度和機制,但是還存在個體意義上的憲法法律,特別是作為法律淵源、法律之形式和載體的規范性文件及其某個部分,在它們具有法律效力時,相對于人民中的某個成員、某個組織,相對于黨的某個成員、某一級的組織及其領導干部,相對于某項具體化的國家權力,它們是“至上”的,必須遵守,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允許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但是相對于整個黨的事業和人民利益,它們又不可能是“至上”的,一旦不適合需要,將會被修改和廢止。因此在這里,我們必須明晰這些概念上的區別。一方面,堅決反對以黨的事業和人民利益為名,將個人或小團體的事務、利益和意志置于憲法法律之上,從而損害黨的事業、人民利益和憲法法律的權威;另一方面,也應注意盡可能避免以“法律至上”為名,機械適用法律,不及時地立、改、廢法律,從而事實上使黨的事業和人民利益受到損害。

三、“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關鍵在于黨

政黨政治是現代政治的一個基本特點。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是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得到廣大人民的衷心擁護。黨成立以來的歷史表明,黨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黨的事業和人民利益就能興旺,反之,則會受到挫折。因此,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關鍵在于黨,黨要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要求,改進和完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

第一,正確處理黨的領導和人民當家做主之間的關系。黨組織應集中精力抓好大事,不能事無巨細地代替人民群眾管理社會事務。要擴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范圍,發展基層民主,保證人民群眾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

第二,正確處理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之間的關系。黨應按照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原則在同級各種組織中發揮領導核心作用,通過制定大政方針,提出立法建議,推薦重要干部,進行思想宣傳,發揮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不能以黨代政,以黨代法。要通過法定程序,使黨的主張成為國家意志,將黨的政策變成法律,使黨組織推薦的人選成為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人員,并對他們進行監督。

總而言之,就是黨要做到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

為此,需要積極推進黨內民主建設,推進黨內民主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完善黨的各級組織的決策和工作機制,加強領導班子制度建設,完善黨內民主監督制度,擴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完善體現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要求的干部考核評價體系,豐富黨內基層民主的實現形式,推進黨內基層民主決策和黨務公開,激發廣大黨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原載孫國華:《馬克思主義法學與社會和諧》,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穴市| 新建县| 陇西县| 南丹县| 西青区| 秭归县| 林芝县| 怀宁县| 苍山县| 石楼县| 清镇市| 且末县| 南皮县| 禹州市| 隆子县| 云浮市| 扎囊县| 孝感市| 休宁县| 灌南县| 松江区| 珲春市| 东莞市| 佛冈县| 铜山县| 教育| 泾阳县| 鄯善县| 封丘县| 肃北| 五河县| 合水县| 高碑店市| 那曲县| 莱州市| 宣武区| 进贤县| 枝江市| 开阳县| 名山县| 延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