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德”的內涵
以上三點,是周公損益“殷禮”,重塑德觀念時重點思考的三個方面,也是構成德之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三個方面都與政治有關,因此有人稱周初的“德”是一個政治概念,這是正確的。但由于這一概念與對統治者自我行為的約束有關,所以又含有倫理的成分。
從《詩》、《書》等周初文獻看,德的內容是相當廣泛的,劉澤華從十個方面對此進行了總結。他說:
這十個方面幾乎都與政治有關。《周書·洛誥》中載有成王的一段話,我們不妨把它看作周初統治者對德的內容的概括。據《史記·周本紀》記載,《洛誥》作于周公還政成王之后,從內容看,此說可從。新都洛邑建成后,周公曾要求成王到新都洛邑舉行祭祀和繼位大典,然后主持政務。成王在回答周公的請求時說:
“明”,勉勵。“沖子”,幼子,成王謙稱。“烈”,事業。“答”,配。“惇”,厚。“元祀”,大祀,指祭祀文王。意思是說,公啊,你努力輔佐我這個年幼無知的人,要我發揚光大文王和武王的事業,遵奉上天的命令,很好地治理四方小民,并駐于新都洛邑,厚待宗族,禮遇諸侯,按照一定的規矩大祀文王。雖然禮節繁雜,但都要進行得有條不紊。你的大德可以與日月相比……這段文字,可以看作成王對周公平時對自己進行“政治思想教育”的內容所作的歸納和總結。即:
其中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居師”和“惇宗將禮”。從周初的政治形勢看,“居師”可能與宗法制及對殷遺民的統治有關。居師即在洛邑居住。周、召二公對營建洛邑非常重視,親自占卜、勘察、指揮、監工。建成后又力勸成王在那里舉行大典。周公在受命留守洛邑后又拜手稽首曰:“王命予來承保乃文祖受命民,越乃光烈考武王弘朕恭。孺子來相宅,其大惇典殷獻民,亂為四方新辟,作周恭先。曰其自時中乂,萬邦咸休,惟王有成績。”(《周書·洛誥》)“惇典”,鎮守。“獻民”,即眾民。“亂”,率。“辟”,君。這是說,王命我承擔治理你祖父文王從天那里接受下來的小民的任務,和光大你的父親的遺訓大法。你來洛邑視察宮室宗廟的基地,很好地鎮守殷的民眾,為四方的新君謹慎地處理政務,作后代國君的先導。我曾說,如果能夠居住在這國中洛邑治理天下,諸侯國也就能夠治理好了。這樣王的大功便告成了。可見,首都作為國家的中心、民眾的宗仰、諸侯的依歸,它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周公一再強調成王居洛的重要性,也正是出于這些原因。同時,這也是統治殷商遺民的需要,《周書·多士》載周公代成王向殷民發表的演說中說:“今朕作大邑于茲洛,予惟四方罔攸賓,亦惟爾多士攸服奔走,臣我多遜。”意思是說,現在我在這茲洛的地方建造一座大城,是因為四方諸侯無處朝貢,也是為了你們服務王事,奔走效勞的方便,你們要順從地臣服我們。
“惇宗將禮”即厚待宗族,禮遇諸侯。這是講德與宗法的關系。東征勝利之后,周公曾實行分封諸侯的政策。荀子所謂“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這種分封是建立在完善的宗法制基礎之上的。宗法制即嫡長子繼承制,在這種制度中,周王既是全國的共主,又是宗族上的天下大宗。諸侯對周王來說是小宗,但在所封國內居于大宗的地位,因而具有在封國內作共主的權威。大宗與小宗之間,既是一種隸屬關系,又是一種宗族關系,小宗反對大宗是犯上,大宗壓制小宗是不敬德。因此,周公十分強調“惇宗將禮”。在《康誥》中他提出孝與友,可以看作是對這個問題的具體化。其曰:
“憝”,奸惡。“祗”,敬。“字”,愛。“鞠子”,稚子。“吊”,至。大意是說,那種罪大惡極的人,也是不孝順、不友愛的人。做兒子的不恭敬地按照他父親的要求做事,就會使他的父親大為傷心;于是做父親的就不會疼愛他的兒子,反而討厭他的兒子。做弟弟的不思慮上帝的權威,這樣的人就不會恭敬地對待他的兄長;做兄長的不為他幼小的弟弟缺乏教養而哀痛,對他弟弟的態度就會很不友好。民眾到了這種不孝、不恭、不慈、不友的地步,若還不到我們這里來認罪,上帝賜給我們的統治民眾的大法便會遭到嚴重的破壞。周公認為,對這樣的人就應該按照文王制定的刑法,嚴加懲罰,不要手軟。
然而,我們不知道周公在講這段話時心情是否輕松得了,因為在他率兵東征時,被除去者中就有他的骨肉兄弟。也許正是受了這樣的刺激,周公才十分鄭重地把孝友問題大大地突出出來。《詩經》中有不少歌頌兄友弟恭的詩,《常棣》,據說為周公所作:
今譯的意思是:常棣樹的花兒競相開放,花鄂與花蒂同系在一條根上,看這世間的眾人,有誰比兄弟的情義深長……《詩》的后幾節哀婉動人,不知周公在寫作時是否想起了被自己流放的兄弟。但就思想、政治及社會結構三者的統一而言,周公提倡孝友和“惇宗將禮”,的確是高明的做法。
總結以上論述,我們可以把德的內容大致概括為四個方面:
1.對天的態度,同化殷人的天神信仰,拋棄殷人觀念中天帝的非理性特征,賦予它以至善的特性,以作為德的宗教依據。
2.對祖先的態度,同化殷人的祖先神信仰,拋棄殷人觀念中祖先神的神秘性特征,賦予祖先神以道德榜樣的形象,以作為統治者效法的楷模。
3.對民的態度,反思夏殷先哲圣王建國立業的成功經驗,借鑒殷紂“誕淫厥泆”的失敗教訓,強調明德慎罰,寬民保民。
4.對自己的態度,追懷周先祖艱苦卓絕的創業歷程,強調敬德、無逸、孝友。
從德這幾方面的內容可以看出,這個時期對人的認識較殷商時期已有了很大的進步,人們正不斷地一點一點地擺脫神靈世界對人的世界的束縛。雖然他們的每一種行為都還有來自神界的證據,但證據不等于支配力,它只不過是以曲折的形式,或者說以更符合當時人心態的形式肯定了人的道德行為的合理性。這是對殷人人與祖神一體化思維方式的改造。在周人這里,人與祖先神的統一不完全是靠著祖先神所具有的神秘力量和它對氏族集團的積極守護以及人們對它的祈求禱告來完成的,而是靠著人的道德行為來完成的。這就把人生命運的主動權部分地轉移到了人自己手中,為春秋時期理性的覺醒準備了前提。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