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金融機構投資者和公司治理
- 袁蓉麗
- 1059字
- 2019-09-21 01:39:47
1.6 主要研究結論和本書特點
本書的研究結論表明,中國金融機構投資者(尤其是投資基金)已經在公司治理中發揮作用,并且不同的金融機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業績有不同的影響。
具體來說,訪談結果表明,良好的公司業績、流通股的比例高、財務報表和年度報告質量好、管理人員素質高、有效的投資者溝通是吸引金融機構投資者的公司所具備的特征。研究結果還表明,大多數證券公司是消極投資者,而一些積極的投資基金幫助他們投資的公司進行財務預測、規范公司行為、改善公司業績。這種有限的公司治理作用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包括股權高度集中、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低、不成熟的監管環境、利益沖突、財務信息不透明和披露不足,以及金融機構投資者自身代理問題的存在。
針對2006—2010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的1654家公司(7009個觀察值),我們分析了證券公司和投資基金的持股對公司業績的影響,發現:(1)投資基金對公司業績有積極影響,會計盈余反過來影響它們的持股比例;(2)證券公司的持股不會顯著影響公司業績。這些發現表明,認為中國金融機構投資者對公司治理沒有影響的說法是錯誤的;同時,不同的金融機構投資者對公司業績的影響不同。
在招商銀行擬發行百億元可轉換債券的案例中,以投資基金為代表的小股東團結起來,采取集體行動反對招商銀行的融資提案,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小股東的利益。該案例研究結果表明,在中國,主要的代理問題是控股股東和小股東的利益沖突,以投資基金為代表的金融機構投資者能夠代表小股東,發揮著監督控股股東的作用。同時我們發現,中國其他治理機制的低效率限制了金融機構投資者在公司治理中發揮作用。
本書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通過在中國背景下展開的研究,本書豐富了公司治理的文獻,尤其是金融機構投資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的文獻。第二,本書關注具體的金融機構投資者,即證券公司和投資基金,而不是普通的法人投資者。本書還在研究中區分了兩種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投資者對公司業績的影響。第三,本書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分析了金融機構投資者在中國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中的作用。通過定性和定量研究,我們得到了相同的結果,這些結果相互印證,從而更加全面、可靠。第四,本書分別以金融機構投資者的高級經理和他們所投資上市公司的董事為訪談對象,從不同的角度對所要研究的問題進行剖析,給讀者提供了更全面、客觀的答案。第五,本書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深刻挖掘了金融機構投資者如何試圖影響他們所投資公司的公司決策,這是對以投資基金為代表的小股東反抗大股東和管理層利益侵占的一項探索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