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老有所為的概念和框架

從概念和內涵來看,我們現在采用的老有所為這個術語源于英文中的“productive aging”,從字面上看,“productive aging”可譯為“有生產力的老齡化”。但由于有生產力的老齡化難以為人們所理解,因此如何用中文準確地表達這個術語成為一個重要問題。2009年和2011年美國華盛頓大學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分別與山東大學、北京大學共同主辦了以“productive aging”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通過在這兩次會議上與會專家們的共同探討,大部分中國老年學家和華裔老年學家都同意把“productive aging”譯作“老有所為”。“productive aging”強調的是老齡化的過程應該是一個從事對他人有貢獻和有價值的活動的過程,老年人在這種老齡化的過程中才能獲得健康和高質量的生活。而中國政府提出的老齡工作六個“老有”(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教)的目標中所包含的“老有所為”也是提倡老年人能夠有所作為,能夠實現自我價值,其內涵和思想與英文中的“productive aging”基本是一致的,二者都傳達了老年人繼續貢獻其能力和價值的主導思想。作為中國政府的一項政策理念,老有所為的說法和一些實踐活動在中國已深入人心,易于被人們理解,因此,本書中也采用“老有所為”這個術語來表達,它與英文中的“productive aging”是一致的。

傳統的觀點往往認為只有從事有報酬的工作才是有生產力的,所以當一個人由于失業、喪失勞動能力或退休而正式退出勞動力隊伍時,他/她就不再具有生產力。但是這種過于強調人的商品性的觀點受到很多批評。(Hooyman & Kiyak, 2009)對人們價值和貢獻作用的認識應該擴展到不管個人是否得到報酬,只要對他人有貢獻,就是有生產力的。

關于什么是老有所為,卡羅(Caro)等人的界定是,老年人個體生產商品或服務的任何活動,或通過提升能力來生產商品或服務,而無論老年人個體是否因為這些活動獲得報酬。(Caro, Bass and Chen, 1993)根據這一界定,老有所為主要局限于能夠以經濟價值量化的活動。也就是說,老年人所從事的這些活動是有經濟價值的。

老年人從事的各種社會參與活動,主要包括以個人目的為主的社會活動(如完成基本生活需要的日常生活活動等)和服務他人的社會活動(如照顧家人、志愿活動、就業等)。而老有所為即是為他人和社會提供服務、做出貢獻的社會活動。在此需要指明,由于老有所為更加強調社會活動對他人的貢獻意義和價值,因而老有所為的活動也就不包括老年人從事的那些僅僅以滿足自身身心健康、愉悅需要為目的的活動,如健身、文娛活動等。

盡管老有所為的概念被提出后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同,但是人們對老有所為研究應包含哪些變量卻未能得到明確的答案。直到1996年弗朗西斯·G·卡羅(Francis G.Caro)在威廉·H·克朗(William H. Crown)主編的《老年人和就業手冊》(Handbook on Employment and the Elderly)書中寫了“老有所為的理論視野”一章,才進一步擴展和深化了早期老有所為概念和框架的認識。(Crown & Leavitt, 1996)

老年學研究老有所為或老年生產力(productivity in later life)是以老年人貢獻他人的社會活動的種類和程度來衡量的。那么老有所為到底包含什么內容?謝若登等人(Sherraden et al., 2001)列舉了六類具有生產力的活動:(1)以市場為基礎的經濟活動;(2)在市場之外但具有經濟價值的活動;(3)正式的社會責任/公民義務;(4)非正式的社會援助;(5)維持社會關系的社會活動;(6)自我完善的社會互動,如學習、自我實現、自我教化。他還強調老齡生產力的定義應該是開放的,并且注意不能把因為特殊原因而不具備生產能力的老人邊緣化。

根據國際上對老有所為活動內容的劃分,我們認為老有所為的內涵盡管很廣泛,但這些內容可歸納為老年人有酬工作(或有酬勞動)以及無酬但具有經濟價值的活動,這些活動可分為四種主要類型:(1)從事有報酬或無報酬的工作;(2)照顧家人、親友等;(3)從事各種社會志愿服務;(4)參與老年教育以提升自己的人力資本和生產力。在這些老有所為的活動中,非正式的幫助是零散的、非組織性的,特別是對家人的幫助雖然常常被人們忽視,但卻是老年人從事得比較多的貢獻活動。為了把老有所為涉及的指標及相關影響因素表達得更清楚,本書用框架圖的形式體現出來(見圖2—1)。

圖2—1 老有所為的指標及影響因素框架

這個框架包含了老有所為的活動類型以及各方面的影響因素,箭頭指示了因素之間的作用方向和路徑。各個因素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老有所為的活動,也可以說老有所為取決于各種有關因素,具體來說如下。

(一)宏觀環境因素

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是實現老有所為的大環境和前提因素。沒有經濟發展就難以為老年人實現老有所為提供充分的機會和基本條件;而沒有對老年學、正常老化過程、老有所為等知識的了解,人們就難以積極地看待老年人的潛力和價值。尊老、敬老的文化背景和氛圍是非常重要的環境要素。只有當一個社會中的人們對老年人持尊敬的態度,在社會上形成關愛老人、認可老年人價值的文化、道德氛圍,才能為老有所為的實現創造內在的宏觀環境。

(二)老齡政策和項目因素

老齡政策是老年人權益保障的根本條件和推動各項老齡工作的基礎,也是老有所為活動是否能夠得到廣泛發展的根本因素。在很多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政策方案中,如何更好地利用老年人力資源、發掘老年人的價值和作用已經成為這些國家的政策重點之一。例如,一些國家推行的延遲領取養老金、鼓勵企業雇傭老年勞動者、對照顧家人的老年人給予經濟補貼等,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口老齡化造成的勞動力短缺,使老年人的勞動貢獻得到認可,也幫助很多老年人實現了繼續服務他人的愿望。可以說,要發展老有所為,構建合理的政策和項目是先決條件。

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教、老有所樂是對老年人生活需求的概括,也是中國老齡工作的目標。其他幾個“老有”的實現程度對老有所為的影響是不容小視的。政府通過構建和發展各種與老年人有關的系統和網絡,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所需。例如,通過建立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和支持家庭養老來實現老有所養;通過健全健康醫療保健體系實現老有所醫;通過老年大學和老年學校等形式為老年人提供老年文化活動和教育,實現老有所教和老有所學;通過各種形式為老年人獲得老有所樂創造機會;而在老有所為方面,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先后頒布了一系列鼓勵老年人參與社會發展的政策法規,把發揮老年人作用、鼓勵老年人繼續參與社會發展作為加強老齡工作、發展老齡事業的重要內容。盡管我國有完備的老齡政策框架體系,但在不同發展時期,老齡政策的重點是不同的,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時期,老有所養必然是老齡政策的重點,其實即便是在我國經濟發展取得巨大進步的今天,完善老年人的社會保障問題依然是老齡政策中的重中之重。但隨著老年人對自我價值實現等需求的提升,老有所為的政策也正成為政策的重點。

(三)老年人個體因素

老年人的個人特征是決定老年人是否從事老有所為活動的關鍵和內在因素。老年人的個人特征包含多方面要素,例如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家庭狀況、經濟狀況、性格特點、助人意愿、自信心、自我效能等。雖然不健康的老人依然能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但從總體上看:健康老人參與老有所為活動的比例高于不健康老人;家庭狀況(包括子女、配偶、居住方式等)是影響老年人老有所為的關鍵因素,特別是對于中國的老年人來說,很多老年人對配偶、子女、孫子女等家庭成員的照顧活動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家庭的現實需求;而經濟、時間、社會網絡等資源是老有所為得以實現的必備條件。在中國,很多老年人特別是農村老年人迫于經濟壓力繼續從事勞動,也有很多老年人雖然有服務他人、貢獻社會的意愿,但卻難以獲得足夠的信息、機會或缺乏社會網絡的支持。老年人的個性、是否有助人意愿等也是決定其從事老有所為活動與否的關鍵。

(四)條件因素

作為條件因素,社區、家庭的軟件環境(如從事老齡工作或服務的人員素質等)和硬件環境(如無障礙設施等)都會影響老有所為的能力和機會。為了支持老年人融入和參與社會,滿足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建設年齡友好型社區在世界很多地方被大力提倡。年齡友好的環境不僅指物理環境,還包括順應老年人的身體、經濟、社會和心理需要的社會基礎設施和服務。(Mui, 2010)建立年齡友好型社區的主要目標之一是促進社會的包容性,而不是對老年人的社會隔離。聯合國老齡問題國際行動計劃主張把“保證并建立有利于老年人的環境”作為優先議程。世界各地建立年齡友好型社區的活動都重在確保老年人的幸福感、自主感和目的感。一個社區年齡友好的水平決定著老年人有意義的社會活動機會,從而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貢獻能力。年齡友好型社區的建設不僅要求人們特別是決策者、老齡工作者對老年人需求的認識和重視,還需要健全的城市規劃和智能化、人性化、安全化的住宅設計。一個在環境、設施設備、人文氛圍上都體現出年齡友好的社區也必然能夠為老年人提供保健服務和其他社會和社區服務。除了在社區環境上體現對老年人的友好外,如何創建一個情感友好的環境,使老年人與家人、朋友和鄰居保持和諧關系,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對于社區、家庭的硬件環境條件,軟件環境條件的建設難度更大,但對老有所為活動的推動作用也更加強大而直接。軟件環境包括很多方面的內容,主要是從事老齡工作和服務的人員素質,比如他們對老年人、老齡化、老有所為的重視程度、認識程度,以及開展有關活動的能力和經驗。以老年社會工作者為例,目前國內大多數針對老年人的社會工作還主要集中于心理輔導、開展文化娛樂活動、照顧服務等,很多社會工作者對如何開展老有所為的項目和活動還缺乏認識和經驗,所以大力普及和提高老年學特別是老有所為的知識,設計、試點和推廣這方面的項目應當成為當前乃至今后一段時間中國的老年學者和政策制定者的歷史使命和工作重點。

(五)老有所為的活動

謝若登(Sherraden, 2001)認為productive activity包括以下指標:(1)以市場為基礎的經濟活動;(2)有經濟價值的非市場經濟行為;(3)正式的社會/公民貢獻;(4)非正式的社會扶助;(5)社會關系和活動;(6)自我提升,例如學習、充實、啟迪。把以上幾個指標進一步歸納,老有所為是老年人主要通過以下類型的活動對他人做出有價值的貢獻:

● 就業(employment);

● 照顧他人(caregiving);

● 志愿服務(volunteering);

● 教育和能力提升(education/building capacity)。

(六)老有所為的收益

老年人參與這些有生產力、有經濟貢獻的活動對個人、家庭和社會來說都是有經濟效益的。(Morrow-Howell et al., 2001)不僅如此,這些有貢獻的活動對老年人自身的身心健康、家庭、社區也都有正面影響。(Mjelde-Mossey et al., 2007; Sherraden et al., 2001)老有所為可以實現多方受益或者說多贏的結果,受益者包括老年人自身、家庭、社區、企業、社會等幾個層面。

(1)對于老年人自身,參加老有所為的活動可以使他們改善身心健康、延緩衰老、獲得經濟收入、豐富生活、實現自我價值。

(2)對于家庭,老有所為能為其提供切實的幫助,解決家庭的現實困難,減少老年人對家庭的依賴。

(3)對于社區,老年人參與社區的各種活動既能有益于社區和他人,又能豐富社區工作的人力資源,是開展多種社區活動的重要支持。

(4)而對于機構、單位、企業等,老年人是一支有經驗的、低廉的、時間靈活的隊伍。

(5)對于社會來說,在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老齡化的背景下,給老年人創造機會參與社會發展才能使老年人不再是社會的負擔,體現他們的價值和作用,緩解社會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壓力。美國老年人無報酬工作帶來的經濟價值非常可觀。2002年,美國老年人為社會提供的無報酬服務全年創造的價值約為1617億美元(包括正式的志愿服務和照顧家庭成員),其中的61%來自對孫子、孫女等家庭成員的照顧,11%來自非正式的志愿服務,28%來自正式的志愿服務。2002年,55歲以上的老年人正式和非正式志愿服務所創造的經濟價值達630億美元,其中正式志愿服務價值達到440億美元,而給家庭成員提供的照顧服務價值近1000億美元。

老有所為的活動對于老年人自身的意義是十分巨大的。大量研究表明,各種形式的老有所為活動對老年人的健康有利,即便是參加低水平的活動也比不參加任何活動有利。(Glass et al., 1999; Morrow-Howell et al., 2001)由于有目標感,有刺激和學習的環境,與完全退休的老年人相比,有規律的工作或從事志愿活動的老年人更健康。1999年以來的10項有數據支持的研究表明,志愿活動與降低死亡率和抑郁癥發病率顯著相關,并能提高健康水平、幸福感和認知能力。(Zedlewski &Butrica, 2007)卡爾沃(Calvo, 2006)的研究發現老年人參與有報酬的工作可以降低發病率、提高健康水平。對早退休者進行的30年的跟蹤調查顯示,早退休者比晚退休者的發病率更高。(Tsai et al., 2005)達瓦、拉沙德和斯帕索耶維奇(Dhaval, Rashad and Spasojevic, 2006)也發現完全退休對身體和心理健康有不良影響,但退休后參加社會性活動、保持活躍和生活的目的感是很有益處的。為什么社會性活動能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調查結果發現這是由于老年人參加社會性活動能夠提高社會交往的能力和技巧,通過結交新朋友而加強了他們的社會支持網絡,所處的環境更具有刺激性,從而提高了認知水平。(Kubzansky, Berkman and Seeman, 2000)這些活動還通過提高老年人的知識和技能對老年人的自我認知和心理健康有積極作用。此外,參加這些社會活動還有助于老年人提高社會地位,獲得更多的社會、心理和物質資源,對其健康水平的提高有一定作用。而有報酬的工作也提高了老年人的退休收入水平,即便是僅僅多工作很短的一段時間也能有效提高退休金收入,這對于低收入勞動者來說作用特別顯著。(Johnson and Schaner, 2005)在美國,老年雇員已經成為應對經濟不景氣、降低企業成本的一種選擇。

很多形式的貢獻行為對老年人的幸福感都會產生有益影響。對651個75歲以上非殘疾老人的研究發現,老年人與家庭成員和朋友之間的互助對改善老年人的身體功能和降低死亡率有積極影響。(Avlund et al., 2004)有代表性的美國老年人樣本也說明互助與積極的心理幸福感有關。(Krause, Herzog and Baker, 1992)有貢獻的老有所為參與行為常被冠之以“認知鍛煉”的美名,因為它通過學習和適應有刺激的環境使認知功能得到鍛煉。弗里德(Fried et al., 2004)的研究結果支持了這一觀點。他們跟蹤研究了128個60歲至86歲的參加美國的老有所為項目——“經驗團”(Experience Corps)的老年志愿者,與控制組相比,參加志愿活動項目的老年人表現出更高的認知水平。(Fried et al., 2004)

此外,大多數老有所為活動也為老年人提供了社會交往的平臺,老年人在這些活動中與他人互動、交往。即使只是與別人進行最基本的如聽、說這樣的社會交往也能使互動雙方受益。德科斯泰和喬治(De-Coster and George, 2005)的研究發現,在糖尿病同伴互助群中的老年會員能夠獲得假想的領導角色,通過討論問題找到照顧和護理糖尿病人的較好途徑。很多研究證明社會交往和人際關系的維系對健康和長壽很重要,特別是對社會隔離中的老年人而言更是如此。做志愿者等有貢獻的活動能夠提高社會地位并能使老年人獲得重要的社會、心理和物質資源。(Mui & Shibusawa, 2008)而且,老有所為能帶來權利、地位、情感和精神的愉悅,為獲得自尊和自我效能感提供更多途徑,從而提高老年人生活滿意度。老有所為還能驅使老年人增強自己的參與動機、知識和技能,塑造自我、獲得樂趣。總之,老有所為活動有利于老年人形成積極的態度和體驗,使他們認為自己是有能力、有價值的。

老有所為還是代際交往的橋梁。一些代際互動的項目使不同代的人聯系起來,使各年齡段的人都能融入,老年人通過照顧他人、教育兒童、參與社區或社會事務,加強了與不同年齡者的交流,不但滿足社區的一些需求,還能把老年人的技能和潛力發揮出來。美國全國性和地方性的一些項目正體現了代際交往中的老有所為,如“經驗團”項目就是一個力圖通過學校中老年志愿者和年輕人的互動來體現老年人價值的例子。(Glass et al., 2004)通過與年輕人的合作,老年人成為別人眼中有價值的老師和領導者,同時老年人也能從這種代際互動中獲得更多的知識技能。

老有所為對其他人和社區也有積極影響。在美國,三分之二以上的老年人為朋友和鄰居提供過幫助,減少了社區里一些弱勢成員的社會隔離,直接或間接地減少了個人接受正式服務的需要(Morrow-Howell, Hong, &Tang, 2009),因此老年人為他人提供的服務可替政府節省公共開支。惠勒、戈里和格林布拉特(Wheeler, Gorey and Greenblatt, 1998)對37項研究項目進行回顧后發現,在老年志愿者所提供的服務對象中,85%的服務對象有顯著的積極效果。老年志愿者對于兒童及其家庭是很有效的服務提供者,老年人對兒童的教育有助于提高兒童的學習成績并改善人們對老年人的看法。(Rebok et al., 2004)一項對“家庭朋友”項目進行了為期3年的評估發現,55歲及以上老年人作為志愿者不但明顯降低了老年人和殘疾兒童的住院率,也提高了兒童及其父母、家人的總體福利水平。(Rinck and Naragon, 1995)另一個“無年齡障礙”項目則把老年志愿者和學校中的問題青少年或有行為問題的青少年聯系起來。在這個項目中,青少年被隨機與一位年長的導師結成對子,通過老年人的幫助和輔導,這些青少年在出勤率、對待學校的態度、吸毒等問題上都有了很大改善。(Rogers and Taylor, 1997)還有一些項目是讓老年志愿者與身體不好的老年人結成對子,同樣也獲得了雙贏的效果。

在各種形式的有貢獻的老有所為活動中,志愿活動是研究中比較受關注的一種。如莫羅-豪厄爾(Morrow-Howell et al., 2009)通過對1669位參加“美國人改變生活”的60歲以上老年人進行研究,發現老年期的志愿行為與更好的健康狀況和更少的抑郁癥狀有關。另一項研究對1200位65歲以上老年人進行了8年的研究,結果顯示在考慮了健康、階層等因素后,志愿者的死亡風險更低。(Musick, Herzog and House, 1999)格拉斯(Glass et al., 1999)通過對隨機抽樣選取的2761位65歲以上老年人進行了13年的研究,發現社會活動和有貢獻的活動對降低死亡率的作用與健身活動對降低死亡率的作用相當。

自從美國20世紀80年代早期頒布了聯邦政府社會服務經費方案以來,非營利組織越來越依賴志愿者來提供社會服務。老年人就是志愿者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這些非營利組織中的主要成員。每10個非營利機構中就有6個以上有65歲至74歲的老年志愿者在其中提供服務。(Sanders and Putnam, 2006)老年人的參與提高了這些非營利機構和組織的能力和穩定性,越來越成為這些機構和組織的重要人力資源。

主站蜘蛛池模板: 额济纳旗| 蕲春县| 澄迈县| 祁门县| 嘉定区| 克拉玛依市| 南京市| 深州市| 河北省| 陕西省| 抚州市| 木兰县| 蒙城县| 桐梓县| 教育| 桐庐县| 滨海县| 沭阳县| 罗定市| 玉门市| 静安区| 赞皇县| 东莞市| 和林格尔县| 金川县| 黎平县| 金山区| 常宁市| 陆川县| 吉林市| 遂溪县| 崇阳县| 崇礼县| 新宁县| 隆昌县| 根河市| 井研县| 宜春市| 平果县| 江都市| 泾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