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的真諦:孫國華精選集
- 孫國華
- 3209字
- 2019-09-29 12:12:50
簡論馬克思主義法律觀
馬克思主義法律觀是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吸取前人,特別是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基礎上創立的,是用辯證唯物主義研究社會歷史現象,特別是法律現象,如法的產生、本質、發展規律等重大問題而形成的基本理論觀點。馬克思主義法律觀是工人階級世界觀的法律表現,是為工人階級和人類解放事業服務的法律觀,因而它是適應時代需要、與時俱進、不斷豐富、發展的法律觀。馬克思主義法律觀有豐富的內容,一切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關于法和法律的觀念、主張都屬于其列,但其最基本的部分是那些屬于世界觀性質的法律觀念、法律意識。它們應是一切愿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來觀察法律問題的人們努力學習和把握的基本原理、出發點。我們認為,至少以下三個方面的原理應屬此列。
(一)作為社會上層建筑現象的法、法律
馬克思主義認為,法是上層建筑現象,對于這種現象,“既不能從它們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源于物質的生活關系……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但法不是消極地,而是積極地反作用于社會生活,法與社會生活諸現象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輔相成。對此,恩格斯指出:“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但是,它們又都互相影響并對經濟基礎發生影響。”這不僅揭示了社會結構的基本因素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基本規律性,也指出了法、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位置以及它與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這一原理為科學地觀察法律現象奠定了最基本的方法論原理。
用這一原理分析法與經濟的關系,可以得出:經濟關系是法發揮影響的源泉,又是法影響、作用的結果。對經濟關系考察必須充分估計到法律對這種關系的調整。在實際社會生活中,人們預見到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并為此制定出法律,就表現出利益(需要)首先在法中得到實現,后來依靠法而體現在社會關系的其他領域,包括生產關系之中;但更多的情況是利益(需要)往往一開始體現于新的社會關系,包括生產關系之中,后來才固定在法中。新的利益往往通過事實上形成的社會關系為自己開辟道路,而且法律上的固定經常是始于個別的法律判決、審判實踐。這無論在工業文明前,還是在工業文明后,都大量地存在。法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使法具有超前性或滯后性。法是最接近于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現象,民商法等法律表現為直接為經濟生活服務,但刑法、行政法等也同樣在直接或間接地為經濟基礎服務。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制約著人們的價值追求,人的價值追求形成法,反作用于社會生活。所以,法是人從實際關系出發,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實現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的辯證發展,實現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過渡的重要環節。
我們后人在對法、法律現象的探討中,不斷細化了法的相對獨立性、繼承性,法與道德的聯系,民族、宗教因素對法的影響,文化,特別是法律文化對法的發展的制約,等等,進一步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于法是上層建筑現象的原理。
(二)法、法律的內在矛盾
馬克思主義認為,法是由社會共同的、由一定物質生活方式所產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現,而不是單個人的恣意橫行。法的公正性最終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法同國家一樣,本身也充滿內在矛盾,它既履行社會公共職能,也實行階級統治職能,既要代表社會共同體的共同愿望和利益,同時也代表在社會上占優勢地位的階級、階層的愿望和利益。
在前資本主義社會,法、法律公開規定不平等,階級統治職能相對明顯,這是當時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但它同樣也得顧及人民大眾謀生存的起碼要求,體現該社會對法律的共同需要,否則就是無休止的戰亂或同歸于盡,不可能建立統一的秩序。法對統治階級內部及同盟者和被統治階級的利益的協調,確能起到定紛止爭的作用,并能維持社會的穩定,保護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只要階級或階級殘余還存在,法的階級統治職能和社會公共職能就會同時并存,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不過在不同時代,法的矛盾的這兩個方面的比重是不一樣的。當一定階級的統治與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相一致時,法的這兩種職能就能比較好地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相反,如果社會矛盾尖銳化,法的這兩種職能就會發生抵觸,階級統治職能就成了主要方面,社會公共職能往往就化為烏有。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繁榮,廣大人民群眾對權利要求的增強和民主的推進,世界經濟聯系的日益緊密,全人類面臨的生存和生態危機等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的出現,要求法的階級統治職能相對減弱,社會公共職能不斷擴大。人類文明的發展要求超脫人民和民族的沖突,走向民主,走向協商、共處。無論對本國,還是對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而言,用非沖突、非暴力手段解決問題的呼聲日益強烈。法適應客觀形勢的需要,也日益成為緩和、化解矛盾的手段。在國際方面,法的發展隨著國際交流的緊密,各個國家或地區的法律相互借鑒與吸收,在保留各自優秀文化的前提下,共識逐步增多。國際組織和國際條約成為不同國家不同社會制度尋求解決全球性問題的有力手段。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拒絕使用強制和暴力,也不否認法所固有的階級職能,而是使強制、暴力的使用更加合理,更加文明。法是各種力量較量的結果,法所體現的公正也就是對各種力量較量所達成的妥協和一致的神圣化。法所建立和維持的秩序也是各種力量協商、妥協,達到一定平衡的反映。對內民主,對外協商,人的自由的擴大,都意味著法、法治價值的增加。
(三)法、法律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認為,法的現象的內容不可能是法律自身,而只能是一種現實的關系。市民社會的一切要求,一定要通過國家的愿望,并以法律形式才能取得普遍效力。法律所體現的愿望的內容,歸根到底是由生產力和交換關系的發展決定的。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著人們的正義現、價值觀,決定著人們意志的內容。法是一定社會經濟條件的法權要求的法律表現,是經濟關系的意志化形態,它通過國家,借助于法律的形式,具有了人人必須遵守的普遍效力。我們由此可得出這樣的結論:法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法中的正義、公平是相對的,是一定歷史時期內在一定社會生產方式條件下對社會各種利益的協調;法在斗爭中表現出協調,在協調中存在著斗爭。
法是“理”與“力”的結合。法中蘊含的“理”,至少包括三個因素,即對一定事實或規律的承認;在一定事實狀況基礎上形成的公道觀、價值觀;人類積累的調整社會關系的知識、智慧、法律文化。從根本上說,法中的“理”來自社會生活,是當時代表社會發展方向的生產方式所決定的生活條件,特別是經濟發展需要的反映。百姓觸犯了法律,受到處罰,而他又能夠接受,就反映了法中有讓百姓服從的“理”;王子盡管是統治階級中的一分子,但他犯了法,也應與庶民同罪。法中的“理”隨社會物質生活條件、階級力量對比的變化而變化,尤為明顯地表現在法的歷史類型的更替中。王位世襲在奴隸制和封建制社會被認為是正當的,篡位被認為是有悖于“理”;到工業文明時期,通過選舉擔任國家領導被認為合“理”。法中同樣蘊涵著“力”,它來自國家權力,但“力”最終取決于物質生活條件,大家服從于強制力的基本原因是法中的“理”在起作用,這也是法的普遍約束力的可靠來源。“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必須是“理”與“力”的統一。法中的“理”的內容與法中的國家強制力的形式的矛盾及其解決,推動著法的歷史類型的更替和法律文化的積累,為人類向更高歷史階段的發展創造前提。
法的產生是歷史的必然,法的作用也隨社會對其需要的逐步擴大而逐步增強。隨著經濟活動在全球范圍內形成大的循環,法的發展呈現出趨同的趨勢。馬克思主義法律觀是我們正確認識法和法律的理論基礎,任何時候都要堅持,但絕不能拘泥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某些個別論斷,否則就會因為脫離實際而不能順利前進,甚至發生失誤。要學會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研究現實問題,與時俱進地進行理論創新,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
(本文與張俊杰合作,原載《光明日報》,2002-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