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學與老有所為:國際視野
- 孫鵑娟 梅陳玉嬋 陳華娟
- 1101字
- 2020-08-19 14:57:42
三、老有所為的多學科理論與觀點
過去老年學的研究主要以老年人個體為重心,特別強調衰老和老化問題(Campbell, 1992),但近年來把老齡化置于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中來研究老齡化問題成為研究者們更感興趣的事。
雖然社會老年學中的活動理論和脫離理論從社會與心理的層面解釋了個體與社會環境的關系,但與老有所為有關的理論基礎和觀點遠不止于此。多個學科從不同的視角都有相關的理論和看法。生物醫學認為,進入老年期后年齡增長往往伴隨軀體功能的老化,但改變生活方式會對老化過程有影響。一些心理學研究探討老年人個體有貢獻活動參與率下降的內心原因,認為老年人的有貢獻活動參與情況受老年人個性、目的動機、興趣和動力的影響,但老年人對老年期的變化會進行怎樣的調適,個體差異很大。如有的老人在退休后轉而尋找別的能夠發揮自己價值的事情去干,而有的退休老人則認為享受悠閑的晚年生活才是自己期望的;又如有的老人由于貧窮而尋找有報酬的工作,而有的老人工作卻是出于充實生活、實現價值的需要。
社會學用于解釋社會現象的理論體系主要有結構功能主義、符號互動理論、沖突理論。這些理論體系是認識老有所為問題十分重要的視角。按照結構功能主義的基本思想,社會是一個自我糾錯的有序系統,社會中的每一部分都有一定的功能。老有所為有助于增強社會的活力和生產力,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對老年人角色和功能變化的要求。符號互動理論認為符號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互動的核心,人們對生活的理解源于符號,符號變化了,人們的行為也會發生變化。隨著壽命延長,人們對老年人的看法和定義也在發生變化,從而影響著對老年人的期待,進而對老年人的行為產生影響。老有所為是隨著人們對老年人定義的改變而必然出現的社會行為。從社會學的理論觀點來看,老年人的角色和地位問題是研究老有所為必須考慮的。社會學對于角色地位的認識有兩種不同觀點:一種認為人們有清楚的社會地位和屬性,角色或地位是制度化的結果,而且多受職業等的影響;另一種認為人們的角色是模糊不清的,如老年人的角色和地位就很模糊。羅索(Rosow, 1985)認為,從歷史發展來看,老年人的角色和地位經歷了一個從傳統社會的較高社會地位、清晰的角色逐漸走向一種不易界定的地位以及模糊的角色的過程。老年人角色和地位貶值的過程使老年人個體不得不在老年期進行調適,于是呈現出與過去老人不同的晚年生活。
雖然經濟學還沒有關于老有所為的明確理論,但對于經濟動因與個體行為之間的研究為老有所為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老年人就業的變化情況等是經濟學關于老有所為主要關注的領域,養老金政策如何對老年人決定退休與否有驅動力或者阻礙力。(Schulz, 1992)人們對退休的選擇符合微觀經濟學理論中尋求利益最大化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