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孔子思想 培育民族精神[1]
——在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成立慶典暨
“孔子與當代”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
尊敬的谷牧同志,
尊敬的學界前輩張岱年先生,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老師們、同學們:
今天,我們在這里隆重舉行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成立慶典暨“孔子與當代”國際學術研討會。首先,我代表學校對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光臨此次會議和慶典活動表示熱烈的歡迎!
我相信今天將會是中國人民大學歷史上值得紀念的日子之一,不僅是因為如此多的嘉賓讓我們蓬蓽生輝,更是因為孔子研究院成立之意義深遠,它的深遠意義或許并不是我們今天能完全預料到的。
孔子是中國古代最著名、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中國傳統文化最杰出的導師代表,由他開創的儒家學派的思想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干,對中華民族價值體系的形成及發展有著極其重大、極其深刻的作用和影響。作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孔子與穆罕默德、耶穌和釋迦牟尼一起,被稱為締造世界文化的“四圣哲”。孔子既屬于中國,又屬于世界,他的思想既是歷史的,又是跨時代的。譬如他的“和而不同”思想,對指導今天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和解決國家之間的矛盾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江澤民同志最近訪美,也特別提到各個國家相處要“和而不同”。這只是孔子思想海洋中的一顆水珠,他的思想精華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學習、去吸納、去實踐、去弘揚。
我們曾經要“打倒孔家店”,但孔子的思想是那樣深刻地植根在我們的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中,流在我們的血液里,“歷久而彌新”。不好好繼承孔子文化的精華,作為一個中國人,就很難形成一種全面的成熟的文化觀。孔子研究院的成立,是我們自覺繼承和弘揚孔子思想精華,自覺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象征和具體實踐。
中國是世界七大文明古國之一,而且是唯一歷史沒有中斷過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不僅哺育了中華兒女,而且還深刻地影響了整個東亞以及西方世界。在五千年歷史中,中華文化充分展現了其生生不息的創造活力和吸納外來文化的包容能力。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文化之根、民族之魂,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生存數字化、文化多元化的當今世界,如果我們不能以開放性的、建設性的態度來繼承和弘揚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那么我們中華民族就很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所以,我們成立孔子研究院,不僅要研究、繼承和弘揚孔子思想,而且要通過此舉來研究、總結、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所有精華的東西,服務于新時期民族文化的形成、民族精神的塑造。
中國人民大學是一所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學校,一直站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建設事業的最前列,一直站在中華民族爭取民族獨立和追求祖國富強事業的最前列,一直繼承和發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開拓奮進的寶貴精神。進入21世紀以來,我們學校一直在考慮,在新的世紀,中國人民大學如何繼續保持心系民族興亡、服務社會大眾的光榮傳統;如何在回應中國社會改革和發展所需要解決的重大理論課題方面,在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培育、豐富中華民族精神方面繼續發揮建設性的作用。
當今中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階段,伴隨著“庶之”、“富之”的逐步實現,“教之”,即八方教化的問題,也愈發顯得迫切。社會的發展變化,日益從自在走向自為,對社會科學指導作用的依賴和需求日益提高。隨著社會結構和社會生活的快速變革,解決人的精神世界的問題也越發重要。黨的十六大報告審時度勢,明確指出加強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性,并指明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是:“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大力發展教育和科學事業”,“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作為人文社會科學重鎮,中國人民大學應當發揮自己的作用,努力推動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雙豐收,推動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協調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為了落實上述思想,學校新近成立了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人文奧運研究中心、人文社會科學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和孔子研究院。在加強人文學科建設和弘揚傳統文化方面,我們首先采取了一些象征性的舉措:
第一,在2001年9月19日,我們接受社會捐贈,在校園內豎立了一尊高3.3米的孔子銅像,孔子銅像祥和沉默。這一舉措具有不言自明的象征意義,它表明了中國人民大學在新的時期,在進入新的世紀的時候,對待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態度。回顧近一個世紀以來我們中國人對待孔子、對待傳統文化的風風雨雨,我們是否可以說,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被認為是思想解放的一種標志;而在21世紀之初,中國人民大學為孔子豎像,同樣是思想解放的標志。我們的舉措得到了人大廣大師生的贊同,得到了教育部的堅定支持,得到了海內外華人的高度評價。
第二,我們新建了一個百家園。這個動議在前年年底提出,去年開始施工,前不久全面竣工。我們把中國傳統文化重要奠基者的先秦諸子中的孔子、老子等9人請進了百家園,讓我們的學生時常與先賢先哲會話,從中國文化的歷史源頭汲取無窮的智慧,使我們培養的人才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繼承者。同時,我們也把古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等9位哲人請進了百家園,目的是讓我們的師生海納百川,放眼世界,匯中外學術,凝古今正氣。
在上述象征性舉措之后,我們成立孔子研究院就是后續的實質性舉措。研究院集中了一批在此領域有著深厚修養和精深造詣的學者教授,并有一批學有專長的中青年學術骨干負責部門工作和承擔研究任務。我們的目的,是想以這樣一個學術機構,整合全校之人文研究力量,外借社會賢達、專家學者之助,對孔子的思想和學說扎扎實實地進行全面的、系統的研究,通過我們的努力,架起現代與傳統的文化橋梁,充分凸顯和發掘中國傳統文化的資源性價值。孔子研究院已經提出了具體的研究規劃,結合我校的“211工程”二期建設,近期將開展“中國孔學史”、“孔子與中華民族精神形成史”、“孔子學說在世界傳播和影響史”等課題的研究。我們相信,這些研究的成果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弘揚和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進一步形成,都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經過慎重研究,我們還積極策劃和籌備啟動《儒藏》編輯出版工程,這是一項意義重大、工程浩大的文化事業,我們呼吁政府有關部門高度重視我校孔子研究院的這一創議,我們希望全社會和海內外華人都來支持、參與這項事業。孔子研究院的另一個牌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我們的研究對象還要從孔子擴展到整個中國傳統文化。
今天,我們“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共同研討“孔子與當代”這樣一個富有深刻思想內涵和時代意義的重大課題。這使我想起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的復興,但這種復興不是對古代文化的簡單照搬,而是通過創新,讓古老的智慧在與新的時代的摩擦中碰撞出火花,釋放出新的光和熱。文藝復興對歐洲社會乃至整個世界的發展都曾起到過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我想,如果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們以積極、健全、理性、開放的心態對待我們的傳統文化,開發取之不竭的傳統文化寶藏,根據時代特點和要求,像孔子當年或“因”或“損”或“益”地辯證對待其時代的傳統文化一樣,古為今用,繼承創新,也一定會對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社會的進步和繁榮,對人民生活水平特別是精神生活的提高,對我們的民族、我們每一個人的價值觀念、處世修身、安身立命都會大有裨益。不僅如此,對于世界良好文化格局的形成,對于處理世界各文明之間的關系,也都具有重要的資源性價值。我誠摯地感謝與會的諸位專家學者,也祝愿大家的研討活動成果豐碩。回想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校從事中國哲學教學和研究的同志,曾經舉辦了改革開放以來首次紀念孔子誕辰的活動,當時與會的梁漱溟等國學大師百感交集,激動不已。那次會議開得很成功,“物是人非事不休”,我相信,在新的世紀我們開的這次高層次的孔子思想研究的盛會,也一定會取得圓滿成功。
孔子研究院的成立,得到了國家領導人和教育部領導、北京市領導、兄弟院校領導的支持,得到了張岱年先生、任繼愈先生等學界著名人士的支持,得到了孔子后裔孔黛碧小姐等人的支持。在此,我代表學校,衷心地感謝各位的支持。祝愿此次會議取得圓滿成功!祝各位專家學者精神愉快!
注釋
[1]本文被《大學的探索》收錄。