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例如Gillan and Starks, 2007)和實證證據(例如Chung and Zhang, 2011)表明,機構大股東可能有動力為監督上市公司管理人員和改善公司治理而消耗資源。本書的研究有助于讀者理解中國金融機構投資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新興經濟體,有高速擴張的企業和股票市場。更重要的是,由于大量外資涌入、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制度的引入、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包括金融機構投資者)尋求海外上市機會,中國的公司和股票市場正日益融入世界經濟。因此,中國公司為境外投資者的投資多元化提供了良好的機會。于是,在當前形勢下研究中國金融機構投資者的治理作用顯得越發重要。研究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二,中國的公司環境為金融機構投資者維護小股東利益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中國公司的特征是公司治理薄弱、投資者保護有限,并且通常擁有由一個控股股東(國有股東)控制的高度集中的股權結構(Sun and Tong, 2003; Wei et al., 2005)。 法學與金融學理論強調,在這樣一個環境中,主要的代理問題是控股股東侵占小股東的利益(例如La Porta et al., 2000)。確實,中國企業存在很多不法行為,如非法內幕交易、市場操縱、公司舞弊等,嚴重損害了小股東利益(Cheung et al., 2006; Berkman et al., 2009; Jiang et al., 2010)。作為一種日益重要的影響公司治理的監督機制,金融機構投資者集合許多個人投資者的資金,通過代表他們作為上市公司股東,限制代理問題(例如侵占小股東利益)。
第三,以往的研究絕大多數是以發達經濟體(例如美國和英國)為背景的,很少在中國背景環境中進行,部分原因是中國金融機構投資者一般被認為在公司治理方面沒有起到很大的作用(耿志民, 2002;Tenev et al., 2002)。然而,近期金融機構投資者的迅速發展使得我們開始質疑這樣的觀點。例如,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中遠航運股份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的機構股東成功否決了這些公司提出的可能損害小股東利益的投資項目。因此,有必要對中國金融機構投資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進行一次系統的、全面的調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