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結 論

“祈”與“報”,乃農業社會極其重要的禮儀活動。其中,祈谷之禮源于人類亙古以來對于收成豐饒之共同心愿,報祭之禮則源于人具有感恩圖報的淳厚仁愛之心。至于祈與報對象合而為一,且又以“報”為重之現象,正是周代祭祀之特點,彰顯周代脫離殷商長期受到神權宰制之現象,轉而寄托崇德報功之教化意義于簡約的詩文之中,以展現人文理性之光輝。其中尤以《思文》與《豐年》二詩最具代表性。然而,因為《周頌》之文辭過于簡質,于是《思文》仍有賴《生民》之詳擅記事以補足后稷之具體功績,以提供祭典中詩、樂、舞三者合一的宗廟樂舞之重要材料;《豐年》則有賴《月令》所記載的年度禮儀活動為對照參數,以確實掌握舉行豐年祭之最可能狀況。

經由上述對《思文》與《豐年》二詩之討論,其最終目的,不外乎借由報祭之禮以弘揚先祖功德,且美報天地萬物滋養萬民之功,而共同標榜崇德報功之重要。由于崇德報功乃人文性祭禮之最高宗旨,故而在禘、郊、祖、宗四種祭祖特祀之類別外,報祭之禮則以更廣義美報功德之故,而得與四種特祀并列,成為《祭法》所載國家祀典中之五種特祀。(注:參見拙著:《古代祭禮中之政教觀——以〈禮記〉成書前為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第四章第四節以及第五章第三節。)換言之,周初在人文意識覺醒后,于是將原本祭祀上帝天神之禘禮,轉為最高祭祖禮之名,且更上祭于始祖之所自出以達尊祖之義;此外,還透過祭禮之進行,而擴大人類生存之空間至更悠遠之歷史長河中,教導萬民凡事都應追本溯源,更應懂得飲水思源、感恩圖報之重要。至于郊禮,雖仍保有祭天之最高禮儀位置,然而在祭天之同時,則以始祖后稷為配,提高人祖之地位使與天齊,標榜人祖的造生之德,可與萬物本乎天的生生之德同樣博大深遠,此即《思文》一詩的最高宗旨。此一現象正好可與《中庸》在敘述至圣之德后所歸納出“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注:《禮記·中庸》,見鄭玄注,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附阮元校勘記)》,900頁。)之說法相互呼應。

然而,以人祖配天的進一步目的更在于有效地溝通天與人之關系,和諧人與天地萬物共存共榮的血脈相連關系。換言之,人文精神之展現,固然要求以至誠之心而“盡人之性”,然而在此之外,仍需力求“盡物之性”,而參贊天地之化育。此即《中庸》所言“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注:《禮記·中庸》,見鄭玄注,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附阮元校勘記)》,895頁。)之一貫道理。蓋以人生于天地之間,立足于天幕之下,而以大地為活動之大舞臺,且需仰賴天地之間所有的資源而生存,因而人所應上報之恩德,固然以尊親敬祖為本,不過卻應更擴大范圍至天地萬物,因此《豐年》在“烝畀祖妣”之后,必須再以“以洽百禮”繼之,使其前后相連,始能完足盡人、盡物之性,以至于參贊天地之化育的一脈發展關系。倘若再輔以《中庸》所載天地提供萬民生存所需的各項資源之事實,將更可以確信《豐年》中“百禮”所應回報之范圍極為寬廣,其文云: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二,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萬物載焉。今夫山,一拳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注:同上書,896~897頁。)

天地之間,無論山川河海,都直接提供萬物生長之環境,同時也間接提供人類生存之所需,因而唯有真正理解人與存在環境之密切互動關系,懂得尊重與珍惜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才是真正人文精神之表現。周代祭祀體系采取天神、地祇、人鬼三系分立之方式,其目的乃為周遍天地人三者之連鎖互動關系,且以人文崇祀之態度,教導萬民取代迷信鬼神之信仰。

(作者系臺灣師范大學國文系教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贺兰县| 托克托县| 葫芦岛市| 庐江县| 毕节市| 沾化县| 西和县| 株洲县| 四川省| 汉阴县| 淳化县| 关岭| 宁晋县| 武平县| 安阳市| 永年县| 襄樊市| 苏州市| 临猗县| 博客| 恩施市| 临汾市| 普陀区| 湘西| 甘南县| 景洪市| 宁明县| 永济市| 即墨市| 乐业县| 南涧| 宣城市| 双流县| 皋兰县| 山阴县| 巴中市| 汶上县| 德庆县| 遵化市| 沈阳市| 平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