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力協作,共襄纂修清史之盛舉[1]
——在中國人民大學兩岸學者清史纂
修研討會上的講話
纂修清史是弘揚中華文明、繁榮中國學術文化的一項盛舉,是新世紀一項重大的學術工程,規模宏大,任務艱巨,需要海內外炎黃子孫通力協作,共襄盛舉。
我國有優良的修史傳統。有“正史”之名的二十五部史書系統詳細地記錄了數千年的中國史,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清朝統治中國時間跨度長,內容豐富,與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緊密聯系、息息相關。當代面臨的許多重大問題都要追溯到清代才能夠了解問題的根由。
2002年11月,國家作出了啟動清史纂修工程的重大決定,并成立了由文化部、中宣部、中央文獻研究室、國家計委、財政部、教育部、人事部、新聞出版總署、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文物局、國家檔案局、國家圖書館、國家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人民大學等單位有關負責同志和編纂委員會主任組成的清史纂修領導小組。2002年12月中旬,清史編纂委員會成立并在京召開第一次工作會議。清史編纂委員會由清史學界的專家學者組成,全面負責清史纂修的學術組織工作。編纂委員會由歷史學家戴逸先生擔任主任,馬大正、朱誠如和成崇德三位專家擔任副主任。
這項工程由政府財政劃撥專項資金資助,預計用10年左右時間完成。作為新世紀的一項標志性學術工程,清史主體工程的任務是在充分吸收史學傳統和現代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集合海內外清史研究人才,編纂出一部規模在3000萬字左右的清史巨著,一部能夠反映當代學術水準、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傳世之作。圍繞主體工程,還將進行清代檔案和文獻的整理與出版。清代檔案保存至今的共有2000多萬件,分藏于海內外。整理利用這些檔案,既能為此次纂修清史提供重要的史料,同時也是一項意義重大的文化工程。清代歷史文獻汗牛充棟,極為豐富,大規模的文獻整理和出版,不但可以滿足清史纂修的需要,還將起到搶救、保存和繼承中國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作用。
幾十年來,清史研究碩果累累,為纂修清史奠定了豐厚的學術基礎。兩岸學者交流廣泛,取長補短。這次會議將極大地促進兩岸學術交流活動的開展。
修史工程,體例先行,確定體裁體例是當前最為緊迫而重要的任務,直接關系到清史的質量。臺灣學者對清史研究造詣很深,在《清史稿》校注及明清檔案整理方面有令人矚目的成就。因此,我衷心希望各位專家學者在為期三天的研討會上暢所欲言,共商清史纂修大計。
中國人民大學一直重視清史纂修這一宏大的學術工程。當年國家倡導修史時,我校戴逸教授就是七人編纂委員會中最年輕的一位。為了纂修清史,國家還專門成立了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幾十年來,清史研究所一直在嚴謹求真地進行科學研究,盡心盡力地為清史纂修做準備;去年我們正式向國家提出了纂修清史的建議并被采納。目前,工程已經啟動,中國人民大學更要一如既往地對這一事業給予全力的支持。作為校長,我在這里要鄭重地表這個態!
注釋
[1]本文被《大學的探索》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