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的真諦:孫國華精選集
- 孫國華
- 2206字
- 2019-09-29 12:12:49
堅持走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道路
研究我國法理學的發展,首先應研究我國法理學所面臨的任務。我國法理學面臨著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基本的法律理論,在政治、法律方面用科學的理論武裝人的光榮使命。要實現這個光榮使命,必須在自己的理論研究中堅持和貫徹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這既是我國法理學的光榮使命,也是我國法理學實現自己光榮使命的根本保證。
研究我國法理學的發展,還必須對我國法理學的現狀有個清醒的、基本正確的分析。這不僅要對我國法理學的過去有個大致正確的理解,而且要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法理學的發展,特別是要對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講話后我國法理學的發展有比較全面、準確的評估。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反對兩個極端:一是對我國法理學采全盤否定的觀點;二是對我國法理學采絕對肯定的觀點,這兩種觀點都不符合實際。我們主張采取歷史的發展的觀點:肯定成績,找出缺點。本著這種思路,我們一貫認為我國法理學的發展,盡管有這樣那樣的曲折,盡管有的曲折很大,但總的說走的是一條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道路,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法理學有了很大的進展,逐步沖破了許多禁區,在一系列重大的理論觀點上實現了撥亂反正,克服了“文化大革命”前和“文化大革命”中的許多“左”的、簡單化的觀點。如:拋棄了法單純是階級斗爭的工具的認識,承認了法的社會公共職能;克服了把法的階級性與其繼承性截然對立起來的觀點,承認了法的繼承性;克服了用政治、政策代替法律的觀點,承認了法的相對獨立的作用和價值;在理論上基本克服了片面強調國家權力,而忽視對社會成員權利、自由的保障的傾向,重視了對人權的研究和保護,重視了對制約國家權力的研究;基本上克服了忽視法的作用或只重視法在對敵專政方面的作用、刑法的作用等片面觀點,較全面地概括了法的作用;理論上基本克服了否定人類法律文化積累的進步的、合理的法律原則的傾向,肯定了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原則、法院獨立審判只服從法律、無罪推定等原則和現代國家通用的或國際公認的慣例及準則的價值;等等。這些成績正是法理學界共同努力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正確路線、方針的結果。但面對著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我國法理學仍然跟不上形勢的發展。反“左”的任務,特別是不僅在一般理論上而是要落實到具體的法律制度和部門的實際操作中克服“左”的影響的任務,還艱巨地存在著。如:重權力、輕權利,以權壓法甚或以權謀私的有法不依現象仍然不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法院獨立審判只服從法律、公正裁判的原則還有待總結經驗,進一步落實;在具體制度上學習發達國家符合現代科學的合理規定和做法的步子還邁得不大、不堅決;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制(legalsystem)過程中出現的許多理論問題,還未能從法的一般理論的角度深入研究等。另一方面防右的任務也不能稍有忽視,不能放松警惕。在發展民主、加強法制、厲行法治,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如果不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就會迷失方向,搞全盤西化,動搖我們立國的根基,導致社會發展走大的彎路。在解放思想、反思過去的過程中,很可能有人會有過頭的、不合實際的想法,做了“倒洗澡水連小孩也一起倒掉”的事情,甚至有人把過去的錯誤不歸結為后人認識和行動中的錯誤,而歸結為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錯了,從而根本拋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這樣必然斷送社會主義事業,是我們必須時刻警惕防止的。某些人對馬克思列寧主義原理產生誤解、動搖,不足為奇,關鍵是整個法學界、法理學界要有所警惕、有所抵制。
因此,我認為我國法理學要不斷發展,必須繼續沿著馬克思主義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道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要繼續克服“左”的簡單化的影響,同時也要切實防右。為此就必須全面、深入、反復地學習并努力貫徹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和集中體現這一理論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必須加強與各部門法、國際法治建設實踐的聯系,提出并研究我國法制建設中迫切需要解決的理論問題(如法的制定和實施的一系列理論問題);必須繼續克服“左”的傾向,認真研究、大膽借鑒中、外、古、今,特別是發達國家一切優秀、合理的法律文化;必須進一步認真貫徹“雙百”方針,開展必要的、正常的學術爭論和評論,法理學界要努力培養一種科學而寬松的學術氛圍和作風,形成一種不同學術觀點敢于暢所欲言,但每位學者自己又都力求科學、準確,能堅持真理、修正錯誤,能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而且不亂扣“左”或右的帽子的實事求是、與人為善的科學態度。
我認為,一方面我們應繼續全面深入地研究法的概念、本質、價值、作用等法的本體和價值等法哲學的一般理論問題,另一方面我們應更多地注重研究法的創制和實施中的實用性更強的、與實踐聯系更近一些的法理問題,如法的體系問題,公私法的劃分問題,判例法的問題,法律解釋、法律適用問題,法律責任、法律監督問題,等等。我們對我國法理學的發展應充滿信心。我認為只要我們沿著已開通的道路奮勇前進,堅持上面提到的一些基本方向,我國法理學必將得到更大的發展,必將能更好地承擔起發展馬克思主義法理學、豐富世界法律文化、用科學的理論武裝人、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維護世界的和平發展而服務的光榮使命。
(原載《法律科學》,19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