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 符號學作為溝通東西文明理論對話的橋梁[1]

南京第十一屆國際符號學大會的“會議精神”是:“符號學:溝通不同文明的橋梁”。同時我們可以將此精神再具體化為:溝通不同學科理論的橋梁。中國人文科學正處在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與其相關的方法論改進正是要促進跨學科對話。為此,趁南京國際符號學大會籌辦之機,若干學界有識之士主動倡議成立了“中國符號學論壇”,借以推動不同學科間的學術對話。本文收入有關國際大會和中國論壇的三份說明稿。三文除曾發表于若干網刊外,國際大會部分的“征文啟事”主要部分的英文稿曾刊登于英文《中國社會科學》(2011秋)。諸文涉及的人名和單位名及相關實用資訊均從略。

一、國際符號學大會宗旨原稿

在2009年9月西班牙科洛尼亞“第10屆國際符號學大會”上,國際符號學學會(IASS)全體理事會正式討論通過:下屆大會確定于2012年由中國南京師范大學承辦。在國際符號學學會及其大會長達整四十年的歷史上,這是第一次將大會安排于東方、亞洲、歐美之外地區舉行,從而標志了當代國際符號學運動在新世紀朝向全球化規模發展的一個時代里程碑。中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承辦此現代人文社會科學歷史上最具理論創新精神的人文學術盛會,也標志著東方歷史人文和現代西方理論之間的科學對話,將成為新世紀國際人文科學發展的重要方面之一。現代百年來歐美符號學運動的三位主要創始人分別是: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美國哲學家皮爾士和德國哲學家胡塞爾。符號學作為處理一切文化信息活動中促進相互理解和溝通實踐的一般理論和應用理論,其最初的對象是各種文化現象,主要是語言和文藝現象;隨著當代人類文化和知識實踐的進一步發展,符號學的研究對象也包括了全體人文社會科學話語的分析和解釋力提升方面,從而和人類知識主流發生了密切關聯。今日符號學作為語義溝通的方法論,已經深入人文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實際上,符號學是人類科學知識演變歷史上的必然的、邏輯的發展:這就是人文社會科學跨學科和跨文化方向的全面推進。幾百年來人類科學的專深方向的演變,促成了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科學的飛躍進步。自20世紀下半葉開始,人類知識的進一步發展,開始面臨著學科橫向溝通的自然需要。與自然科學相比,人文社會科學的跨學科、跨文化發展,不僅更加迫切和必要,而且還面臨著進一步全面知識整合的任務。符號學作為人文知識跨學科、跨文化、整合化的重要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工具,自然處于人文科學現代化發展的前沿。與自然科學和狹義社會科學不同,人文科學對象包括“古、今、東、西”時空文化全域,其中的古代歷史部分和現代理論部分同時并存。其歷史的部分中自然包括人類一切文明的歷史資源,后者正有待于現代理論對其積極開發。這就是為什么符號學跨文化擴展的問題,并不是什么不同地域的文化話語權的問題,而是出于人文科學發展的知識論需要。因此,國際符號學,一方面面對著現代知識部門間的跨學科學術更新的任務,另一方面面對著不同文明、文化傳統中歷史知識和信仰傳統之間的溝通任務,其處于人類新世紀科學知識全面革新事業的重要地位,可謂不言而喻。因此,第11屆南京大會將一方面繼承歷屆大會學術傳統,為當前符號學學術發達國家學者在跨學科理論和實踐方面的重要成果,提供有效展現的機會,以促進各國學者之間的相互學習借鑒;另一方面也將努力為符號學學術新興國家的學者在跨文化領域內的創新探索,提供發表的機會。在籌備本次大會過程中,我們將充分聽取各國、各領域專家學者的意見,不斷改進準備工作,務期此次在東方和亞洲舉辦的首屆國際符號學大會圓滿成功。有關各種實際會務問題,大會網站將陸續發布消息,敬請國際和國內符號學愛好者們關注。

二、中國符號學論壇的意義

第11屆國際符號學大會將在中國召開,標志著作為現代世界人文科學理論前沿的符號學學術活動之場地,將從百年來的西方地區擴展到東方地區來。為了擴大此次國際大會對中國符號學事業的積極效果,我們提出了同時舉辦一個較小規模的“中國符號學家和跨學科學者之間”的符號學研討會的計劃。這一平行的(國際和本國)符號學聚會方式,其實是歷屆國際符號學大會的通例,一般均由舉辦國的全國學會進行相應籌劃。中國因為至今尚無全國性跨學科符號學學會,因此我們設想出此一替代方式:即建立一個“純功能性的”、跨單位、跨行業的學術交流平臺,由諸發起單位今后輪流主辦。中國符號學論壇參加者在“論壇”會場將以中文發言,從而可以較深入地探討中國符號學特有的學術理論問題:中西理論關系問題和古今思想關系問題。這些時代前沿理論問題,今日是難以在中西各常規單學科內部加以充分探討的。論壇議程初步設定為包括四大片:

A.哲學,邏輯學,科學理論,認識論,方法論(跨學科理論與中國符號學的理論問題)

B.文學,史學,語言學,文獻學,考古學(跨學科文史研究與中國符號學問題)

C.影視和其他藝術門類(美學,文藝理論和中西比較符號學問題)

D.傳媒學術,社會學,人類學(社會文化研究和中西文化符號學問題)

三、中國符號學的跨學科實踐方向及其倫理學內涵

“中國符號學論壇”的意義不同于今日到處存在的各種學會的意義。理由很簡單。各學會大多數都是單學科的或大學科內跨小學科的。而“符號學”,特別是“國際符號學學會”,原則上是真正跨學科的。現代符號學的發展,根本上就是現代自然、社會、人文幾十個學科間互動的產物,而不是什么“記號思想史直線發展而來的結果”,也不可能是按照任何哲學、科學的單一流派組織發展形成的(今日西方“符號學界”則仍然充滿著這類違反跨學科原則的符號學流派,硬要把符號學變成某哲學或某科學或文學理論的“附庸”,并因而導致彼此的對立和互不合作,我們不要受這種負面傾向的影響)。如果從跨文化角度看,則“跨學科趨向”將又要“加倍”擴大。所以,我們中國符號學家,總體而言,一方面要參加西方的跨學科符號學活動,另一方面又要參加非西方的跨文化符號學活動,其跨學科實踐的任務,也就比西方主流符號學還要繁重。這就是中國符號學的發展必須走跨學科方向的主要理由之一。同時,這就進一步充實了所謂“符號學”就相當于跨學科理論互動活動的內涵。

迄今為止,中國現有的幾個符號學學會組織,基本上都是單學科的。當然人們可以僅僅在單學科內部進行跨學科實踐。但是明年南京大會的全方位跨學科活動,要求我們大大超越原先的單學科內部的有限跨學科研究規模而勇于參加到真正的跨學科實踐中去。在此情況下,我們首先要明確我們為什么要組織和參加中國符號學論壇。如果一方面,原則上,我們參加了跨學科論壇,另一方面,仍然留戀著自己熟悉的單學科學會的活動范圍和方式,并只關注在國際大會場合展現本身的單學科符號學成果,就有些“理論難以結合實際”了。為什么?此中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我們可能還不明確為什么要參加跨學科符號學學術會議,特別是國際學術會議?長期以來,我們都把參加學術會議,特別是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當作是展現個人與單位“學術成就”并獲得“國際承認”的機會。雖然,在西方也一樣(比如,這次西方學者來,大多數人都是要來介紹自己的學術成就的)。但是對于中國符號學學者來說,我們這次的主要目的并非意在借機“宣揚”我們的符號學成就。如果那樣想,我們就難以最好地利用此機會來提升自己和學界的學術水平。可以直截了當地說,我們的目的,首先是為了“學習”。只有愿意學習、喜歡學習、勇于學習的人,才能最好地利用此次國際場合來獲得學術方面的利益。理由又是非常簡單的:還不只是說問題在于,我們對現當代西方主流符號學理論的認知還不夠充分,因此需要強化學習;而是我們的符號學事業的本質就是要求朝向促進學科活動的新知新學大方向的,因此跨學科就內在地“含蘊著”向若干其他相鄰學科“學習”的原則。不實行“持續性”、“終身性”的學習,我們如何能夠有效參與“跨學科”呢?因此,如果我們迄今為止只是在一個學科內取得了學術成就,那就還有一個“繼續向其他學科學習”的新任務。誰有意愿從事符號學,誰就有意愿向其他學科學習!誰也就不會對于和其他學科同仁交流感到不適應。如果我們為了簡便而傾向于在單學科內選擇國外某種現有的“單學科符號學流派”作為我們的研究領域,并以此來證明自己的符號學研究方向是“符合國際標準的”,則會因此而錯過了增加各種真正有價值的符號學知識的機會。結果必然是對自己不利的。我們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增加自己的新知新學,而不是為了與同行爭議彼此“符號學名分”之高低。

因此,我們組織論壇的根本理由就是:促進跨學科對話!參加符號學活動,根本上就是要有“走出本學科”的決心和意愿;就是有和其他學科進行合作與對話的意愿。同時,此一精神原則的更深的涵義是:要領悟符號學和中國符號學的深遠目標,從而認識到參加符號學活動的科學性意義和倫理性意義。那么,我們可以再一次問:歸根結底為什么我們非要促進人文科學的跨學科互動呢?今日人類人文科學理論發展實際上處于“瓶頸”時期,對其克服和促其發展,正有待于人文科學在兩百年的專科深化后進行橫向溝通,而此一橫向溝通的內容今日又必須包括非西方特別是中國文化傳統中的跨文化學術內容。我們都是這一歷史上重大學術方向大轉折實驗的參與者。人類不可能僅靠科技工商或超越性信仰來設定其生存方式,而另一方面人文科學如果不首先自行革新,也是沒有能力承擔此歷史性重任的。就此遠大崇高目標而言,任何領域的專家都同時又是“終生學習者”。我們要強調中華人文傳統中的厚積薄發原則而避免陷入商業化時代的輕揚淺露。剛剛結束的余姚王陽明研討會所應該宣揚的,正是中國傳統思想中的這一最高精神境界:即在一切意義上的“認真態度”。我們正在形成中的“中國符號學精神”,難道不正應該是當前發揚陽明精神的最佳場地之一嗎?必須得先有“致良知”意志,之后才可能有真正的“人文理論化”!

“論壇”參與人的主要職能是動員本單位師生參加符號學學術活動,特別是參加國際大會和中國論壇的活動,并相應地組織本單位有興趣的師生進行跨學科的符號學對話。不過,應當看到,由于各地都是按照學科分劃進行科研和教學活動的,大家始終習慣于在本學科內部進行學術活動。希望論壇的成立能夠激發大家開展跨學科對話的興趣和機會。同時,我們的跨學科相互學習的原則,也是正好符合老師們的職能要求的。老師們的主要任務是帶動學生參加學習。學生的職能就是學習,參加跨學科活動自然為他們提供了跨學科學習的良好機會。這樣的全方位跨學科學術活動,在海峽兩岸和香港、澳門地區還屬首創,自然帶有明顯的嘗試性或實驗性。因此我們大家也都是此中國人文科學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的創新實驗者和學習者。“論壇”的嘗試最終能否成功,根本上取決于大家是否采取了上述治學心態。顯然,在我們這個全球功利主義化和名利主義化的世界上,此一治學方向才具有深厚的倫理學意涵。

本文由2010年8月和2011年11月兩篇相同主題的網文組成

注釋

[1]本文為2012南京國際符號學大會征文啟事初稿。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和县| 莆田市| 桓仁| 济宁市| 延庆县| 新巴尔虎左旗| 金山区| 汝城县| 汝城县| 克什克腾旗| 合水县| 广南县| 屏东市| 井陉县| 万全县| 九台市| 前郭尔| 安乡县| 胶南市| 鄂托克前旗| 土默特左旗| 时尚| 广平县| 马尔康县| 高安市| 横峰县| 桐乡市| 电白县| 田东县| 双鸭山市| 蓝山县| 文昌市| 肥乡县| 定远县| 凌源市| 布拖县| 东山县| 乐业县| 尼玛县| 芒康县| 桐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