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3:世界貿易格局變遷與人民幣國際化
-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
- 3214字
- 2019-09-21 01:41:40
1.4 主要貨幣的國際化指數比較
為了客觀地反映主要貨幣的國際化程度及其動態變化,準確評估人民幣與主要貨幣國際化水平之間的差距,本報告還編制了美元、歐元、日元、英鎊的國際化指數(見表1—1)??傮w上看,四大主要貨幣的國際化指數呈下降趨勢,這在截至2012年第4季度表現得格外明顯。2012年第4季度較2011年同期,四大貨幣的國際化指數數值下降了3.4個百分點。
表1—1世界主要貨幣國際化指數
盡管2012年全球經濟低迷,美國經濟復蘇較為緩慢,但歐洲經濟狀況更糟,使得美元成為最佳避險貨幣。截至2012年第4季度,美元國際化指數為52.34,全年季均國際化水平為52.95,基本與2011年國際化水平持平。雖然美聯儲實施了第四輪量化寬松政策,投放了更多的美元,但是美國的投資與消費動力尚未完全恢復,需求不旺使得物價穩定,美國并沒有出現通貨膨脹威脅,加上美國房地產與金融市場正逐漸修復,逐漸呈現出穩定和復蘇的跡象。2012年,美國經濟表現好于預期,市場對美元的信心逐漸增強。而外部國際環境變化也有利于美元強化其國際貨幣地位。在歐債危機的影響下,歐元不確定性加劇,大量避險資本流入美國,使得美元避險功能進一步凸顯,部分替代了歐元的國際貨幣份額。國際債券和票據市場中美元上升表現得尤為明顯,其發行份額由2011年底的38.42%上升至2012年底的44.38%,極大地保證了美元穩定的國際地位(見圖1—10)。

圖1—10 世界主要貨幣國際化指數變化趨勢
2012年歐元區仍處于主權債務危機的陰霾之下,盡管歐盟峰會通過一定的救助措施以及歐洲央行的直接貨幣交易計劃對于緩解、改善歐元區經濟金融狀況有一定作用,但其脆弱性沒有獲得實質性逆轉,經濟增長依然乏力,金融部門下行風險顯著。歐元的不確定性以及歐元區貿易規模的減小,致使國際貿易中歐元結算份額略有下降。在歐元占據絕對優勢的債券市場,國際債券和票據發行中,歐元季度平均份額由2011年的40.79%降至2012年的38.09%,余額份額至2012年第4季度達45.37%,較上一年同期下降了1.8個百分點。2011年以來,歐元的國際地位與影響力呈下降趨勢(見圖1—10),貨幣國際化指數從2011年第1季度的26.79降至2012年第4季度的23.60。
在歐債危機與外圍經濟低迷的影響下,英國經濟增長“黯淡”。2012年前兩季度英國國內生產總值不斷萎縮,至第3季度受到奧運經濟的刺激,英國經濟有所好轉,英鎊幣值走強,從歐元區流出的資金,將英鎊作為避險貨幣,短期內增加了英鎊的金融交易份額,英鎊外匯儲備以及國際信貸全球占比都有所增加,第3季度環比增長率分別達7.04%和4.15%。但由于與歐洲經濟聯系緊密,英國經濟不可能走出與歐洲大陸完全不同的情景,這就決定了英鎊在國際貿易、國際債券和票據市場的表現不甚理想,所占份額顯著下降。總體來講,英鎊國際化水平于2012年呈下降趨勢,至第4季度英鎊國際化指數為3.98,同比降低了2.9%。
為了刺激經濟,日本加大政府公共支出支持災后重建,推進“日本再生戰略”,在貨幣政策方面不斷擴大量化寬松規模,維持零利率。此舉造成日元成為世界主要融資貨幣,資金外流態勢加劇。擴大的市場需求使得日元在亞洲資產市場呈現反彈上揚趨勢。2012年第4季度日元國際債券和票據發行份額為3.38%,國際信貸全球占比達3.9%,日元在融資套利中的市場份額不斷提高,使其國際融資貨幣地位不斷加強。然而,在內需乏力、歐洲經濟低迷、中日關系惡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作為日本經濟發展主要動力的出口受到較大的不利影響,出口大幅度下降,加上火力發電所需的石油進口大規模增加,日本出現了高達78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是1980年貿易逆差歷史最高紀錄的2倍。貿易規模的下降以及巨額逆差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日元的國際貨幣地位。由此,2012年第4季度日元國際化指數為4.46,較去年同期下降了0.6%,國際化水平基本穩定。
近年來,國際經濟和國際貿易格局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中國經濟和貿易的穩健增長,使得人民幣成為企業、機構投資者青睞的國際貨幣,人民幣在貿易計價結算和投融資活動中開始被越來越多地使用。截至2012年第4季度,人民幣國際化的綜合衡量指標RII為0.87,但是,由于非正規金融形式的存在,一部分人民幣通過非正規金融渠道流入國際市場,并沒有在官方的統計中得到反映,因此,本報告認為,人民幣在國際交易中的實際使用程度應該高于RII指標統計值。
人民幣在灰色地帶的“隱性”使用,既包括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下的投機套利動機需求,又包括國際貿易、投資等實際經濟活動需要。這部分人民幣隱性資金大多通過非正規金融管道進行交易和流通。
所謂非正規金融是指某些組織或自然人,出于“食利”目標,未經金融監管當局許可而開展存款、貸款、結算等基本金融業務,或提供虛假的金融市場交易環境,或提供交易境外金融市場產品的地下通道等。該金融網絡主要有三大渠道:經常項目、資本項目和地下錢莊。
經常項目下的貿易、收益和經常轉移都可能成為熱錢流入的渠道,其中最主要的是虛假貿易方式。例如,國際貿易企業之間串謀,可以通過低報進口價格高報出口價格、預收貨款或延遲付款,甚至通過編制假合同等方式,將國際游資截留國內。其次,資金也可以借道收益項下的職工報酬、經常轉移項下的捐贈方式流入。資本項目下的境外直接投資、證券投資、貿易信貸和短期貸款等也有可能成為人民幣“隱性”流動的渠道。例如,熱錢以FDI名義流入,通過銀行兌換成人民幣之后,再借助某些方式投資于中國股票市場及房地產市場,而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的開放也使得這種行為的開展更為便利。
地下錢莊則是人民幣“隱性”使用的重要渠道,并且規模呈現擴張趨勢。具體模式是:資金所有者先將外幣打入地下錢莊的境外賬戶,地下錢莊再將等值人民幣扣除費用后,打入境外投資者的中國境內賬戶。隨著中國國際經濟聯系的增多與人民幣需求的大幅增加,地下錢莊出現集團化發展趨勢,交易對象不再局限于個人,大量外商投資企業或國有外貿公司也參與其中,交易額不斷攀升。2005年據國家外匯管理局綜合司調查測算,僅福建連江“馬祖販船”和連江、浯嶼島的海上“漁鈔”交易,年交易額約6億~7億元新臺幣。據21世紀網記者調查,在深圳羅湖、皇崗口岸、賽格廣場以及中英街,地下錢莊多如螻蟻,其在香港和內地都有店面,客戶資金打入香港賬戶,內地的公司將資金打到客戶在內地的賬戶?;诘叵洛X莊的“灰色港股直通車”也由來已久。2007年,外匯局與公安機關聯手破獲深圳大型地下錢莊案件,該錢莊2006—2007年5月僅深圳辦事處交易金額已達人民幣43億多元,從行業領域看,其與房地產有關的交易資金達1.3億元人民幣,與資本市場有關的交易資金達1.05億元人民幣,涉及金額最大的是貿易、銷售等行業,資金達4.53億元人民幣,交易遍布中國31個省(市)。據《上海證券報》報道,拱北口岸也正在成為地下錢莊的聚集地。人民幣國際化趨勢下,地下錢莊的數量與交易金額都在快速增長,以至于鳳凰衛視《鏗鏘三人行》節目主持人發出疑問:“人民幣一半在深圳地下錢莊?”
同時,邊境貿易人民幣現鈔結算也成為當今人民幣跨境非正規使用的重要方式,以云南省邊貿為例。云南省是我國較早試行人民幣結算的地區,地處西南,與緬甸、老撾、越南相鄰,與泰國、柬埔寨相望,是中國面向西南開放的橋頭堡。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全面建成,云南和周邊國家經貿往來快速發展,人民幣現鈔跨境流動更加頻繁。據中國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介紹,由于越南、緬甸、老撾等國在金融監管方面還不完善,且中國金融機構的操作方式“墨守成規”,通過銀行結算的資金僅占邊貿交易額的20%左右,直接用人民幣現金進行交易的規模高達80%左右。
總之,在中國存在資本項目管制的背景下,套利與實體經濟的資金需求使得人民幣跨境交易的灰色地帶不可能消失。地下金融具有渠道廣、隱蔽性強、難以監測等特點。這部分資金或假借經常項目、資本項目名義,或干脆直接采用境內外地下錢莊對敲的方式繞開國際收支統計監測,這就大大低估了人民幣的實際使用深度和接受廣度。如果通過制度改革,例如放松資本管制,使其陽光化,無論貿易結算還是投融資結算的人民幣規模都會出現較大的增長,提高RII的數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