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經濟增長質量的內涵、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方法[1]

(一)經濟增長質量的內涵界定

綜合吸收現有國內外關于經濟增長質量的研究成果,我們認為,經濟增長質量是經濟增長效率提高、經濟結構優化、發展動力充足、福利分配改善等方面綜合的一種狀態。具體包括六個方面的內容:即經濟增長的有效性、經濟增長的穩定性、經濟增長的協調性、經濟增長的持續性、經濟增長的創新性、經濟增長成果的分享性。其中有效性是指經濟增長中要素投入產出效率;穩定性是指經濟增長的波動幅度及對潛在產出的偏離程度;協調性是指經濟增長中經濟結構的協調程度;創新性指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持續性指資源與環境承載經濟長期增長的能力;分享性是指國民收入的分享狀況。

由此可見,(1)經濟增長質量是一個復合概念,其涵蓋了經濟增長的各個方面;(2)經濟增長質量與經濟增長速度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關系,即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是保證經濟增長質量的必要條件,但高的經濟增長速度不一定必然會實現經濟增長的高質量。

(二)經濟增長質量的重要性

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增長平均速度在10%,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增長總量,但是這些年的增長主要表現為粗放式增長,以資源和環境為代價,可持續發展面臨巨大挑戰,因此經濟增長的質量成為當前和今后思考的重點。實現高質量和可持續的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轉型的重要方面。

而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質量隨著中國改革和經濟發展的深化而需要更加重視,在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生態需求約束下,增長的質量顯得更為重要。重視經濟增長的質量,是實現西部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調整經濟發展結構的需要,實現集約化又好又快發展的需要。

(三)經濟增長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對經濟增長質量內涵的界定,本研究把這些指標體系歸結為有效性、穩定性、協調性、持續性、創新性、成果共享性六個一級指標,在每個指標下設定多個與此相關的二級指標(見表1)。

b2-1
b2-1x

1.經濟增長有效性指標

依據經濟增長理論,我們可以把經濟增長的有效性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由增加要素投入數量導致;一部分由提高要素生產效率導致。要素生產效率,可以分為單要素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TFP)。單要素生產率指的是產出對于投入之比,勞動生產率和資本生產率是常用的兩種。全要素生產率是產出對所有生產要素投入量的比率,是生產要素使用效率的綜合體現,較之單要素生產率更為全面。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所獲得的經濟增長,可在不擴大要素投入的情況下來達到經濟增長的目的。因此,我們可以將由于要素生產效率提高導致的經濟增長視為經濟增長的質量部分,將由要素投入增加導致的經濟增長視為經濟增長的數量部分。

基于此,我們對經濟增長有效性的衡量,設立了GDP增長率、人均GDP增長率、勞動生產率、投資產出率、耕地產出率、就業彈性系數六個二級指標。

(1)GDP增長率。經濟增長質量問題的提出,并不意味著把它同經濟增長速度的加快相對立,而相反,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是經濟增長質量保證的必要條件和前提基礎。經濟發展史表明,各國在經濟增長速度上的持續差異是造成它們之間經濟實力變化的根源,發展中國家要趕超發達國家就必須提高自己的經濟增長速度。在此,我們用GDP增長率代表經濟增長速度。為了消除價格變動因素,我們用實際GDP增長率衡量。

(2)人均GDP增長率。反映人均經濟總量的變動情況。因為人均GDP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及經濟競爭力的核心指標。此處采用不變價格計算的GDP進行計算。

(3)勞動生產率。勞動生產率是衡量勞動力投入產出水平的指標,根據一定時期國內生產總值與同期全社會平均從業人數對比來計算,反映社會平均每個勞動者所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即勞動者為社會創造財富的多少。其計算公式為:勞動生產率=國家或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全社會勞動者平均人數。

(4)投資產出率。投資產出率是一定時期內國家或地區國內生產總值與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值,反映單位固定資產投資額所帶來的國內生產總值,是全面評價投資使用效率的綜合指標。投資產出率越高,經濟增長質量越高;反之,投資產出率越低經濟增長質量越低。其計算公式為:投資產出率=當年國家或地區GDP/當年固定資產投資總額。

(5)耕地產出率。耕地是農業生產的基本要素,加之我國耕地極度貧乏,因此,應將耕地產出率作為評價經濟增長有效性的重要指標之一。耕地產出率越高,表明經濟增長質量越高;反之,經濟增長質量越低。其計算公式為:耕地產出率=農業總產值/農業耕地面積。

(6)就業彈性系數。就業是民生之本,是勞動者獲得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標志。充分就業與經濟發展之間具有較大的一致性,一般來說,經濟發展會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但它們之間并非沒有矛盾,因為經濟發展以技術進步為前提,因而會引起技術性失業。經濟發展與就業之間存在著高敏感度的彈性關系,這種關系可以用就業彈性系數來表示。就業彈性系數是勞動力就業的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之間的比率,其計算公式為:就業彈性系數=當期從業人員增長率/同期GDP增長率。

2.經濟增長協調性指標

經濟增長的協調性是指經濟增長過程中各個部分之間發展的協調程度,它是經濟增長質量保證的關鍵。根據現代經濟發展的規律與態勢,我們將經濟增長的協調性界定為四個方面的協調性,即產業發展協調性、城鄉發展協調性、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發展協調性、內外經濟發展協調性。

(1)產業發展協調性。從世界經濟發展的規律來看,經濟增長過程中必然伴隨著產業結構的演變;另外,現代經濟增長方式本質上是以產業結構變動為核心的經濟成長模式,不同的產業結構具有不同的整體效益,從而導致經濟以不同的速度增長。合理的產業結構有利于優化社會資源配置,是經濟增長高質量的重要條件;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勢必會造成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增加無效投入,制約經濟的全面發展。因此,產業結構比是評價經濟增長質量的重要內容,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應提高各產業發展的協調性,保持各產業之間的協調與均衡(韓琪、鄭寶銀,1998)。在此,我們用第二、三產業產值之和占GDP的比重來反映。

(2)城鄉經濟發展協調性。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是發展中國家的典型特征,它的存在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造成嚴重制約。因此,消除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的共同與協調發展,就成為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快速發展與提升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內容。具體到中國,實現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內容,因此也是衡量經濟增長質量的重要方面。

對城鄉經濟發展協調性,我們選擇城市化率、二元對比系數、二元反差系數三個指標來衡量。

1)城市化率。城市的發展會因其聚集效應和規模效應為優化要素配置提供平臺,從而提高社會要素整體配置效率;同時,城市的發展會催生新的產業,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新的就業機會,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因此,以城市化水平作為評價經濟發展質量的指標之一,有利于優化城鄉經濟結構,促進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和社會協調發展。該指標用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例來反映。

2)二元對比系數。二元對比系數又稱“二元生產率對比系數”,即第一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與第二、三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的比率。二元對比系數理論上處于0~1(小數)之間,當它為0時,表明第一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為0,經濟二元性最顯著;而當它為1時,第一產業和第二、三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相同,二元經濟完全轉變成了一元經濟,經濟的二元性消失。

二元對比系數的計算公式為:二元對比系數=農業比較勞動生產率/非農業比較勞動生產率,其中農業比較勞動生產率=農業產值占GDP比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非農業比較勞動生產率=非農業產值占GDP比例/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比例。

3)二元反差系數。指第二、三產業產值比重與二、三產業勞動力比重之差的絕對值。二元反差系數理論上也為0~1之間。二元反差系數越大,第一產業和第二、三產業的差距越大,經濟二元性越明顯;當二元反差系數為0時,二元經濟轉變為一元經濟,經濟二元性消失。為了計算上的簡化,我們采用如下公式:二元反差系數=[(農業產值比重-農業勞動力比重)+(二、三產業產值比重-二、三產業勞動力比重)]/2。

(3)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發展協調性。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從其功能來講可以劃分為兩個緊密相關的部分,一是以金融業發展為核心內容的虛擬經濟部分;二是以物質財富生產為核心內容的實體經濟或物質經濟部分。從經濟發展的歷史邏輯來看,虛擬經濟是從屬和服務于實體經濟而發展的,實體經濟的發展水平決定了虛擬經濟的發展規模。但是,進入到20世紀80年代以后,以金融業為核心內容的虛擬經濟獲得了空前的快速發展,一些國家的發展規模已經遠遠超過了實體經濟,從而給經濟運行與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變化,突出表現為經濟運行風險的加劇。因此,實現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發展之間的協調和相適應,是保證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環節。此處用金融資產增長率與GDP增長率的比值來反映。

(4)內外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對外開放程度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對外經濟聯系及競爭能力的強弱,對發展經濟、增強綜合實力、提高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具有重要意義,是經濟發展質量高低的具體表現。對外開放程度通常用對外開放指數來衡量,所謂對外開放指數是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國際投資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的加權平均數,其計算公式為:對外開放指數=(進出口總值×0.6+實際利用外資額×0.4)/國內生產總值。這一指標可反映國家或地區經濟國際化程度及其產品和服務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吸引外資的能力和強度等,以其作為評價經濟發展質量的指標之一,有利于增強經濟發展的競爭能力,提高經濟發展對外的協調性。

3.經濟增長穩定性指標

經濟增長的穩定性是指國民經濟運行的平穩狀況,它不僅是經濟增長質量的內容,也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的重要保證。這是因為:過度的經濟波動會破壞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內在機制,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從而影響經濟增長的持續性,加大宏觀經濟運行的潛在風險。當然,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并不意味著經濟增長速度始終保持為一個不變的常數,而是在正常經濟增長速度附近窄幅波動,實現資源的充分利用。經濟增長的穩定性越好,經濟安全性越大,經濟增長的質量就越高。因此,穩定性是經濟增長質量的重要標志。經濟增長的穩定性采用如下4個指標來衡量:

(1)經濟增長波動率。反映經濟總量增長的穩定性。一般來講,當經濟增長波動率小于±0.5時,可以認為經濟增長是平穩的;當經濟增長波動率大于±0.5時,表明經濟增長不夠平穩。經濟增長波動率的計算公式為:經濟增長波動率=(當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上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上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

(2)價格指數波動率。價格是國民經濟的綜合反映,經濟增長的穩定性最終會通過價格波動得以反映。價格波動幅度越大,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就越差、質量就越低。價格波動幅度通常用價格指數波動率來衡量,價格指數波動率反映的是一定時期內價格總水平的波動幅度,反映價格總水平變化的價格指數主要是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因而價格指數波動率可以用以下公式計算:價格指數波動率=(當年CPI-上年CPI)/上年CPI。之所以要用價格指數波動率評價經濟增長質量,是因為穩定物價不僅是我國宏觀調控的四大目標之一,而且也是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的標志。

(3)資產價格波動率。一般來講,資產的范疇既包括房地產,也包括證劵資產,對資產價格波動的衡量也應該包含這兩個方面。但由于證劵資產價格的全國統一性,對于一個區域來講的資產價格主要是房地產價格。房地產價格上漲過快,不僅直接影響普通民眾的生活水平,而且也會因為泡沫而對整個經濟運行帶來風險,降低經濟增長的質量。此處用房地產價格波動率代表資產價格波動率。計算公式為:資產價格波動率=(當年房價上漲率-上年房價上漲率)/上年房價上漲率。

(4)就業波動率。實現充分就業是政府四大宏觀經濟目標之一,因此就業率的穩定性是衡量經濟增長穩定性的重要內容。就業波動率的計算為:就業波動率=(當年社會勞動就業率-上年社會勞動就業率)/上年社會勞動就業率。

4.經濟增長可持續性指標

經濟增長的持續性是指經濟持續發展的能力,主要表現為資源、環境承載經濟長期發展的能力。忽視質量的經濟增長會給資源和環境帶來巨大壓力,嚴重損害可持續增長的物質基礎。只有在自然資源被有效利用和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的前提下,經濟增長才是可持續的。因此,評價經濟增長質量不能忽視經濟增長過程中的資源、環境代價。對經濟增長可持續性的衡量指標可以劃分為兩大類:一是反映經濟增長過程中對資源的消耗情況,包括按人口計算的資源量(人均耕地、人均水資源、人均森林)和按經濟規模計算的資源量(單位產出能源消耗、單位產出水資源消耗);二是反映經濟增長過程中對環境資源的破壞程度,即環境代價,包括單位產出的大氣污染程度、單位產出的污水排放、單位產出的固體廢棄物排放。具體計算如下:

(1)人均耕地資源量。用以反映經濟增長過程中人均耕地的變化情況。計算公式為:人均耕地資源=耕地總面積/總人口。

(2)人均水資源量。用以反映經濟增長過程中水資源的變化情況。計算公式為:人均水資源=可利用的水資源總量/總人口。

(3)人均森林資源量。用以反映經濟增長過程中森林資源的變化情況。計算公式為:人均森林資源=森林面積/總人口。

(4)單位產出能源消耗量。用以反映經濟增長過程中對能源的消耗情況。計算公式為:單位產出能源消耗量=能源消耗總量/GDP。

(5)單位產出水資源消耗量。用以反映經濟增長過程中對水資源的消耗情況。計算公式為:單位產出水資源消耗量=水資源消耗總量/GDP。

(6)單位產出大氣污染程度。用以反映經濟增長過程中造成大氣污染的程度。計算公式為:單位產出大氣污染程度=污染性氣體排放量/GDP。

(7)單位產出污水排放量。用以反映經濟增長過程中造成的廢水污染程度。計算公式為:單位產出污水量=污水排放總量/GDP。

(8)單位產出固體廢棄物排放量。用以反映經濟增長過程中因固體廢棄物排放對環境造成的污染程度。計算公式為:單位產出固體廢棄物排放量=固體廢棄物總量/GDP。

5.經濟增長創新性指標

經濟增長的創新性主要是指技術創新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技術創新是指企業應用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采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提高產品質量,開發生產新的產品,提供新的服務,占據市場并實現市場價值。(注:冷崇總:《關于構建經濟發展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思考》,《價格月刊》2008年第4期。)經濟發展史證明,技術創新既是企業競爭力的源泉,也是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的關鍵。19世紀下半葉開始,以科學為基礎的技術創新成為當時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源泉。進入21世紀,知識經濟的興起使技術創新推動經濟發展的作用更加明顯。從根本上來說,技術創新是推動經濟結構調整、提高經濟效益、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動力和手段,也是衡量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標志。關于經濟增長創新性的衡量,我們采用以下六個指標:

(1)R&D占GDP的比例。R&D經費支出是技術創新的基礎,R&D費用占GDP比例是國際上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科技實力或競爭力的首選核心指標。依據一般規律,R&D占GDP的比例不到1%的國家是缺乏創新能力的;高于2%的國家或地區的創新能力則比較強。

(2)R&D占財政支出的比例。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科技實力或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反映了政府對科技創新的重視程度。

(3)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例。高新技術成果是科技創新能力的直觀體現,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僅反映高新技術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和科技進步狀況,而且還包含科技進步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增強國際競爭力等諸多經濟增長質量的內容,是評價經濟增長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

(4)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占總出口額的比例。該指標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規模及國際競爭力情況,也是衡量科技創新成果的重要指標。

(5)每萬人專利授權數與每萬人發表科技論文數。實踐證明,只有在科技進步與自主創新的基礎上,經濟發展才是有后勁、可持續和高質量的。每萬人專利授權數和每萬人發表科技論文數是衡量自主創新能力的兩個重要指標。

6.經濟增長成果共享性指標

經濟增長成果共享性包含三個方面的含義:一是經濟增長要有利于提高人們的生存質量;二是經濟增長要有利于改善人們的健康水平與發展水平;三是經濟增長成果在分配過程中要具有公平性,即讓全體居民都能充分享受到經濟增長帶來的好處。因此,居民能否共享經濟增長的成果是衡量經濟增長質量高低的重要標志?;诖?,對經濟增長成果共享性的衡量,我們從三個方面進行:

(1)生存質量指標。具體包括居民收入增長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恩格爾系數(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城鎮人均住房面積、城鎮人均綠地面積。

(2)健康發展質量指標。具體包括人均醫療床位數、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人均財政教育支出。其中人均醫療床位數和人均財政教育支出分別反映了人均醫療資源和人均教育資源的水平,是人們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

(3)公平度指標。經濟增長成果分配中的公平程度,對經濟社會的穩定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可以激發勞動者的積極性,提高勞動生產率,推動生產力水平的進步;但如果差距過大,突破合理界限,就會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在此,公平度我們采用城鄉居民收入比、基尼系數、泰爾指數三個指標來衡量。其中:1)城鄉居民收入比用城鎮居民年可支配收入/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反映;2)基尼系數的計算方法采用了張建華提出的簡易計算公式。(注:張建華,一種簡便易用的基尼系數計算方法。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3)泰爾指數用于度量城鄉收入差距,在此我們采用王少平、歐陽志剛(2008)的定義,計算過程為:首先分別計算城鎮與農村的收入份額與人口份額之比的自然對數,然后再以城鄉收入份額作為權數,進行加權平均而得到。

(四)經濟增長質量評價方法

1.經濟增長質量評價方法研究

對經濟增長質量的評價需要將反映經濟增長質量的多項指標信息加以匯集,得到一個綜合指標,以此來綜合反映經濟增長質量情況。目前常用的經濟增長質量綜合評價方法有十幾種,總體上可歸納為兩類:即主觀賦權評價方法和客觀賦權評價方法。以下是幾種常見綜合評價方法的論述:

(1)主觀賦權評價方法。主觀賦權評價方法多是采用定性的方法,由專家根據經驗進行主觀判斷而得到的權重。具體又可以劃分為:

一是層次分析法。層次分析法(AHP)是把一個復雜問題中的各個指標通過劃分相互之間的關系使其分解為若干個有序層次。每一層次中的元素具有大致相等的地位,并且每一層次與上一層次和下一層次有著一定的聯系,層次之間按隸屬關系建立起一個有序的遞階層次模型。在遞階層次模型中,按照對一定客觀事實的判斷,通過兩兩比較判斷的方式確定每個層次中元素的相對重要性,并用定量的方法表示,然后建立判斷矩陣,計算每個層次判斷矩陣中各指標的相對重要性權重。最后通過在遞階層次結構內層次相對重要性權重的組合,得到全部指標相對于目標的重要性權重。層次分析法是一種將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有機結合起來的較好的科學決策方法,但在應用中仍擺脫不了評價過程的隨機性和評價專家主觀上的不確定性及認識上的模糊性。另外,判斷矩陣易出現嚴重的不一致現象,使評價結果與實際情況不符,最終導致評價方法失效。

二是模糊綜合評判法。模糊綜合評判法是以模糊數學為基礎,應用模糊關系合成的原理,將一些邊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進行綜合評價的一種方法。模糊綜合評判方法能夠很好地解決判斷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但各因素權重的確定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不能解決評價指標間相關而造成的評價信息重復問題。

(2)客觀賦權評價方法??陀^賦權評價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兩種方法:

一是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是把反映樣本某項特征的多個指標變量轉化為少數幾個綜合變量的多元統計分析方法。在區域經濟研究中,描述某種區域特征的統計指標往往比較多,而這些指標又常常存在一定的相關性,既不完全獨立又不完全相關,這就給研究帶來很多不便,主成分分析方法是解決這一問題較為理想的多元統計分析工具,它可以在不損失或盡量少損失原有信息的情況下,將多個具有相關性的指標重新組合成少數幾個互相無關的綜合指標,這幾個綜合指標就叫主成分,從而達到簡化分析的目的。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將一些相關性較強的評價指標用較少的幾個不相關的綜合指標代替,從根本上解決了指標間的信息重疊問題,而且大大簡化了原指標體系的指標結構;它克服了人為確定權重的缺陷,使得綜合評價結果唯一,較為客觀合理。主成分分析法要求較大的樣本量,評價結果與樣本量關系密切,并且假設指標之間存在一定的線性相關性。

二是灰色關聯度分析法?;疑P聯度分析方法以灰色系統理論為基礎,是針對數據少且不明確的情況下,利用既有數據所潛在的信息來白化處理,并進行預測或決策的方法。其優點是計算簡單,數據不必歸一化處理,可用原始數據進行直接計算;無需大量樣本,只要有代表性的少量樣本即可。但該方法不能解決評價指標間相關造成的評價信息重復問題,因而指標的選擇對評判結果影響很大。

2.經濟增長質量評價方法的確定

根據目前已有的經濟增長質量評價方法,結合西部經濟增長質量測評的實際,我們選取了主成分分析法和改進的層次分析法相結合的組合評價方法對西部經濟增長質量進行測評。

由于經濟增長質量的三級指標之間存在比較密切的線性相關性,為了消除自變量之間的相關性,本章采用客觀賦權的主成分分析法對經濟增長質量各二級指標進行綜合評價。

經濟增長質量的二級指標相對獨立,不適宜再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為了真實地反映各二級指標的重要性,在對各二級指標賦權的過程中,本章采用了主觀賦權的層次分析法確定各二級指標的權重。層次分析法將定性和定量的因素有機地結合起來,克服了單純依靠定性或定量方法的不足,使評價的結果更加科學化。但由于傳統層次分析法構建的判斷矩陣經常不滿足一致性,有時連可接受的一致性檢驗也不能達到,導致評價結果與實際情況不符,為此本章最終選擇了改進的層次分析法,通過構建構造判斷矩陣的兩階段法,使構造出的判斷矩陣自然滿足一致性的要求。具體如下。

假設同層的任何兩個元素之間的重要性均具有可比性。首先把問題進行分解組合,建立梯階層次結構,清楚地表明各層次之間的關系。其次,采用人們熟悉的(0,1,2)三標度法對同一層元素進行兩兩比較后建立一個比較矩陣并計算出各元素重要性的排序指數。最后,用極差法構造判斷矩陣,得到各元素的權重。

3.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改進的層次分析法進行綜合評價的數學模型

(1)指標的無量綱化處理,為了使評價指標之間具有可比性,首先把逆向指標轉化為正向指標,然后采用標準化方法使指標成為無量綱的標準化數據。

(2)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經濟增長質量各二級指標進行主成分綜合得分的計算。

首先,確定主成分個數m,得到各主成分得分的表達式。數學模型為:設F1,F2,…,Fm表示各主成分得分,則:

gs1

其中,α(m)ixi表示第m個主成分所對應的特征向量,xi表示各指標標準化后的值。

其次,計算主成分綜合得分。數學模型為:設F為主成分綜合得分,則:

gs2

其中,λi表示第i個主成分對應的特征根。

(3)運用改進的層次分析法得出的各二級指標的權重進行經濟增長質量綜合得分的計算,設Y為經濟增長質量綜合得分,則:

gs3

K1,K2,…,Km表示各二級指標的權重,X1,X2,…,Xm表示各二級指標的主成分綜合得分。


注釋

[1]此部分為陜西省社會規劃基金項目:《陜西省經濟增長質量評價與增長方式轉變研究》(10D007)研究成果的一部分,項目負責人:徐璋勇;完成人員:徐璋勇、姚慧琴、李丙金、耿鵬。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丘市| 辽宁省| 吴旗县| 桃源县| 会同县| 高台县| 自治县| 仪陇县| 邢台市| 卓资县| 上虞市| 运城市| 房产| 隆林| 揭阳市| 三原县| 忻城县| 正镶白旗| 隆尧县| 洛宁县| 隆尧县| 建阳市| 西华县| 思南县| 桐梓县| 海兴县| 浏阳市| 平陆县| 泽库县| 北辰区| 芒康县| 阿瓦提县| 改则县| 保靖县| 宁海县| 那曲县| 鸡东县| 耒阳市| 塔城市| 竹北市| 乐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