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引言

人口老齡化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全面而深刻的改變。對于老齡化,人們既有悲觀的看法,也有樂觀的看法:一方面,由于人口老齡化,家庭和社會的養老負擔可能加重,即使是發達國家也不例外,老齡化還給醫療護理、照顧帶來了經濟、人力、精神等多方面壓力。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今天的老人已經不同于昨天的老人,隨著壽命的不斷延長,大部分老年人身體健康,他們不僅能夠不依賴他人,而且有意愿繼續發揮能力和價值。事實上無論是在家庭還是社會領域,有很多老年人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甚至做出了難以替代的貢獻。但傳統觀念往往把老年人看作“退休者”、“照顧接受者”(care receiver),在一些人看來,老齡化帶來的更多的是挑戰而非機遇,這些定位使老年人對家庭和社區的貢獻很容易被忽視,加上由于缺少政策支持,老年人要充分發揮“余熱”仍然受到很多限制甚至歧視。

本書是一本社會老年學的書,除了導言之外,將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探討如何支持和鼓勵老年人繼續為家庭、社區和社會做出貢獻,實現老有所為。有生產力的老齡化或者說老有所為是國際上老年學近二十年來的重要領域和發展方向。促進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使他們過積極、有意義、有貢獻、快樂的生活是老年學研究的主要目標。(Mui & Shibusawa, 2008)而老有所為能夠促進老年人的健康,老年人通過作為照顧者、志愿者、繼續工作者、終身學習者等能夠不斷發展自己,給家庭和社會貢獻力量。在本書中,我們在社會老年學理論的基礎上將著重探討老有所為的理論、實證、政策、實踐項目的最新研究進展。本書會從跨文化研究的角度探討人口老齡化這一全球范圍內的重要議題,希望讀者能從不同文化的經驗中受益。本書的最終目的是提升人們對老齡化、健康、老有所為等問題的認識,推動老有所為方面的知識和實踐項目在中國得以應用。

每一個長者的人生經歷都是一個發展變化的動態過程。在日歷年齡的基礎上,有社會心理學家把人的一生分為三個年齡段:從出生到30歲是第一齡,從31歲到60歲是第二齡,而60歲以上則為第三齡。因為人類壽命逐漸延長,很多人在60歲后至少還可以生活20到30年的時間。隨著人們壽命的延長,活到第三齡的人越來越多,絕大多數人都會經歷第三齡階段,因此對老年期這一生命階段再作細分是很有必要的。在國際上,年齡從65歲至74歲的老年人常被稱為“年輕老人”或“低齡老人”(young-old),很多年輕老年人可能仍在工作或剛剛退休,無突出的健康問題,依然保持活躍。年齡界乎75歲至84歲的人士被稱為“中齡老人”,他們可能會經歷少許疾病,需面對一些身體挑戰,這一年齡段的人多已喪偶,而且完全退休,可能需要得到支持。而年過85歲的“高齡老人”則往往有更多的支持需要,他們可能面臨日益嚴峻的健康問題,對照顧的需求更大,但要看到還有很多高齡老人仍然健康有活力,享受豐富的晚年生活。所以我們不能完全以年齡來衡量人的健康和能力。有人年方五十,已出現多種健康問題而要在家休養,而有人年過九十卻依然能夠冬泳并每星期從事四十小時的志愿服務。人們在老年階段的種種表現是他們各自獨特生命歷程的集中反映,但無論一個老人健康與否或對他人的依賴程度如何,我們都可在他或她的身上看到能力和專長。

老年人有寶貴的經驗和智慧,他們中的很多人還有繼續為家庭和社會做貢獻的意愿,關鍵在于如何給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機會,讓他們能充分選擇適合的方式繼續貢獻力量,實現自我價值,度過一個充實的、有意義的晚年。退休意味著正式職業經歷的結束,但也意味著老年人可以選擇參與其他更多無償的或有償的社會活動。但有些人卻對老年人存在誤解和偏見,常把他們與身體虛弱、疾病纏身、失憶、失智、失聰、失明、失能、貧窮、吝嗇、無用等詞聯系起來,很多老年人也會受這些負面認識的影響而放棄許多有意義的活動。這些忽略人的能力而只根據年齡作出主觀判斷的看法被稱為年齡歧視(ageism)。人口老齡化不是問題,對老年人的歧視及負面看法才是問題,其實在正常的老化過程中,人們可以比較健康地活到生命終點。從生命歷程的視角(life course perspective)來看老年人,他們的生命就像一本書,在豐富多彩的人生故事里,在灰白的頭發和深深的皺紋之下,我們能看到他們對家庭、國家所做的貢獻,以及他們一生在生命戰場上的英勇戰跡。而生命的結束就像人生畢業一樣,需要舉行人生畢業禮,慶祝生命歷程的結束以及贊揚其一生的貢獻。

從人力資本的角度看,老年人也是一筆豐富的人力資源,他們的智慧、經驗、知識、社會關系等對于社會而言是寶貴的財富。中國擁有大量的健康老人,他們通過照顧他人、繼續就業或勞動、從事志愿服務或者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依然可以參與社會活動、奉獻于社會和家庭,實現老有所為。老年人的這些貢獻可以產生巨大的經濟和社會價值,例如,2010年美國老年人在參與正式的志愿活動和照顧家庭方面為社會創造的價值經估算約為5000億美元。但老年人所蘊含的這種豐富的人力資本需要得到認可、發掘、培養和管理。正如經濟資產一樣,不懂得如何發掘和管理,就必然導致這些寶貴的資產被浪費。盡管研究表明老年人積極參與為社會做貢獻的老有所為活動可以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而且很多老年人對于繼續參與社會發展、實現老有所為還有積極的意愿,但我國目前真正能讓老年人實現老有所為的政策和實踐項目還很缺乏,遠遠不能滿足當下老年人的需求,更難以應對未來人口老齡化過程中對老年人力資源的要求。

本書基于中國國情和社會老年學的理論和實證,在老有所為的框架下,探討如何在借鑒他國經驗的基礎上支持和鼓勵中國老年人繼續參與到可以為家庭和社會做貢獻的活動中,幫助他們實現老有所為,享受健康快樂的生活,從而推動中國老年人參與社會發展、對社會繼續做出貢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康定县| 德庆县| 信宜市| 伊宁市| 维西| 武城县| 玛纳斯县| 眉山市| 辉县市| 买车| 齐河县| 肇庆市| 焦作市| 枣阳市| 大埔区| 浮山县| 连江县| 阜城县| 巴彦县| 微博| 永安市| 通州市| 玉环县| 三门县| 白山市| 天长市| 阳原县| 武定县| 于都县| 齐齐哈尔市| 汝阳县| 惠东县| 博湖县| 红桥区| 施甸县| 武定县| 尤溪县| 砚山县| 池州市| 怀柔区| 霞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