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重要的是立場、觀點、方法

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革命導師有關法學的著作,不僅在于要從這些著作中學到馬克思主義關于法、法制的一系列重要原理,而且更重要的在于要從這些著作中,從這些重要的原理中,學到他們分析問題和觀察問題的立場、觀點、方法。

法學是一切專門以法律現實(各種法律現象之總稱)為研究對象的學科之總稱。法律現象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法律問題不單純是法律問題,而是社會的經濟、政治、社會生活等問題的法律表現。看起來是個法律問題,實際上是更深層次的社會問題。研究法學不研究法律現象(包括法學原理)是不對的,但只研究法律現象而不了解與這些現象有著密切聯系的、作為其內容的、更深刻的社會現象,如經濟問題、政治問題、一般社會問題,也是不行的。就法律認識法律,不能真正認識法律。分析法學派及其繼承者的敗筆不在于其對法律和規范的仔細分析,而恰恰在于其脫離了法律與其他社會現象的內在聯系來進行分析。自然法學派看到了不能就法律理解法律,但卻提出了“自然法”這樣一個唯心主義的概念,把自然法歸結為人類的健全理性,即這個學派是從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法律的,當然也不能對法律現象作出科學的解釋。能夠對社會歷史現象(包括法律現象)作出徹底的唯物主義的即如實的解釋的,只有歷史唯物主義。而歷史唯物主義也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在社會歷史現象方面的運用。

我們要學習和研究的法學,當然是馬克思主義法學。它不僅僅是闡述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法學原理的學問,而且是一切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為指導來研究法律現實的學科的總稱。經典作家關于法的原理,實際上也是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在觀察法律問題時的具體運用。

所以,研究法學,研究馬克思主義法學,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這是決定法學的性質和方向,決定其研究成敗、榮衰的首要條件,是繁榮我國法學,充分發揮其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的積極作用的首要條件。對這個問題,我們還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作一些分析:

首先,研究法學,研究任何法律現象,都應透過現象認識其本質和規律性。法律現象本身有自己的規律性。如“有法不依等于無法”,就是這類規律性之一。但法律現象本身的規律性又服從于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歷代統治者,尤其像奴隸制、封建制時期的統治者往往對“有法不依等于無法”這樣的規律性“估計不足”,其原因不在于這種規律性不能認識,而在于受其階級立場的制約,受階級斗爭規律性的制約。奴隸主階級、封建地主階級必然要“忽視”這種規律性,而主要依靠赤裸裸的暴力,實行超經濟的強制。正因為這樣,馬克思恩格斯曾深刻指出:“法也和宗教一樣是沒有自己的歷史的。”[1]這就需要仔細研究和正確理解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講的那段名言。在那里馬克思總結了他的研究成果,這就是他關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的原理。他說,“我的研究得出這樣一個結果:法的關系正像國家的形式一樣,既不能從它們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源于物質的生活關系”[2]。馬克思這里講的就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就是他所說的“一經得到就用于指導我的研究工作的總的結果”[3]。要認識法律現象的規律性,就得認識社會的規律;不認識社會的規律,就認識不了、至少是不能徹底認識法律自身的規律性。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中,講到許多法學原理。相比之下,在成熟的馬克思著作中直接講法學原理的成分反倒不那么多了。然而,對我們從事法學研究來說,早期著作中的許多法學原理固然有很多發人深省的灼見,但有重大指導意義的恰恰還是成熟的馬克思主義著作。因為,正是在這些成熟的馬克思主義著作中,闡發和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揭示了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性,給我們提供了認識一切社會現象、包括法律現象的科學的立場、觀點、方法。

其次,研究法學,不僅要認識法律現象,而且必須評價法律現象,包括法學原理。而要正確評價法律現象、法學原理,也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這是因為馬克思主義代表著世界上最先進的階級即工人階級的價值觀。

規律性的問題回答的是事物“實際上是什么”的問題,價值問題回答的是事物“應該是什么”的問題。這兩個問題在資產階級法學中往往是截然對立、不能統一的;而在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則是辯證統一的。馬克思主義的法學原理應建立在對法律現象的規律性深刻認識的基礎上,但任何法學原理都不僅僅是對法是什么的認識,而且包含對法應該是什么的主張、意見。馬克思主義的法學原理也不僅僅是對法的規律性的認識,其中還包含從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的利益出發提出的權利要求、法律理想,即從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的愿望出發提出的法應該是什么樣的主張。

任何法學原理以及體現這種原理、原則的法律制度,都包含對法的規律性的一定程度的認識,但又不僅僅是這種認識,并且這種認識本身也一定要受到認識主體的階級地位、價值觀的制約。所以,法學原理、法律原則同自然科學的原理、原則有很大的不同,它更多地受到認識主體的階級立場和價值觀的制約。甚至把什么叫作“法”或“權利”這個問題本身也反映著人們的價值觀。中文“法”一詞以及相當于中文“法”或“權利”的西文,都有“公”、“正”、“直”的含義。人們事實上是把從他們的立場、觀點出發認為是“公”、“正”、“直”的行為、行為規范或社會關系借助“權利”或“法”一詞來形容和表達的。[4]所以,在階級社會,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法學原理,法學原理有強烈的階級性。在當代,評價、認識、提出任何法學原理、法律制度,不站在工人階級的立場上,就不可能得出真正符合實際、符合歷史發展規律性的結論。而要得出這樣的結論,就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因為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最進步的階級——工人階級的世界觀、價值觀的集中體現。

再次,研究法學還需研究法律規范本身,研究和掌握一定的法律技術、法律工具。完成這一任務也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將法律規范脫離開其社會關系的內容、階級意志(價值觀)的內容來看,它們實際上都是人們調節一定社會關系的工具、手段、技術。它們凝結了人們調節一定社會關系、解決社會糾紛的經驗和智慧。所以,如果不聯系其社會政治內容,而單純就規范以及體現規范的條文本身來看,它們是可以繼承的。即后來的法即使與先前的法有著階級本質的不同,后來者也可以利用和借鑒先前存在過的法律規范,利用前人或別人使用過的法律工具、手段、技術,來為本階級的社會制度服務。但這種利用總是有選擇的。這好比是從歷史上積累的法律文化武器庫中,選擇適合自己的順手武器,并在應用中,結合新的情況。新的需要推陳出新,又創造出新的武器,進一步充實法律文化這個武器庫。一定的法律工具,總是受一定規律性和法學原理的支配并服務于這種規律性和原理的。因此,認識、理解、選擇并利用一定的法律工具、法律武器,也不能脫離關于法的規律性和法學原理的指導。因而,要想正確地認識法律規范本身,從歷史上和國外大量的法律文化武器庫中,選擇、利用、掌握適合于新階級、新社會的法律工具、法律技術,也必須遵循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

馬克思主義法學,包括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無產階級革命領袖在其著作中闡明的法學原理,都是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研究法律現實得出的結論,是歷史唯物主義在觀察法律現實時的運用和表現,代表了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愿望,凝結了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革命斗爭的經驗。所以,馬克思主義法學與一切非馬克思主義的、剝削階級的法學,有一系列根本區別:

第一,階級基礎不同。縱觀歷史,法學總是適應著不同時期社會生活的需要、適應著不同階級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不同社會制度和階級的需要,產生了不同階級的法學。所以,法學按其階級本質來看,有奴隸主階級的法學、封建地主階級的法學、資產階級法學以及無產階級或工人階級的法學。馬克思主義法學就是工人階級的法學。它是適應人類必然發展到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和工人階級解放事業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著的法學,因而我們也可以稱它為工人階級或無產階級法學、社會主義法學。

第二,指導思想不同。建立在不同階級基礎上的法學,集中表現為其指導思想的不同。馬克思主義法學既然以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為基礎,就必然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因為唯有馬克思主義才是無產階級解放的理論和無產階級革命經驗的總結。法學的指導思想直接決定著法學的性質和方向。

第三,黨性和科學性的關系不同。馬克思主義法學公開承認自己的黨性,公開聲稱自己是從工人階級的立場出發來認識問題的。對于馬克思主義法學來說,愈是站在工人階級的立場上認識問題,愈要求這種認識是如實的、科學的認識;而愈是如實、科學的認識,就愈對工人階級有利。這是因為工人階級的利益同社會發展的規律、同人類社會的進步是一致的。相反,一切剝削階級法學,由于其階級的歷史的局限性,往往不敢公開承認其黨性、階級性,而標榜所謂“客觀主義”、“價值中立”,似乎這樣才有科學性。這是因為剝削階級的利益與廣大人民的利益是對立的,在現代又與社會發展的規律和人類社會的進步發生了嚴重的矛盾。所以,剝削階級法學的黨性和科學性總是嚴重對立的,需要靠標榜“客觀主義”來蒙蔽群眾。

第四,重大的理論觀點不同。馬克思主義法學認為,法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與國家相伴而生的現象,是被奉為法律的掌握國家權力的階級的意志,其內容和發展最終決定于一定的生產關系,而生產關系歸根到底又受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剝削階級法學則總是有意無意地掩蓋法的階級性,否認與一定生產力相聯系的生產關系對法的最終決定作用,或竭力割斷法與國家權力的內在聯系,把它說成是超政治、超歷史的永恒現象。

由于其階級的局限性和方法論上的缺陷,剝削階級法學,從總體上講都未能真正揭示法和一切法律現象的本質。但這并不是說,他們的研究中沒有任何合理的、符合實際的或積極的成果。因此,我們對待剝削階級法學的研究成果和有價值的思想,應采取批判借鑒的態度。而這又必須以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為前提,否則就會發生或者是簡單地否定、或者是抹殺馬克思主義法學與剝削階級法學的原則界限而簡單照搬的現象。這兩種情況,對馬克思主義法學的發展,對社會主義法制的建設,對社會主義事業,都是極為有害的。這方面,我們有過深刻的經驗教訓。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批判舊法觀點,在法學研究中基本上確立并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正確立場。1949年2月,中共中央發布的《關于廢除國民黨六法全書與確立解放區的司法原則的指示》,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它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聯系中國當時革命斗爭的實際,科學地闡明了法學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對新中國的法制建設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然而,不久,由于“左”的指導思想的逐漸抬頭和缺乏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經驗,不僅在經濟、政治等問題上出現了“左”的錯誤,而且在法學研究中也出現了“左”的、簡單化的毛病。我以為這主要表現在:

第一,把法單純理解為階級斗爭和對敵專政的工具,而對它在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建立和維護正常社會秩序中的重大作用,有所忽視。

第二,強調法是國家權力的體現,忽視法的客觀根據,似乎國家權力的行使和法律的制定可以不受限制,可以隨意行事。這樣,雖然為人民爭得了并在法律上確認了人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但卻沒有能夠很自覺地運用國家權力、利用法律手段去保護和發展這種權利和自由,以致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未能充分顯現。

第三,過分強調政治、政策和人的作用,而忽視制度(包括法律制度)的作用,否定法的相對獨立性,似乎政治、政策、領導人的意見可以代替法律。

第四,把法的階級性與法的繼承性截然對立起來,否定法和法學的繼承性,從而對人類法律文化(包括資產階級法律文化)中的合理的、符合實際的、進步的思想、原則、制度,認識不足,肯定不夠,往往是簡單地否定。

第五,法律虛無主義和輕視法的思想日益泛濫,直到“文化大革命”中的“無法無天”,從而使我國社會主義事業損失嚴重。

產生這些情況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經濟文化根源、思想根源。舊中國缺乏民主和法治的傳統,封建意識、家長制作風流毒很深;中國經濟文化不發達,無政府主義思潮有肥沃的土壤;在革命階段,急風暴雨式的群眾運動,也使人們產生了似乎法律可有可無的錯覺;權力過分集中的管理體制和計劃經濟長期占主導地位;在長期的革命戰爭時期形成的一些迫于當時形勢的做法(如黨政職能不分、以黨代政)影響很深,等等。這一切,既是形成“左”的指導思想的根源和條件,又在“左”的指導思想的庇護下披上了“革命”、“進步”的外衣,所以克服起來相當困難。

“文化大革命”以后,人們痛定思痛,人心思治,人心思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在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到經濟建設上來的同時,提出了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堅決維護法律的權威的正確方針。我國法學界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鼓舞和指引下,一方面大力克服“左”的、簡單化的缺點,在一系列問題上正本清源,恢復并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觀點;另一方面研究新情況、新問題,寫出大量的論文、著作、教材。我國馬克思主義法學迎來了自己的春天,獲得了空前未有的發展、繁榮。

然而在法學繁榮、發展的進程中,又逐漸呈現出另一種斗爭: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與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斗爭。在糾正“左”的傾向時,一些人未能正確總結經驗教訓,加上改革開放過程中自然會有資本主義思想的滲透,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也不可能都有全面、準確的理解,于是出現了有些人對馬克思主義的某些基本原理產生動搖、甚至否定的現象。有的公然否定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存在。有極少數的人則主張“全盤西化”。這些不符合我國國情,也不利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

可以說,在法學研究中確曾存在著取消和反對馬克思主義的右的傾向,其表現是多方面的,主要可概括為以下幾種:

第一,“過時”論,即認為馬克思主義過時了。這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只適用于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所處的無產階級革命時代,而現在是和平與發展的新時代,應該摒棄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傳統的價值觀念,樹立新的價值標準,即不再以是否有利于革命階級、是否有利于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為衡量和判斷是非與合法和非法的標準,而要把人類的生存和人的全面發展,把是否有利于全社會和全人類和諧一致的發展作為最高價值標準。這種主張的性質是相當明顯的。

第二,“更新”或“轉軌”論。這種主張提出最早,持續時間最長。這種觀點并不一般地反對馬克思主義的指導,而是把馬克思主義關于法的本質的基本原理,把堅持這種原理的我國法學的主流,說成是“維辛斯基法學”、“階級斗爭法學”、“階級斗爭為綱法學”,打著批判維辛斯基、批判所謂“傳統法學”的幌子,鼓吹所謂法學的“更新”、“轉軌”。不管持有這種觀點的人意識到沒有,實際上這種觀點所謂的“更新”是假,而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企圖把法學研究從馬克思主義的軌道轉到資產階級歷史唯心主義的軌道,從而全盤照搬資產階級法學是真。

第三,“馬克思主義法學不存在”論。這種主張也不是一般地否定馬克思主義,但卻否定馬克思主義法學,其出現較第二種主張晚,較第一種主張早。它認為,“馬克思主義法學”的提法本身就是錯誤的;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即三個組成部分中沒有法學;被人們叫作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只不過是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法的片言只語,馬克思恩格斯根本沒有形成系統的法學思想;新中國成立以來法學落后,沒有出現過一個大法學家,就是因為長期講馬克思主義法學講的;號召要摒棄馬克思主義存在一個完整的法學體系的迷信觀點。這是要否定馬克思主義對法學研究的指導地位。

某些人一方面以種種借口否定馬克思主義對法學研究的指導,千方百計地詆毀歪曲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法學原理;另一方面又極力鼓吹法學的“多元論”,要“摒棄只有馬克思主義終極了真理、唯我正確、唯我獨尊的狹隘觀點”,還預言我國的法學體系也將從一元向多元過渡,從而取代傳統的馬克思主義法學的“獨尊”地位。

可見,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作用的右的思潮確實存在過。它嚴重干擾了我國法學界徹底克服多年來存在的“左”的傾向的進程。

法學研究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無論“左”還是右,都是干擾馬克思主義指導的表現。根據多年的經驗看,有右的、赤裸裸地否定馬克思主義的傾向存在,但從“左”的方面來葬送馬克思主義的傾向更根深蒂固、更具煽動性和迷惑性。由于它涂上了“革命”的色彩,因而更需要重視對其加以克服和防止。所以,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的重要講話中提出的“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科學論斷,也完全適合法學界的情況。在法學研究中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一方面必須警惕前面提到的那種否定馬克思主義的右的傾向,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繼續克服和防止仍然存在著的“左”的傾向和影響。總的說來,法學研究要貫徹黨的基本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不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不堅持改革開放,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就會落空,社會主義就不能成功。右的傾向否定四項基本原則,“左”的傾向不利于改革開放,都會葬送社會主義事業。而不搞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國家強盛不起來,經濟建設上不去,四項基本原則也很難堅持。所以,“左”又可以為右提供條件。多年的經驗表明:一個執政黨,在通常的條件下,必須把主要注意力放在防止“左”的方面,“左”確實是相當難治的一種弊病。

就我國法學界、法學理論界的情況來看,前面提到的“文化大革命”前和“文化大革命”中的那些“左”的表現,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雖然得到了很大的克服,但并未徹底解決。受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的干擾,法學界在與右的傾向作斗爭中,一度放松了對“左”的思潮的分析、批判,“左”的傾向在新形勢下又有新的表現。其中最主要的還是:民主、法治觀念薄弱,重政治、輕法律;以言代法,以權壓法,有法不依;片面理解法的階級性,不敢大膽借鑒歷史上或別國已有的經驗和合理的做法;片面強調國家權力的作用,忽視或輕視對社會成員權利和自由的確認和保障;簡單地排斥資產階級法學的研究成果和合理成分;輕視法律形式,對法律形式或專門法律問題的研究不深入、不具體,這樣制定出的法律也往往過粗和一般化,缺乏可操作性,而在執行中又往往被領導人的意見所取代,等等。這樣就必然嚴重影響對法律武器的掌握和運用,影響我國法制建設,影響對外交往與對外交流,影響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所以,法學研究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就必須認真貫徹“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科學論斷。

法學研究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堅持才能發展,發展才能更好地堅持。堅持和發展都要聯系實際,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有關著作。重要的是掌握馬克思主義觀察、分析問題的立場、觀點、方法。其第一步是要認真讀馬列的書,讀毛澤東、鄧小平等我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書,讀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要講話及黨和國家的重要文件。如果一個人連馬克思主義關于法的著作都沒讀過或者基本沒讀懂,就說自己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法學,恐怕這話是不可信的。“不唯上,不唯書”是對的。但“不唯上”不等于“不要上”。凡是領導人講的話都不聽,黨和國家的文件都不學,那還不犯錯誤?!“不唯書”也不等于“不要書”。不讀書,不讀馬克思主義的書,就很難掌握人類思想文化遺產、掌握馬克思主義這個人類思想文化的結晶。在新時代,作為社會主義中國的大學生、研究生,應該把讀馬列的書放到首位,作為研究法學的大學生、研究生,就更應不斷提高學習馬克思主義法學的自覺性、積極性,要把這點看作是使自己的學習、工作、研究不犯錯誤和少犯錯誤,并能從前人、他人的研究成果中,從自己的經驗中真正學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的基本保證。這也是實事求是的精神在學習和研究中的運用和表現。要改革、要開拓、要創新,但所有這些都必須以實事求是的精神為指導,提倡樸實的學風,而要防止那種輕浮的、華而不實的態度。

首先,要讀馬列有關的著作,要求把著作的基本含義弄懂,全面、準確地掌握其主要內容,而不是不加分析地陷入一些枝節問題。當前還應當結合學習馬列原著,認真學習和領會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的重要談話,這些指示是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當代的實踐相結合的典范,是毛澤東思想的新發展,對于我們進一步解放思想,在法學研究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完善,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服務,有極為重大的指導意義。其次,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要聯系實際來理解、消化原理和提出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再次,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通過討論、交換意見,統一思想。在討論中要敢于亮思想、亮看法。

無數事實證明,在課堂上、學習中消滅的糊涂觀點、模糊認識越多,在工作中、實踐中的糊涂觀點、模糊認識就越少。而理論上的模糊,必然導致政治上的搖擺和行動上的盲目。

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法學要堅持黨性原則。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的思想武器。只有站在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的立場上,為人民的利益堅持正確的,為人民的利益改正錯誤的,才能真正做到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把馬克思主義真正學到手。而堅持剝削階級的私利,或把個人的利益凌駕于黨和人民的利益之上的人,往往會被這種私利遮住眼睛,不可能真正掌握馬克思主義這個銳利的武器。所以,學習馬克思主義著作,更要聯系思想實際,特別是要聯系自己的思想實際,改造自己不切實際的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道德水平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句話,重要的是要解決立場、觀點、方法問題。

(原載呂世倫主編:《馬列法學原理選讀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7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2版,第2卷,3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2版,第2卷,3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相當于中文“法”和“權利”的歐洲文字都有公、正、直的含義;而英文“權利”一詞為“Right”(正確、對、直)。這說明把什么叫作“權利”或“法”,體現了人們的價值觀。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银市| 山丹县| 收藏| 房产| 临猗县| 临邑县| 保山市| 新宁县| 九龙县| 枣强县| 额敏县| 达州市| 怀仁县| 思南县| 牙克石市| 大同县| 四川省| 邯郸县| 临夏县| 潢川县| 临潭县| 常州市| 钟山县| 达尔| 天峨县| 科技| 苍溪县| 望城县| 广德县| 论坛| 仙游县| 伊春市| 阿克苏市| 盐边县| 怀安县| 南召县| 南开区| 阆中市| 阜新市| 黎平县| 句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