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42-1949年中國經濟史編年記事
- 王方中
- 2474字
- 2019-09-29 12:23:13
1873 (同治十二年)
年初 60年代以后,中國生絲的出口持續增長。但流通過程中的規則過于寬松,導致弄虛作假盛行,生絲品質下降?!盎驅⒘永O和雜草混入,或以濕氣和灑水使生絲增重,或以普通絲、劣質絲混充優質絲,或以種種廉價物品塞在捆包的生絲里,或藉普通絲和劣質絲冒充名牌優質絲的商標以賣取高價?!?873年年初,法國里昂絲織業協會將1872年議定的“選絲條目”寄至上海外商商工會議所,對江浙絲交易中的混亂狀況提出嚴重警告。如果中國方面不立即改善江浙生絲的品質并恢復對其商標的信任,法國絲織業將拒絕使用江浙生絲作為原料。上海外商商工會議所隨即將此函件轉達給中國方面。恰在此時,歐洲爆發了經濟危機,對絲織物的需求減退,中國的生絲出口遭到沉重打擊。1874年上海白絲價格從1864—1873年平均每擔480.75海關兩、1873年每擔500海關兩跌至300海關兩。此后再也沒有恢復到1873年的水平。1874—1893年平均為每擔328.31海關兩。(418,75-79頁)據106,1230頁,1873年出口白絲平均價為每擔514.39海關兩,1874年跌至每擔284.65海關兩。
1月1日 怡和洋行發起組織的華海輪船公司(China Coast Steam Navigation Company)成立,資本總額50萬兩,實收32.5萬兩。怡和洋行占實收資本的59%。(119,297-298頁)
1月17日 名為商辦、實為官督商辦的輪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開局。同年李鴻章扎委怡和洋行買辦唐廷樞充總辦。至是年7月,實收股本銀18萬兩。唐入局后,到次年8月中旬,實收股本銀增至47.6萬兩。“招致精習船務生意之粵人唐丞廷樞為坐局總辦,兩月間入股近百萬,此局似可恢張。”(119,788-789頁;321,44頁;305,178頁)
1月19日 招商局輪船“伊敦號”由上海裝貨首航香港。2月23日從香港返滬。(321,58頁)
年初(同治十一年年底) 左宗棠建立蘭州制造局。此局可能是西安機器局遷到蘭州后演變而成。生產槍、子彈、火藥。1880年停閉。(113,445、566頁)
3月 招商局輪船“永清號”從上海首航天津,承運江蘇漕米9 000石,外加各耗,共米1萬余石,揭開了招商局承漕的序幕。(321,58頁;395,257頁)
4月1日 太古輪船公司正式從公正輪船公司接過輪船,開始在長江航行。(323,16頁;327,159頁;328,147頁)
5月1日—10月31日 維也納萬國博覽會(第5屆世博會)舉辦。經奧匈帝國駐華公使反復游說,中國政府勉強同意組織參展,并授權總稅務司赫德處理中國有關參展事宜,派英國人包臘代表中國參加。代表團全部由外國人組成(415,25-32頁)。據342,49頁,東北大豆在維也納世博會上展覽,得到西方國家的稱道與重視。但據415,此次中國展品,包括牛莊海關提供的展品中,沒有大豆。
6月18日 旅法僑商王承榮回國后與人合造一臺專傳漢字的電報機,“專傳漢字,以十六字為提綱,以十數為目,發則由字撿號,收則由號撿字”。于是日呈請政府自辦電報,但未得到清政府支持。(128,丁,電線(一),106-108頁;400,18頁)
7月 招商局附局輪船“永寧號”從上海開航鎮江、九江、漢口。這是中國商輪首次航行中國內河。(321,58頁)
7月 由于旗昌和太古輪船公司在長江航線上競爭激烈,是月兩公司達成臨時協議,兩家平等地分享長江航運的利益,把滬、漢間運費提高到每噸3.5兩,還就有關托運人和經紀人的回扣率達成了協議。又過了6個月,兩家公司才簽署一項正式協議和制定一套真正的合作辦法。(327,159頁;323,17-18頁。關于年底簽署的合作方法,見328,147頁)
8月 招商局輪船“伊敦號”正式開航上海和神戶、長琦之間。這是中國商輪首次開辟國外航線。(321,59頁)
9月 香港黃埔船塢公司放棄了黃埔的業務,全力發展香港的船塢。(304,346頁)
12月 在所有洋務企業中,福建船政局是聘用外國人員最多的企業。船政局洋匠洋員一度多達75名。是月,大批外國人如約解聘回國。(338,87、135頁)
是年 上海發生金融恐慌。世界市場絲、茶銷路呆滯,上海洋商延緩收購生絲。70年代,上海錢莊資金運轉大部分依靠外國銀行的短期信用貸款(即所謂“拆票”),其金額據說在300萬兩左右。9月中旬,外國銀行不但不予拆款,反而揚言要收回已經貸出的信用貸款,而且已經收回貸款60萬兩。整個市場陷于嚴重混亂。南市錢業的拆息行市,8月竟高達2.8兩。一年之內,上海錢莊有半數以上倒閉。(314,459頁;310,134-135頁)
是年 元芳洋行(Maitland & Co.)第一次在上海采用定期拍賣制度推銷貨物,接著怡和洋行和錦明洋行相繼仿效。這種定期拍賣制度逐漸成為上海推銷進口商品的一種比較重要的方式。(398,上冊,114頁;326,32頁)
是年 由于歐美各國相繼停止鑄造銀幣作為法定貨幣,從而減少了對白銀的需要以及美國內華達州(Nevada)銀礦的發掘和開采使白銀供應超過了美國的需要等原因(106,1250-1251、1143頁),從1873年開始,在世界范圍內,銀價下跌,金價上漲(歷年銀價見400,219-220頁;106,1252頁;孔敏主編:《南開經濟指數資料匯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635-636頁;鄭友揆:《1840—1948中國的對外貿易和工業發展》,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342-343頁)。恩格斯在為1890年出版的《資本論》第1卷第4版所加的一條注釋中說:“大約25年以前,金銀的比價=15.5∶1,現在大約=22∶1”,并且預見到“銀的價值在長期內還會繼續降低”。銀價的下跌趨勢一直持續到1934年美國在全世界收購白銀為止。在19世紀,銀價的下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出口的增加(“白銀價值相對于黃金已下降50%,因而現在這些貨物總共起來可以按照二十年前所需成本價格的一半在歐洲出售”,載106,1113頁),特別是糖、煙草、牛皮、駝毛、草帽鞭、羊毛、棉等的出口,自1875年至1893年,茶的出口值減少了16.7%,絲的出口值增長了53.1%,絲、茶以外的其他商品的出口值增長了555%。1870年其他輸出品出口值占出口總值的12%,1892年提高到37.5%(106,1254、1109-1110頁)。對棉貨的進口有一定影響,“棉貨價格的騰貴,超過了千百萬消費者的購買力”(106,1253-1257頁)。也曾發生過三次銀價上漲,這三次上漲都是“人為的”(《資本論》1卷,163-164頁)因素造成的。一次是1890年美國收購白銀導致銀價短期上漲,一次是“1917年至1920年間(金銀)比價驟然縮小差距,這是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當時各金本位國家的幣制破壞,銀之需求增加,且產銀的墨西哥發生內亂,產量縮減”。已改為金匯兌本位的印度也需求白銀(石毓符:《中國貨幣金融史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249頁)。還有一次是1934年美國在世界范圍內收購白銀引起的。1906、1907年銀價也顯著上漲,原因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