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西部地區經濟增長質量總體評價與分析[1]

(一)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狀況分析

西部大開發政策實施以來,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強有力的推動下,西部地區經濟快速增長,經濟結構日益優化,基礎設施迅速改善,社會保障、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等各項事業穩步發展,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1.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經濟實力明顯增強

在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有力推動和國家各項政策的大力支持下,1999—2011年,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迅速,國民生產總值(GDP)由1999年的15248億元,提高到2011年的60780億元,第一產業年平均增長11.1%,第二產業年平均增長19.5%,第三產業年平均增長16.2%;扣除價格因素,西部GDP提高了2.99倍,年平均增長12.21%(見圖1),無論是絕對數還是相對數,西部GDP增長速度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t2-1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相關年份《中國統計年鑒》有關數據整理計算。

2.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第三產業比重有所上升

1999—2011年的13年間,在西部地區各級政府加大“三農支出”、推進各地城市化進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的各項政策推動下,西部地區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從產值結構看,第一、二、三產業產值比例由1999年的23.73:41.14:35.13變為2011年的12.74:51.02:36.24,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比重有所上升,見圖2。從就業結構看,三次產業就業人數比例由1999年的62.2:14.8:22.0變為2011年的51.6:20.6:27.8,第三產業吸收了更多的就業。

t2-2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相關年份《中國統計年鑒》有關數據整理計算。

(1)農業生產平穩緩慢增長。1999—2011年間,西部地區農業增長速度緩慢,農作物播種面積由1999年的4931.02萬公頃增長到2011年的5308.25萬公頃,年平均增長僅0.62%;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下降,由1999年的3569.05萬公頃,下降到2011年的3403.47萬公頃。但是,得益于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糧食作物產量保持平穩增長(見圖3)。同時,西部各省區(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取得了一定成效。幾種主要畜產品,肉類、奶類、綿羊毛的產量分別由1999年的1637.8萬噸、299.2萬噸和19.4萬噸提高到2011年的2363.8萬噸、1589.7萬噸和27.1萬噸,分別提高了0.44、4.31和0.40倍,年平均增長速度分別為3.1%、14.9%和2.8%,占全國畜產品產量的比重分別提高了1.93個、2.04個和4.77個百分點,分別為29.7%、41.7%和69.1%。西部正逐步成為全國重要的畜牧業主產區。

t2-3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相關年份《中國統計年鑒》有關數據整理計算。

(2)工業發展速度較快,利潤水平大幅度提高。在西部乃至全國調整產業結構的背景下,13年間,西部地區工業發展保持較快增長,西部規模及其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由1999年的8540.2億元,提高到2011年的117883.7億元(見圖4),是1999年的13.8倍,年平均增長速度24.8%;實現利潤總額由1999年的73.80億元,提高到2011年的10679.36億元,是1999年的144.71倍,年平均增長速度51.37%。

(3)第三產業迅速發展,現代服務業水平大幅度提高。西部地區在產業結構調整中,隨著第三產業比重的快速上升,增加值也由1999年的5357.2億元,提高到2011年的36102億元(見圖5),增長了5.7倍,年平均增長17%。其中,現代服務業發展迅速,物流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金融業和房地產業增加值分別由1999年的1045.02億元、539.46億元和332.69億元提高到2011年的4862.59億元、4281.81億元和3066.51億元,分別提高了3.65、6.94和8.22倍,年平均增長速度分別為13.7%、18.8%和20.3%。現代服務業的迅速發展極大地帶動了西部地區經濟增長和就業的增加,成為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t2-4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相關年份《中國統計年鑒》有關數據整理計算。

t2-5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相關年份《中國統計年鑒》有關數據整理計算。

3.固定資產投資大幅增加,基礎設施顯著改善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政策工具之一是加大對西部的投資力度,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在這一背景下,西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迅速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由1999年的5367.8億元提高到2011年的71587.70億元(見圖6),是1999年的13.34倍,年平均增長24.09%;扣除價格因素,增長9.63倍,年平均增長20.78%。在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大力支持下,西部地區基礎設施水平大幅度改善。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新增鐵路營業里程14960.67公里,公路109013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2781公里,長途電話交換機容量增加2248159路端。交通和通訊條件的改善為西部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t2-6

4.對外開放力度加大,外向型經濟發展加快

西部是我國邊境線最長的地區,與周邊多個國家毗鄰。西部大開發以來,西部地區加大了對外開放力度,進出口總額由1999年的131.12億美元提高到2011年的1825.4億美元(見圖7),是1999年的13.9倍,年平均增長24.2%,其中2011年的進口和出口總額分別是1999年的13.98倍和12.84倍,年平均增長24.6%和23.7%;同時,西部地區加大了吸引外資的力度,1999年實際利用外資35.88億美元,2011年實際利用外資329.15億美元(見圖8),是1999年的9.17倍,年平均增長20.28%;此外,西部作為旅游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13年中旅游外匯收入平穩增長,2011年的旅游外匯收入是1999年的5.18倍,分別為68.4億美元和13.2億美元。

t2-7
t2-8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相關年份《中國統計年鑒》有關數據整理計算。

5.人均收入穩步增長,社會保障水平顯著提高

13年間,西部地區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9年的5342元提高到2011年的18121元(見圖9),提高了2.39倍,年平均增長速度10.7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則由1999年的1672元提高到2011年的5281元(見圖10),提高了2.16倍,年平均增長速度10.06%,城鄉居民人均收入進一步拉大。

t2-9

西部民生狀況不斷改善的另一表現是西部社會保障水平顯著提高。社會保障制度自1999年創立以來,城鎮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醫療保險的參保人數大幅度提高,分別由1999年的1496.4萬人、1589.1萬人和116.3萬人提高到2011年的5188.8萬人、2509.4萬人和9803.4萬人,分別增長2.47倍、0.58倍和83.3倍,年平均增長速度分別為11%、3.9%和45%。社會保障制度在城鎮基本建立和完備的同時,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也正在推行之中。兩種主要的農村社會保障形式,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新農合)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已在西部普遍推行。2011年,西部新農合參加人數和補償受益人數分別為26767.1萬人和38601.8萬人,分別為全國總計的32.19%和29.35%;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由統計之初(2006年)的834.8萬人,增加到2011年的8828.9萬人,年平均增長60.3%。作為推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一部分,西部地區將在今后十年進一步加強推行和完善城鄉社會保障制度,進一步改善民生,使廣大人民群眾分享改革開放和西部大開發的成果。

t2-10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相關年份《中國統計年鑒》有關數據整理計算。

6.基礎教育質量不斷改善,科技創新水平不斷提高

良好的基礎教育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社會經濟水平保持穩定快速增長的基礎。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西部基礎教育條件和質量不斷改善。西部教育經費由1999年的685.45億元提高到2010年的4507.45億元,提高了5.58倍,年平均增長16.9%,其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年平均增長19.4%,預算內教育經費年平均增長21.2%。但是,由于經濟、交通等各方面條件過于惡劣,西部偏遠貧困地區基礎教育條件依然惡劣,教學設施匱乏、教師缺編嚴重,整體教育水平難以滿足西部偏遠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在西部開發的未來發展戰略中,改善西部偏遠、貧困地區基礎教育條件、提高西部教師待遇、提高西部偏遠貧困地區教育質量,將是改善西部基礎教育條件的重中之重。

(二)西部地區經濟增長質量的總體評價與分析

經過十幾年的西部大開發,中國西部經濟出現了長期高速增長,整個社會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發展由粗放型和數量型向集約型和質量型轉變,中國西部經濟在保持高速增長的同時,也應當注重經濟發展質量的提升,為此,對西部經濟發展狀況的評價,不僅要從數量的角度,更應從質量的角度進行評價。為了全面而系統地評價西部大開發以來西部經濟增長的質量,我們選取西部地區2000—2011年的相關數據從有效性、協調性、穩定性、可持續性、創新性、成果共享性六個方面,運用主成分分析和改進的層次分析法對每年西部地區經濟增長質量進行測算,各年度西部地區經濟質量綜合指數見圖11。

t2-11

從圖11中可以看出,2000年到2011年西部地區經濟增長質量整體表現為持續穩定提高的態勢,經濟發展成效顯著,其中經濟質量綜合指數最高的是2011年的80.35,最低的是2001年的47.43。2011年西部經濟以“保增長、調結構、擴內需、惠民生”為主線,在抵御金融危機帶來不利影響的同時,實現了經濟迅速增長、民生顯著改善、結構調整進展明顯,經濟增長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通過對經濟增長質量各二級指標的觀察可以發現,2011年經濟增長質量的協調性、可持續性、創新性以及成果共享性得分都是十幾年中最高的,也說明了2011年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

2000—2011年,西部地區在經濟增長的穩定性方面的波動較大,雖然權重不大,對經濟增長質量綜合指數的影響相對較小,但在其他幾個方面差別不大的情況下,也會對綜合指數產生一定影響。比如2009年的綜合指數就比2008年的綜合指數低了0.68,其中穩定性就起了較為重要的作用。所以提高經濟增長的穩定性水平對提升經濟增長質量也具有重要意義。

(三)西部地區經濟增長質量各構成要素的評價與分析

經濟增長質量的指標包括以下六個方面:經濟增長的有效性、經濟增長的協調性、經濟增長的穩定性、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經濟增長的創新性以及經濟增長的成果共享性。下面,我們分別從這六個方面對西部地區經濟增長質量進行測評。

1.經濟增長有效性評價與分析

我們選取西部地區1999—2011年的GDP增長率、人均GDP增長率、勞動生產率、投資產出率、耕地產出率和就業彈性系數,對各年度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的有效性進行主成分分析測算,得到西部地區各年度的有效性指數(見圖12)。

t2-12

從1999年到2005年有效性指數總體呈現穩步上升態勢,2006年到2009年有效性指數處于小幅波動狀態,2010年有效性指數大幅提升,2011年達到最高值77.58。從圖12中可以看出,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的效率在這13年間得到了顯著提升。通過對有效性各分項指標的分析可以發現,2010年西部地區GDP增長率和人均GDP增長率指標提升較快,2010年西部地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0901億元,比上年增長21.6%,占全國GDP比重由2009年的18.2%提高到18.5%;2008年西部地區由于受到地震等災害的影響,GDP增長率和人均GDP增長率均有明顯下滑;投資產出率有所下降,說明固定資產投資對GDP的貢獻率越來越小。

2.經濟增長協調性評價與分析

我們選取西部地區1999—2011年的第二、三產業產值占比、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比率、城市化率、二元對比系數、二元反差系數和對外開放指數,對各年度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的協調性進行主成分分析測算,得到西部地區各年度的協調性指數(見圖13)。

t2-13

整體而言,經濟質量協調性呈現不斷提升的態勢。2011年,西部地區經濟增長協調性指數最高,為81.85;1999年最低,為41.85。說明西部地區在保增長的同時,不斷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使得經濟增長的協調性逐步加強。通過對協調性各分項指標的分析可以發現,西部地區第二、三產業產值所占比重從1999年的76.3%上升到2011年的87.3%,說明西部地區的產業結構逐步得到調整。城鎮化率逐年提高,表明西部地區不斷推進城鎮化建設,使城市化水平明顯提升。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協調性方面存在較大的波動性,2004—2007年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比率在平衡值1附近上下波動,2008年上升到1.8,2009年達到最高的2.54,2010年急劇下降到1.58,2011年回落到平衡值1附近,2008—2010年的變化說明金融業發展與實體經濟發展同步性較差。二元對比系數在0.105附近上下波動,說明西部地區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相對第二、三產業勞動生產率來說偏低。二元反差系數從1999年的0.40下降到2011年的0.36,表明西部地區在城鄉統籌發展方面取得明顯成效。內外經濟發展協調性從1999年的0.05逐步提高到2011年的0.08。

3.經濟增長穩定性評價與分析

我們選取西部地區2000—2011年經濟增長波動率、價格指數波動率、資產價格波動率和就業波動率,對各年度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的穩定性進行主成分分析測算,得到西部地區各年度的穩定性指數(見圖14)。

t2-14

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穩定性指數的波動性是六個二級指標中最大的。從圖14中可以看出,2000—2003年、2003—2006年、2006—2008年以及2008—2011年穩定性指數均呈現出先下降而后上升的態勢;2006年穩定性指數最高,為79.61;2009年穩定性指數最低,為39.61。通過對穩定性中各分項指標的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穩定性的波動主要來自資產價格波動率,說明房地產價格十多年來的大幅上漲影響了經濟增長的穩定性;由于易受各方面的沖擊,價格指數產生明顯震蕩;經濟增長波動率和就業波動率浮動相對較小,表明西部地區各省區市采取了較為有效的宏觀經濟調控政策。

4.經濟增長可持續性評價與分析

我們選取西部地區2000—2011年的人均耕地資源量、人均水資源量、人均森林資源量、單位產出能源消耗量、單位產出水資源消耗量、單位產出大氣污染程度、單位產出污水排放量和單位產出固體廢棄物排放量,對各年度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進行主成分分析測算,得到西部地區各年度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指數(見圖15)。

西部地區1999—2011年經濟增長可持續性指數整體保持波動式上升的趨勢。說明西部地區在退耕還林、生態建設、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從圖15中可以看出,2010年經濟增長可持續性指數最高,為82.45;1999年最低,為42.45。通過對可持續性中各分項指標的分析可以發現,西部地區人均耕地資源量基本保持穩定,人均森林資源量持續增加,單位產出污水排放量和單位產出資源消耗量不斷下降。與1999年相比,2011年西部地區人均森林資源量增加了44%,單位產出污水排放量、單位產出水消耗量、單位產出能源消耗量分別下降了75.5%、70.9%、22.3%;但另一方面,人均水資源量卻下降了17%,水資源的缺乏將是制約西部地區經濟增長可持續性的一個重要因素。

t2-15

5.經濟增長創新性評價與分析

我們選取1999—2011年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的技術創新投入指標、技術創新產出指標、技術創新可持續性指標和高新技術發展水平指標,對各年度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的創新性進行主成分分析測算,得到西部地區各年度經濟增長創新性指數(見圖16)。

t2-16

從圖16中可以看出,1999—2011年西部地區經濟增長創新性指數始終保持上升態勢,說明西部地區在技術創新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2011年,經濟增長技術創新性指數最高,為84.30;1999年最低,為44.30。通過對技術創新性各分項指標的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西部地區在技術創新投入、技術創新產出,技術創新可持續性以及高新技術發展水平等四個方面均取得明顯成果。與1999年相比,西部地區技術創新投入指標中的科技經費支出2011年為1943.59億元,增長了8.8倍,R&D經費支出2011年為1039.82億元,增長了9.62倍。技術創新產出指標中的專利申請受理量2011年為153282項,增長了10.67倍,專利申請授權量2009年為76058項,增長了5.94倍,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額2011年為482.82億元,增長了4.75倍。技術創新可持續性指標中的財政教育支出增長速度最快,2011年達到4157.5億元,增長了11.87倍,表明財政支出對技術創新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強。高新技術發展水平指標中的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額2011年為413.16億美元,增長了21.49倍。這些都說明西部地區的技術創新性能力不斷增強,為西部地區經濟增長質量的提升提供內在動力。

6.經濟增長成果共享性評價與分析

我們選取西部地區1999—2011年經濟增長的生存質量指標、健康發展質量指標和公平度指標,對各年度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的共享性進行主成分分析測算,得到西部地區經濟增長成果共享性指數(見圖17)。

t2-17

從圖17中可以看出,西部地區的成果共享性指數整體呈逐年上升態勢,說明西部地區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居民生活質量和社會保障等方面也得到了持續改善。2011年西部地區經濟增長成果共享性指數為89.60,為近些年來的最高值;2003年最低,為49.60。通過對共享性各分項指標的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1999—2011年,西部地區生存質量和健康發展質量均得到穩步提升。西部地區生存質量得分從1999年的31.68分提升到了2009年的64.30分;西部地區生存質量指數從1999年的39.45提升到了2011年的79.45;健康發展質量指數從49.68上升到89.68,經濟增長共享性的提升體現著經濟增長質量提高。

(四)西部地區經濟增長質量的省際比較

為了全面評價西部大開發以來西部各省區市經濟增長質量的動態變化趨勢,我們對西部各省區市經濟增長質量進行了比較分析,見下表2。

b2-2

從上表2可以看出,青海經濟增長質量的改善率最高,四川和甘肅緊隨其后,新疆、陜西、寧夏、云南和內蒙古處于中游,重慶和廣西經濟增長質量的改善率較低,貴州經濟增長質量的改善率最低。

青海十幾來年經濟增長質量改善的幅度最大,改善率為73.44%,經濟增長質量提升最為顯著。從其二級指標的變動情況發現,協調性和有效性的大幅提升是青海經濟增長質量快速提高的主要推動力,其中協調性指數從2000年的42.08大幅提高到2011年的82.08,提高了0.95倍;有效性指數從2000年的38.88大幅提高到2011年的73.62,提高了0.89倍。

四川1999—2011年經濟增長質量改善的幅度僅次于青海,改善率為71.78%,經濟增長質量也得到明顯提升。從其二級指標的變化趨勢發現,可持續性、創新性和成果共享性的顯著提升是四川經濟增長質量得到較快提高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可持續性和創新性,其中可持續性指數從2000年的42.29大幅提高到2011年的82.03;創新性指數從2000年的47.14大幅提高到2011年的85.02。

貴州十幾年來經濟增長質量改善的幅度最小,改善率僅為44.21%,經濟增長質量提升相對緩慢。從其二級指標的變化情況不難發現,協調性和有效性改善的不足、穩定性的下降是影響貴州經濟增長質量提升的主要原因,其中協調性指數從2000年的68.20提高到2011年的81.25;有效性指數從2000年的62.42提高到2011年的79.55;穩定性指數從2000年的72.86下降到2011年的64.50。

(五)結論與政策建議

1.分析結論

綜合以上分析,西部地區經過13年的快速發展,社會經濟的發展不僅表現為數量的增長,還更加突出地表現為質量的提高。主要體現在:

(1)經濟增長效率持續上升,內需對經濟的拉動力逐步增強。13年中,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持續推動和西部各地區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西部地區經濟增長效率持續提升。其中,勞動產出率和耕地產出率的提高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技術進步的成果;雖然投資產出率有所下滑,固定資產投資對GDP的貢獻率逐步減小,但它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內需正在成為西部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2)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優化,城鄉差別逐步縮小。西部大開發戰略的一大成就就是西部地區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在經濟中的作用正在加大;尤其是第三產業,正在表現出其強大的就業拉動能力。這一現象既是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的成果,也是西部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不斷提升的體現。而在這期間穩步推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則縮小了城鄉差距,體現了西部地區城鄉統籌建設的成效。

(3)技術創新水平日趨提高,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不斷增強。西部地區是一個科教水平較為薄弱的地區。但是,我們的測算說明,在這13年中,西部地區技術創新水平邁上了一個新臺階。技術進步的合理結果是經濟增長可持續性的增強,這一點尤其體現為西部工業污染水平和能耗水平的不斷下降,節能減排工作取得重大進展。

(4)民生狀況日益改善。西部大開發的最終目標是提高西部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我們的測算證明:13年來,西部地區居民生活質量和社會保障水平得到了持續改善。越來越多的西部偏遠、貧困地區人民分享到了經濟增長的成果,生存質量、健康水平日益提高。

2.政策建議

13年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質量不斷改善的同時,也存在一定問題,主要表現為投資效率下降、物價和資產價格波動幅度較大、經濟穩定性差、水資源浪費嚴重。針對這些問題,本報告提出如下建議:

(1)提高投資效率,提高經濟增長有效性。從上述分析來看,13年中,西部經濟增長效率整體上有所提升,但投資產出率不斷下降、就業彈性系數波動大影響了經濟增長有效性的提高。因此,在西部未來的發展中,提高投資效率是提高經濟增長數量,從而提高經濟增長有效性的重要步驟。

(2)穩定物價和資產價格水平,提高經濟增長穩定性。根據我們的分析,西部經濟波動的重要根源來自于物價水平的不穩定和資產價格水平在某些年份的劇烈波動。近五年來,西部經濟波動性不斷加大,極大地妨礙了經濟增長質量的穩步提升。所以,我們建議西部各省(區、市)進一步加大穩定物價、調控房地產市場的力度,以熨平經濟周期,緩解經濟波動幅度。

(3)節約水資源,提高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西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區,西部地區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是全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保證。13年來,西部地區經濟增長可持續性持續提高,但水資源日趨緊張的狀況不容忽視。西部水資源缺乏的現象主要集中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是制約此類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正通過各項措施實施各種節水、灌溉工程,緩解和改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水資源缺乏的狀況;同時通過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生態工程改善和解決此類地區的生態問題,進而解決水資源匱乏的問題。


注釋

[1]此部分執筆人:耿鵬、姚慧琴。

主站蜘蛛池模板: 探索| 遂平县| 富裕县| 景东| 宜州市| 原阳县| 新河县| 两当县| 青岛市| 雷山县| 泰顺县| 商南县| 钟山县| 石泉县| 鸡东县| 郸城县| 喀什市| 阿巴嘎旗| 炎陵县| 赤城县| 故城县| 平安县| 平凉市| 新巴尔虎左旗| 岑巩县| 怀集县| 天等县| 海门市| 利辛县| 梅河口市| 河源市| 红桥区| 元谋县| 社旗县| 泸水县| 济宁市| 龙游县| 托克托县| 安泽县| 蒙山县| 文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