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的真諦:孫國華精選集
- 孫國華
- 9161字
- 2019-09-29 12:12:50
董必武民主法制思想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董必武是中國共產黨卓越的創始人之一,杰出的馬克思主義革命家、政治家、法學家,新中國的開國元勛和以毛澤東主席為核心的黨和國家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成員之一,他長期從事民主法制的理論和實踐工作,是革命根據地和新中國民主法制和司法工作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董老1914年留學日本學習法律,1934年任中央蘇區最高法院院長,1948年任華北人民政府主席。新中國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副總理兼政務院政治法律委員會主任,后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董老的民主法制思想極其豐富,為新中國的法治建設留下了寶貴的理論和實踐經驗。
一、董必武民主法制思想在毛澤東思想體系中的地位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兩次質的飛躍,形成了兩大理論成果:第一次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相結合,建立并鞏固了人民共和國,在這一過程中產生了毛澤東思想。第二次是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領導集體,把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相結合,取得了令世界矚目、使國人自豪的輝煌成就,在這一過程中形成并發展了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主要內容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毛澤東思想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的第一代領導人集體智慧的結晶,董必武作為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作為在毛澤東領導下長期從事民主法制建設和司法工作的主要領導,把馬克思主義國家與法的理論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相結合,在實踐中認真貫徹了毛澤東人民民主專政的思想,總結了實踐的經驗,提出與闡發的一系列有關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的理論與司法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國家與法的學說,這些思想、理論也為鄧小平理論提供了思想文化的前提。所以說董必武民主法制思想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符合實際的。
有些研究者提出問題:把董必武同志的法學思想定位為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否恰當,是提高還是貶低了董老法學思想。這種模糊的觀點是因為沒有把毛澤東思想和毛澤東個人的思想區別開來,沒有把握毛澤東思想的集體性。毛澤東思想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的第一代領導人集體智慧的結晶,毛澤東同志在其形成過程中起了重要甚至主要的作用。但是,并不能由此認為毛澤東思想完全是毛澤東個人的思想,進而推導認為所有毛澤東的思想都是毛澤東思想。作為第一代黨的領導集體成員之一的董必武,在共和國民主、法制理論和實踐中認真貫徹了毛澤東思想的主要精神和理念,所以說董必武民主法制思想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合適的。
二、董必武民主法制思想的主要內容
董必武的民主法制思想內容非常豐富,本文只能就其主要貢獻做些研究,并嘗試揭示它們與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之間的內在聯系。
(一)堅持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法律觀,堅持人民共和國法律的人民性和社會主義根本性質
我們認為,董老的主要貢獻首先是他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人民民主專政理論的指導下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民主觀、法律觀,堅持了人民共和國法律的人民性和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
法是迄今為止的文明社會不可或缺的社會調整措施,是社會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均必有法,但不同性質社會的法其性質卻有階級或社會本質的差異。馬克思主義認為,就法的階級本質來看,它是上升為體現在人人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即法律中的國家意志的統治階級意志,其內容決定于其所由以產生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社會主義社會的法必然反映已上升為統治階級的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志,是社會主義社會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
董必武堅持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法律觀,堅持人民共和國法律的人民性和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他指出,1949年之后,新中國與舊中國的(國體與政體)本質不同,法律隨之從本質上加以改變勢所必然,決不能率由舊章。[1]他說:“國民黨的法律,是為了保護封建地主、買辦、官僚資產階級的統治與鎮壓廣大人民的反抗;人民要的法律,則是為了保護人民大眾的統治與鎮壓封建地主、買辦、官僚資產階級的反抗。階級利益既然相反,因而在法律的本質上就不會相同。”[2]董老提出了“法律以人民為本”的重要思想,認為新中國人民民主專政下的法律應反映廣大人民的意志,一切以廣大人民的意志為轉移,保護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但是不破則不立,只有廢除國民黨舊法統才可能逐步建立起符合人民根本利益、反映廣大人民意志的社會主義法律。因此,新中國成立前夕,時任華北人民政府主席的董必武簽署了在大陸廢除國民黨統治時期維護封建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等利益的“六法全書”的訓令。
為了讓司法工作人員深刻理解法的階級本質,董必武引用美國判處共產黨領袖“意圖教唆用武力傾覆美國罪”案和斯哥布在教學中引用進化論被控污蔑宗教罪案,深刻闡明了法的階級、社會本質,教育司法工作人員改造思想、提高認識、站穩人民立場,從而在司法實踐中為人民服務,體現新中國法的本質。
人民民主專政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革命后建設的基本依據和保障。董必武認為人民的政法工作是保障人民民主專政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手段,與我國舊社會和西方的政法工作性質不同。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他說:“政法工作是什么?政法工作就是直接的、明顯的鞏固人民民主專政。換句話說,就是教育群眾、發動群眾、組織群眾,為鞏固與發展人民民主政權而斗爭。”[3]新中國成立后很多司法工作者并未認識清楚政法工作為人民民主專政服務的方向,針對一段時期政法工作者指導思想混亂、法制工作沒有頭緒的情況,董必武指出:“政法工作有沒有方向呢?我們說有,就是直接來鞏固人民民主專政。”[4]
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地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一脈相承,始終相信和尊重人民群眾、依靠和為了人民群眾,在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就是要把最廣大人民的愿望和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董必武堅持了人民共和國法律的人民性和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有內在的一致性,是在毛澤東思想指導下取得的正確認識。在建設和完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我們仍然必須堅持法律的人民性和社會主義性質不動搖。
(二)提出社會主義的法治理念,指出加強人民民主法制的中心環節是依法辦事
考察社會主義發展史,馬克思、恩格斯并未明確回答社會主義國家是否必須實行法治這個問題。列寧在蘇維埃共和國建立后,非常重視法律在社會主義國家建設中的作用,并先后領導通過了《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憲法(根本法)》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憲法》等許多法律、法令。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黨的第一代領導人也非常重視法在革命和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早在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時就通過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并通過了土地法令和勞動法等法律文件,新中國成立后不久又領導制定了以《憲法》為核心的許多法律、法令。
董必武同志的經歷使他深知法制在革命和建設中的作用,他認為國家沒有法制就不能成為一個國家。[5]“董必武同志是中國社會主義學說史上把‘社會主義’與‘法制’有機結合起來,并初步形成中國的社會主義法治觀的第一人……他指出,如果只搞民主法制建設,不搞社會主義,就是停留在虛偽的資產階級法治幻想中,無法實現真正的人民民主;如果只搞社會主義,不搞民主法制建設,法律虛無主義盛行,也不能實現真正的社會主義,反而會使社會主義建設遭遇重大挫折。”[6]他清醒地認識到社會主義司法制度與舊社會剝削階級司法制度的本質差異,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是為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服務的,在革命和建設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們是取得革命勝利的國家,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人民民主專政的最銳利的武器,如果說司法工作不是第一位的話,也是第二位。當我們在跟反革命作武裝斗爭的時候,當然武裝是第一位,在革命勝利的初期,武裝也還有很大的重要性。可是社會一經脫離了戰爭的影響,那么司法工作和公安工作,就成為人民國家手中對付反革命,維持社會秩序最重要的工具”[7]。
董必武提出,為了盡可能迅速地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必須采取措施加強和健全人民民主法制。他要求公安、檢察、法院和一切國家機關都必須依法辦事,強調依法辦事是加強人民民主法制的中心環節。董必武的依法辦事思想包含兩個方面:
一是有法可依。這要求我們趕快把國家尚不完備的幾種重要的法規制定出來。改革開放后,黨的第二代、第三代和第四代領導集體繼承董老的這一思想,重視民主法制工作,在21世紀初初步建立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二是有法必依。凡屬有明文規定的,必須確切地執行,按照規定辦事;尤其一切司法機關,更應該嚴格地遵守,不許有任何違反。按照社會主義民主原則制定并服務于人民的法律必須得到嚴格的遵循,黨員干部必須嚴格守法,這不但關系到人民的民主、自由、生命和財產權利等,而且直接關系到黨和國家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新中國建立后,董必武發現不少共產黨員和黨的干部不尊重法律、不遵守法律,“……一些黨員和黨的高級干部,對法律也是不夠尊重的……在我們黨內,恰恰有這樣一些同志,他們認為:天下是他們打下來的,國家是他創造的,國家的法律是管別人的,對他沒有關系,他可以逍遙法外,不遵守法律”[8]。這些黨員和干部不遵守法律、帶頭破壞法律在群眾中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如果要使“群眾守法,首先就要求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者以身作則”[9]。對于那些故意違反法律的人,不管他現在地位多高,過去功勞多大,必須一律追究法律責任。他對中共黨員違法的現象深惡痛絕,早在1940年陜甘寧邊區時就曾主張黨員犯法應加重治罪。因為群眾犯法有可能是出于無知,而黨員是群眾中的覺悟分子,覺悟分子犯罪是決不能寬恕的,是應當加重處罰的,不然的話就不能服人。董老當年這些論述和主張在我們一些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領導干部發生影響惡劣的腐敗案件,一些領域腐敗現象易發多發的今天,仍然是振聾發聵的。
董必武同志提出的治國理政必須依法辦事的思想,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思想的雛形,初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鄧小平同志正是繼承和發展了作為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的董必武法學思想,提出社會主義國家必須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鄧小平同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將“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法治理念發展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十六字法治原則,豐富和深化了依法辦事的內涵,最終在黨的十五大形成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新理念、新目標,將依法治國確立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基本治國方略。
(三)強調法律文化、法律意識的重要性,批評法律虛無主義
一般認為法律文化是一定區域或民族全部法律活動的產物和結晶,體現為法律意識、法律制度和法律實踐等。法律意識是人們關于法和法律現象的思想、觀點、知識和心理的總稱,是社會意識的一種特殊形式,可以分為占統治地位和非統治地位的法律意識、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體系。
董必武非常重視法制和法律文化,他指出:“人類從進入文明社會以后,說到文明,法制要算一項,雖不是唯一的一項,但也是主要的一項。”[10]他深知法律文化和法律意識的重要作用,多次批評法律虛無主義思想。加強人民民主法制工作才能適應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依法辦事治國方針的確立則依賴于一定法律文化和法律意識的支撐。新中國成立前后因應社會根本性質的變化而廢除了國民黨統治時期的“六法全書”,打破、改造和清理了舊的法律文化意識。值得重視的是,董必武同志在批判舊法、揭露舊法的階級本質時并不認為舊的“法律”和法律思想、理論沒有任何價值。廢除舊法是廢除舊法的階級本質,而不是廢除舊法律文化和法律意識中的合理成分,實際上舊法在形式上有很多值得新法借鑒和利用的地方。董必武認為,唐律因襲隋律是因為兩個社會的本質沒有變化,所以新朝代可以沿用舊法律,而不涉及本質內容的舊法律文化意識中的合理成分則是可繼承的,新中國的人民民主法制建設也汲取了我國歷史上和國際上一切對人民有益的經驗。他主張對舊司法工作人員應該進行思想改造,并未徹底棄用舊司法人員,原因就在于雖然舊司法人員深受剝削階級的法律文化和法律意識的熏染,但人民民主的司法工作可以改造他們落后的法律文化意識,使新的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貫徹到司法實踐工作中去,而且舊司法人員也有一些可取的、非根本性的合理的法律文化意識。
董老極其重視培養社會守法意識,而有法必依離不開良好的社會守法意識。勞動群眾因為對新中國成立前一切反動法律的極端仇視和不信任形成了不信法、不守法的心理[11],所以,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必須教育人民相信和遵守按照他們自己的意志制定的法律。董必武指出,培養人民的守法意識首先須要求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守法。然而,一部分黨員、干部甚至高級干部輕視法律,不守法,甚至一些同志認為天下是他們打下來的,國家是他們締造的,國家的法律是管別人的,和他沒有關系,他們自己可以逍遙法外。董必武對此提出了嚴厲批評,要求一切國家機關和個人都要遵守人民民主的法律,對于違法者,不管地位有多高,過去功勞有多大,必須一律追究法律責任。[12]
(四)提出立法、司法都要堅持為人民服務、從實際出發、密切聯系群眾
董必武同志在新中國法制工作中始終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導,貫徹為人民服務原則,提出立法和司法工作都要從實際出發,密切聯系群眾。
有法可依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前提和基礎,新中國廢除了國民黨統治時期的“六法全書”,面臨著制定新型法律的艱巨任務。董必武強調,立法必須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依歸,貫徹立法為人民服務的原則,體現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如果不把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的意志上升為法律,人民民主專政就不能得到鞏固,新中國和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將無以保障,社會主義國家也將遭到重大困難,因此,必須通過人民立法的形式把人民的意志確定下來。在過去國內革命戰爭的各個時期,各個革命根據地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制定了許多代表人民意志和符合革命利益的政策法令。盡管它們在形式上較為簡單,而且不可避免地帶有地方性,但是它們有力地保障和促進了革命事業的發展,而且也是我們現在人民民主法制的萌芽。新中國成立之后,人民當家做主人,廣大人民的意志更應上升為法律,“人民取得國家權力后,應當及時地把人民的意志用必要的法律形式表示出來”[13]。
立法民主是社會主義立法工作的根本原則,也是貫徹為人民服務精神的必然要求,人民民主法制必須遵循民主立法原則。現代民主制國家都要求立法民主,但資本主義國家采取代議制方式,我國則采取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是人民行使當家做主權力、匯集廣大人民意志的立法機構,人民代表大會服從人民的需要,立法民主首先要求建立健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充分發揮人民代表大會的作用。董必武曾經多次指出要加強人民代表大會工作,“人民代表大會討論決定要做的事情,他就要做,如果不做就是違法;同樣,人民代表大會決定不做的事情,他就絕對不能做,如果做了也是違法”[14]。他還提出要建立普選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認為這可以吸引全國人民進一步以主人翁的精神來自覺地管理國家政權,具有無比的優越性。
立法不但要貫徹為人民服務的原則,還要講求科學立法。科學要求立法遵循客觀規律,不能憑主觀意志行事,最重要的是要貫徹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即實事求是的精神,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在法制建設中,實事求是要求從時代和中國的國情出發借鑒中外人類法制史上的一切優秀成果,而不是照搬照抄西方和古代的法制理論和實踐,不能不顧實際地“移植”西方的法律和思想。立法是國家法制建設的前提性、基礎性工作,“法”的優劣狀況關乎整個社會主義法治大廈的牢固與否,優秀的立法一定要從中國實際出發,而不是閉門造車或東搬西抄。董必武指出,在國家法制建設中無論學習、借鑒誰的經驗,都不應照抄照搬,學習和借鑒古今中外的優秀法制建設經驗,必須與我國當前的實際相結合,若照搬照抄,即便先進,也可能對人民無益。“資產階級的東西,當然抄不得;對兄弟國家的先進經驗,我們應當認真學習,但是我們國家的具體歷史條件同它們不一樣,必須結合中國實際情況去學習,照抄也不好。”對于有些人認為我國的法制極不完備,應該大量“移植”別國法律的做法,董必武說,“那種貌似完備,實際是東抄西襲而來的東西,只能束縛我們的手腳,不利于革命事業”。有些人對新中國成立初期根據實際制定的一些單行(性)法規有看法,認為不像樣子,董必武批評說,“兄弟國家的樣子雖然是好樣子,但未必合我們身材。我們不怕不像樣子,不追求形式。只要是合乎馬列主義原則,合乎實際需要的,就是像樣子。我們這個樣子草創伊始不那么美觀,但天然質優,修飾工少,亂發粗服,灑脫大方,這有什么不好呢?只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地總結,不斷地修改,就一定能夠一步步完善起來的”[15]。反觀當前我國,有些法律起草人和法律研究者熱衷于從國外引進一些脫離國情的所謂“理念”,很值得警惕。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思想的基本精神和活的靈魂,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司法也要為人民服務,董必武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提出了人民司法的概念,強調新中國司法工作要以人民的利益為目的,密切聯系群眾。“一切為人民服務這是一個真理,我們應該堅持,司法工作也是為人民服務。”[16]“人民司法基本觀點之一是群眾觀點,與群眾聯系,為人民服務,保障社會秩序,維護人民的正當權益。”[17]新中國的司法制度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是為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服務的,這不僅在階級本質上同剝削階級的司法制度完全對立,而且在人民司法制度的具體內容上,諸如人民司法機關在國家機關結構體系中的地位,人民司法機關的組織原則和體系的設置,以及司法權的具體內容等方面,都同剝削階級的司法制度有著本質的區別。這種司法為民的理念對于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事業極其重要,“總結我們三年以來的經驗,就是:確認人民司法是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一種武器;人民司法工作者必須站穩人民的立場,全心全意地運用人民司法這個武器;盡可能采取最便利于人民的方法解決人民所要求我們解決的問題。一切這樣辦了的,人民就擁護我們,不然人民就反對我們”[18]。這點對于我們正在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司法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也是執法為民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源頭。
司法為人民服務要求司法走群眾路線。群眾路線是我們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線,司法工作也不例外。董必武深刻地理解這點,他認為人民司法的基本觀點之一是群眾觀點,與群眾聯系,而“我們人民民主法制之所以有力量……是我們的法制有效地發揮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我們人民民主法制所以有力量,是由于它實事求是地總結了人民群眾的斗爭經驗和貫徹了群眾路線”[19]。董必武的這些思想主張在新中國建立初期促成確立了司法工作依靠群眾的人民陪審制度。1949年制定的《共同綱領》、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制定的《人民法院暫行組織條例》以及1954年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都明確規定了人民陪審制度。另一種司法密切聯系群眾的形式是革命戰爭年代創造的“馬錫武審判方式”。當前,在中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積極實踐司法為民理念的時代進步中,應改革和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重新審視司法的群眾路線與“馬錫武審判方式”的現實價值。
司法還必須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實事求是要求司法審判工作必須重視證據,不輕信口供,不能主觀擅斷、先入為主,更不能刑訊逼供,須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董必武指出,刑訊逼供是錯誤的,是法院無能的表現,是沒有本事把案情弄清楚,就采取誘供逼供、變相肉刑甚至肉刑。[20]
三、作為毛澤東思想重要組成部分的董必武民主法制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理論的思想、理論前提,而后者是對前者的堅持和發展
董必武民主法制思想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21],理論聯系實際,堅持、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法律觀,堅持人民共和國法律的人民性和社會主義根本性質,提出了依法治國的基本理念,主張一切法制工作都要貫徹為人民服務和實事求是的基本精神,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奠定了我國法制文明的基礎。
董必武在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系統地向全黨提出了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為內容的依法辦事法治理念,并指出這是加強人民民主法制的中心環節。
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繼承和發展了董老的法治思想,豐富和深化了依法辦事的內涵。
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繼承和發展了鄧小平的民主法制思想,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依歸,在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宏偉目標。科學發展觀的法治理念則進一步深化了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理論與實踐,最終形成了黨的領導、人民民主與依法治國辯證統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大大加深了對民主、法制工作的認識,提高了黨的執政能力。
綜上所述,作為毛澤東思想重要組成部分的董必武民主法制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理論的思想、理論前提,而后者則是對前者的堅持和發展。
[本文與方林合作,原載《法學雜志》,2011(10)]
注釋
[1]參見董必武:《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89頁,北京,法律出版社,1986。
[2]同上書,45頁。
[3]董必武:《董必武法學文集》,126~127頁,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4]董必武:《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16頁。
[5]參見《董必武選集》,46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孫琬鐘、公丕祥:《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5輯,75頁,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7]董必武:《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99頁。
[8]同上書,333~334頁。
[9]同上書,359頁。
[10]董必武:《董必武法學文集》,451頁。
[11]參見董必武:《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486頁。
[12]參見上書,488頁。
[13]董必武:《董必武法學文集》,205頁。
[14]董必武:《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167頁。
[15]同上書,547~548頁。
[16]董必武:《董必武法學文集》,45頁。
[17]董必武:《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117頁。
[18]同上書,275頁。
[19]同上書,480頁。
[20]參見董必武:《董必武法學文集》,252頁。
[21]董老于1951年9月在《目前政法工作的重點和政法部門工作人員中存在的幾個問題》中說,“我們說毛澤東思想,應該作為我們的指導原則……”,載董必武:《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17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