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金融機構投資者和公司治理
- 袁蓉麗
- 2030字
- 2019-09-21 01:39:48
2.2 代理理論概述
從代理人的角度來看,“大多數組織都只是法律虛擬的,是作為個體間一系列契約關系而形成的紐帶而存在”(Jensen and Meckling, 1976, p.310)。代理理論的基本前提是:“如果關系中的雙方都是效用最大化者,那么就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代理人不會總是以委托人利益最大化為目標采取行動”(Jensen and Mackling, 1976, p.308)。
Jensen and Meckling(1976)將代理關系定義為一種契約。在這種契約下,一個或更多的個人(委托人)雇傭另一些人(代理人)以他或他們的立場履行職務,包括將部分決策權授予代理人。委托人擁有資源,但由于過于復雜、成本過高,或者自身無法管理,因此,需要雇傭一名代理人。代理人通常對委托人的資源沒有索取權,但擁有特殊的信息和知識來管理這些資源。由于存在信息不對稱以及代理人的自利性,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可能不一致,代理問題由此產生(Agrawal and Knoeber, 1996)。
代理問題的實質在于所有權和控制權的分離(Berle and Means, 1932)。代理理論著重解決代理關系中產生的兩個問題。一個是代理問題。代理問題的產生基于兩種情況:第一,委托人和代理的目標有沖突;第二,核實代理人的行為有難度,且需要費用。這里的問題在于委托人無法核實代理人的行為是否恰當。另一個是風險分擔問題。這一問題的產生基于委托人和代理人對待風險持有不同的態度。這里的問題在于委托人和代理人基于不同的風險偏好可能采取不同的行動(Eisenhardt, 1989)。
代理理論重點關注委托人與代理人之間形成的契約,以及如何制定對委托人而言最為有效的契約的方式。為了確定最有效的契約,代理理論對于人、組織以及信息做出了一些假設。該理論假設代理人和委托人都是自利的,以其自身福利最大化為目標采取行動;又進一步假設代理人比委托人更具有信息優勢。因此,在簽訂契約前,由于信息被隱瞞,逆向選擇就會發生;契約簽訂后,由于代理人行為被隱藏,道德風險就會產生(Fama and Jensen, 1983b; Rasmu-sen, 1989)。信息隱瞞問題表現在,代理人通過觀察收集了一些委托人不知曉的信息,并利用這些信息進行決策。但是,委托人卻無法驗證代理人是否以委托人利益最大化為目標來使用這些信息。另一方面,最典型的隱藏行為是代理人的努力工作。努力工作對代理人自身是負效應,但對委托人是有價值的,因為通過努力工作增加了產生對委托人有利結果的可能性(Arrow, 1985)。同時,代理理論假設公司的目標是股東財富最大化,管理層的激勵應該部分以此目標為基礎(Ryan and Schneider, 2003; Kim and Mahoney, 2005)。此外,代理理論還假設,有關代理人的信息是一種可獲得的商品。
契約是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間達成的協議,它明確了雙方的權利、業績評價方式和報酬 (Evans and Weir, 1995)。根據上述假設,代理理論試圖確定契約的性質,使代理成本最小化。這些代理成本包括監督、激勵以及確保代理人履行承諾的成本。控制模式存在差別,一種是以行為為基礎,另一種則是以結果為基礎(Ouchi and Maguire, 1975)。具體來說,代理理論認為,與基于結果的契約(傭金、股票期權和市場控制)相比,基于行為的契約(薪酬和分層控制)更有優勢。該理論把這種相對優勢看成是有效確保代理人忠誠的一種手段(Nilakant and Rao, 1994)。委托人通過監督代理人和建立激勵機制降低代理成本,使雙方的利益一致(Pratt and Zeckhauser, 1985)。
在解決由于信息不對稱和代理人的機會主義而導致的利益沖突時,代理理論承認,委托人必須明確交換的兩種基本屬性:(1)監督成本;(2)計量成本(Williamson, 1985)。隨后,理論學家利用這兩種屬性建立了委托人能夠提高契約有效性的兩大類方法(Ouchi, 1978; Eisenhardt, 1989)。第一,委托人能夠設計相關機制來監督代理人的行為,確保代理人確實按照契約規定來行事。這樣,委托人就能夠減少信息不對稱,如果代理人行為偏離預期,委托人也可以對他們實施懲罰。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金融機構投資者對公司管理層的監督作用(Gillan and Starks, 2007; Chung and Zhang, 2011)。
然而,如果代理人的行為無法監督,委托人可以實施替代方案,即將代理人的工作結果與預期目標進行比較,評價其實際業績。因此,正如Jensen and Meckling(1976, p.81)所指出的,代理理論認為,“委托人可以通過建立對代理人的恰當激勵、承擔為限制代理人異常行為所花費的監督成本來限制其對自身利益的背離。此外,在一些情形下,委托人會通過向代理人支付消耗資源的費用(契約成本)來保證其不會采取可能損害委托人利益的行動”。
一直以來,關于代理理論的研究沿著兩條主線發展:委托—代理和實證主義(Jensen, 1983)。總的來說,委托—代理研究是規范的,它嘗試發展代理理論,并將其應用到雇主—員工、律師—客戶、買方—賣方以及其他代理關系中(Harris and Raviv, 1978)。這類研究趨向于數學運算,十分抽象,不經過特殊培訓難以掌握其建模技巧(Wild, 1994b)。實證主義研究則傾向于關注大型上市公司管理者與股東之間的契約關系(Eisenhardt, 1989),最關注的是明確能夠減少代理損失的治理機制。這兩條主線是互補的:實證主義理論明確了不同的契約方案,委托—代理理論則表明在結果不確定性、風險規避、信息以及其他變量發生變動的情形下,何種契約是最有效的(Eisenhardt, 1989)。
總之,正如Eisenhardt(1989, p.59)所恰當指出的,代理理論范疇就是反映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間基本代理結構的一種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委托人和代理人需要進行合作,但有不同的目標和不同的風險態度。
本書的研究沿襲了代理理論中的實證主義,接下來的討論主要關注這一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