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金融機構投資者和公司治理
- 袁蓉麗
- 3241字
- 2019-09-21 01:39:48
2.5 代理理論的局限性
盡管代理理論已經(jīng)得到廣泛應用,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2.5.1 關于人的模型
在代理理論中,有關人的模型是假設理性的人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Jensen and Meckling, 1976)。這類理性人追求個人財富、地位、閑暇和其他類似物(Williamson, 1985)。因此,警惕的監(jiān)督以及圍繞金錢、晉升和其他類似物建立激勵機制可以制止他們采取逃避責任、投機取巧的代理人行為。這就是關于人的X理論(McGregor, 1960)。然而,也有其他起源于組織行為學和組織社會學的關于人的模型(Donaldson and Davis, 1991)。Wood and Bandura(1989)指出了更加多樣的人類動機,包括對成就、責任、認可的需求,以及利他主義、信仰、尊重權威。此外,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指出,人類行為通常不需要有意識的思考就會產(chǎn)生,也就是說,通過習慣、情緒、想當然的行為、條件反射、無條件反射、催眠后暗示和無意識欲望,人類行為也可以產(chǎn)生。
Jensen and Meckling(1994)對代理理論中的人的模型進行了批判,認為它只是簡化了的數(shù)學模型,并對人類行為進行了不切實際的描述。Doucouliagos(1994)認為,將所有的動機都貼上自私自利的標簽并不能解釋人類行為的復雜性。Frank(1994)認為,這一模型并不適合社會存在的需求。Hirsch et al.(1987)認為,為了簡化模型,經(jīng)濟學家都采用了比較粗略的方法,降低了實證的逼真性,導致了不太穩(wěn)健的結果。
此外,批判者們認為,不是所有的決策都會產(chǎn)生利益沖突。相反,很多決策都是在管理者與股東利益一致且沒有復雜的監(jiān)督或激勵機制的情形下作出的(Cannella and Monroe, 1997; Lane et al., 1998)。Davis et al.(1997)認為,代理理論中個人主義效用動機產(chǎn)生的委托人—代理人利益分歧的假設不一定對所有管理者都適用。相反,他們引入了管家理論。在這種理論下,管理者不是個人目標驅(qū)動的,而是扮演管家的角色,其動機與委托人利益一致(Donaldson and Davis, 1989)。
根據(jù)管家理論,管家的行為是集體的,因為他追求的是實現(xiàn)組織的目標(例如銷售額增長或盈利能力)。這種行為反過來有利于委托人,如外部所有者(通過利潤對鼓勵和股價的正向作用)。管家理論假設組織的成功和委托人滿意之間有很強的正相關關系,管家致力于提高企業(yè)業(yè)績和最大化股東財富,因為在這樣做的同時,管家的效用也得以最大化(Davis et al., 1997)。
2.5.2 關于有效市場
代理理論家認為企業(yè)存在于有效市場之中,市場會根據(jù)新的情況迅速調(diào)整(Williamson, 1985; Barney and Ouchi, 1986)。他們做出了相當夸張的假設,即市場處于或接近有效均衡的狀態(tài)(Williamson, 1985; Barney and Ouchi, 1986)。
然而,市場可能存在摩擦(Williamson, 1985; Hill and Jones, 1992)。摩擦的第一個來源是各個委托人能否輕易找到可替代的代理人(Hill and Jones, 1992)。代理人市場的不一致將影響各方的相對能力。此外,代理人市場可能會產(chǎn)生監(jiān)督機制,比如代理人之間的倫理規(guī)則,這有助于抑制代理人的自利傾向,從而使委托人受益(Varian, 1990)。因此,代理人市場缺失會導致更高的代理成本。
契約關系的形成或取消障礙形成了摩擦的另一個來源(Porter, 1980)。摩擦的另一個更深層次的來源是,管理者和股東在一定程度上塑造或規(guī)定了他們的環(huán)境(Weick, 1979)。
由于沒有考慮到市場摩擦,代理理論家只關注代理契約(Perrow, 1993),認為環(huán)境或制度變量的影響并不重要(Ryan and Schneider, 2003)。因此,代理理論應該反映一定的情境(Eisenhardt, 1989),并闡明影響契約的外部因素(Noorderhaven, 1992)。
2.5.3 關于其他利益相關者
代理理論主要關注管理者與股東之間的關系,并未解釋一個公司的利益相關者之間存在的明確的和不明確的契約關系的性質(zhì)(Hill and Jones, 1992)。除了管理者和股東之外,利益相關者還包括員工、客戶、供應商、債權人、社會團體以及公眾。利益相關者理論旨在檢驗高管在追求企業(yè)所有者最大利益的同時也考慮其他利益相關者需求的情形(Caldwell and Karri, 2005)。
建立利益相關者理論的一個倫理前提是:管理者的任務不僅僅是從倫理角度來跟各種各樣的利益相關者群體打交道,還調(diào)解組織和利益相關者群體之間的利益沖突(Carroll, 1996)。這一理論(例如, Freeman and Reed, 1983; Freeman, 1984; Evan and Freeman, 1988; Blair, 1995)主張,企業(yè)應該為更廣泛的利益相關者利益服務,而不僅僅是為股東服務;將企業(yè)定義為不同群體及其各自利益之間的紐帶,關注在不同利益之間進行協(xié)商的倫理,從而彌補了代理理論的一些不足(Boatright, 1992; Clarkson, 1995)。按照March and Simon(1958)的觀點,每一個群體都為企業(yè)提供了重要資源(貢獻),作為交換,他們都期望自身利益得以實現(xiàn)(作為獎勵)。不管他們在企業(yè)中的利益是大是小,每一個利益相關者都是構成企業(yè)的明確和不明確的契約的紐帶的一部分。也就是說,利益相關者與企業(yè)有著長遠的關系(包括做出貢獻和共享風險),并影響著企業(yè)長期的成功。企業(yè)在制定決策時,必須將他們的利益考慮在內(nèi)。
2.5.4 關于結果的不確定性
作為旨在減少不確定性的理論,代理理論的概括性和現(xiàn)實性十分有限(Nilakant and Rao, 1994)。代理關系中結果的不確定性與三個因素有關:(1)道德風險,代理人可能付出比最優(yōu)努力少的努力;(2)逆向選擇,代理人可能付出一種并不適當?shù)呐Γ?3)自然狀態(tài),即委托人和代理人都無法控制的因素。因此,代理人的努力和努力類型的不確定性以及自然狀態(tài)的不確定性都導致了結果的不確定性。然而,代理理論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解釋與代理人努力相關的不確定性。代理人類型的不確定性在代理理論文獻中也有所提及,但代理理論文獻對與自然狀態(tài)相關的不確定性的研究卻十分有限。
盡管代理理論以代理人努力和努力類型以及自然狀態(tài)的不確定性為基礎,但代理理論忽略了結果不確定性的另外兩個重要來源(Nilakant and Rao, 1994)。第一,不考慮自然狀態(tài),代理人努力和結果之間的關系可能很脆弱。一個復雜的組織經(jīng)常用不完整的知識進行運營(Thompson, 1967),實際的努力和結果的關系可能嚴重偏離規(guī)定的關系。第二,在存在幾個委托人和(或)代理人的代理關系中,委托人和(或)代理人之間的目標沖突可能導致結果的不確定性。商業(yè)組織追求多重目標,這些目標有時會相互矛盾(Shetty, 1979)。根據(jù)角色設定理論,當幾個角色由同一個人扮演時,角色執(zhí)行過程會變得十分復雜,并且可能導致角色沖突,這種沖突被定義為“同時存在兩個或更多的角色期望,以至于遵從其中一個便很難遵從另一個”(Katz and Kahn, 1978, p.204)。在這種情形中,結果的差異可能由多重目標導致,而不是厭惡努力。同樣,當存在多個代理人時,對結果和努力類型缺乏一致認同也可能導致結果的不確定性(Nilakant and Rao, 1994)。
此外,代理理論關注減少不確定性的戰(zhàn)略和機制。然而,契約設計并不是達到這一目標的最好方法(Nilakant and Rao, 1994)。其他結構化和人文化的機制通過組織設計、信任和合作來減少業(yè)績方面的不確定性。結構化機制(比如跨邊境角色、任務小組、矩陣結構)的目的在于減少由互相依賴帶來的不確定性(Orsbum et al., 1990)。人文化機制強調(diào)的是分享價值、傳統(tǒng)、信仰和使命(Ouchi, 1980; Trice and Beyer, 1984)。Saam(2007)認為,代理理論假設權利的不對稱,這種不對稱有利于委托人。
總之,對于代理理論的主要局限性集中在關于人的模型、有效市場假設、未能考慮其他利益相關者、承認不確定性等方面的不足。
當然,管家理論和利益相關者理論也有各自的不足。盡管管家理論解釋了與代理理論不同的一種人類行為,它的關于人的模型仍是簡單的、不切實際的。代理理論是由人的經(jīng)濟模型(即X理論)得來的,管家理論則是由組織行為研究的Y理論得來的(McGregor, 1960)。傳統(tǒng)上,人的動機既不完全基于X理論也不完全基于Y理論,而是兩者的更復雜和更偶然的混合(Schein, 1970; Miner, 1980)。此外,管家理論可能在其自身領域內(nèi)是有效的(Donaldson, 1990)。例如,只要管理者和所有者之間的聯(lián)盟持續(xù),管家理論就能被證明是正確的(Cyert and March, 1963)。當這種聯(lián)盟被質(zhì)疑(比如有被并購的威脅)時,雙方的利益便開始出現(xiàn)分歧。因此,管家理論同樣有其局限性。
另一方面,雖然利益相關者理論確認了構成企業(yè)的各利益方,但并未承認對所有者來說利潤是首要義務(Schneider, 2000)。給所有者以充足的利潤是企業(yè)生存的必要條件,沒有利潤就沒有企業(yè),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也不可能實現(xiàn)。利益相關者理論把所有者當作幾個最重要的利益相關者群體中的一個,卻沒能識別所有者為所有的利益相關者提供了企業(yè)的基礎。Stoney and Winstanley(2001)批評道,利益這個術語已經(jīng)沒有特定的內(nèi)容,可以包含研究者愿意的幾乎所有的東西。Hay(1996, p.47)明確指出,利益相關者是“一個相當模糊和隱晦的概念”。Stoney and Winstanley(2001)進一步認為,利益相關者概念的模糊不清主要是因為未能闡明其理論基礎以及總體宗旨和目標不明確。另外,Key(1999)針對Freeman(1984)的利益相關者理論提出了四點批評:對在自身環(huán)境中的行為解釋不足、內(nèi)生變量和外生變量的不完全連鎖、對商業(yè)運營系統(tǒng)和系統(tǒng)內(nèi)的分析水平關注不夠,以及環(huán)境評估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